科室宣传细数日常胃病三大元凶

一、饮食与慢性胃病有密切关系

慢性胃病有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发病后也不一定都有症状。据资料统计分析,成人中约有38%的人患有慢性胃病,患者饮食受限、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工作。慢性胃病与胃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粮食、蔬菜、各种副食品等,极易受到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病菌的污染。人们食用了污染程度不同的饮食,是引起慢性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菌与真菌毒素不仅与慢性胃病有关,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品变质,对防治慢性胃病有重要意义。

胃是饮食进入人体的第一关口,有分泌胃酸、杀菌消毒、消化食物等功能。胃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构成胃黏膜屏障,是重要的自身防御机制,其遭到破坏是慢性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常见因素有酒精、药物、吸烟、幽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其中的胆汁酸、溶血卵磷酯及胰酶进入胃内。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可引起幽门功能不全,为十二指肠液返流的原因之一。吸烟还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供血;香烟烟雾中含有氰化物,可促进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形成。饮酒、吸烟都是胃黏膜屏障被破坏的直接原因。因此戒烟、戒酒对防治慢性胃病十分重要。

慢性胃病不仅与饮食的选择有关,而且与进食习惯也有密切关系。胃腺在不停地分泌胃酸,进食后可以中和部分胃酸。胃酸过多可以刺激胃、导致胃皖部疼痛,继之食欲不振,如此恶性循环,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慢性胃病的最好办法。

小病不医.遂成大疾。在发现自己有慢性中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下降、吐酸水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在确诊为慢性胃病后,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

小贴士:胃病日常战役之健康饮食

 饮食疗法指的是通过饮食的调节、合理的营养膳食,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疾病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饮食疗法进行康复保健,可以减少饮食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促进溃疡的愈合。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

有规则的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在急性发作期,白天可每隔2小时进食1次,症状控制后改为1日3餐。

进食时切勿狼吞虎咽,宜细嚼慢咽,因咀嚼时可增加唾液分泌,能中和胃液酸度。

进食不宜过饱,以免胃窦部扩张而增加促胃液素的分泌。

一般睡前不宜进食,以避免夜间胃酸分泌增加。

提倡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食要以面食为主,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主食更应注意,尽量不采用米饭为主食。

尽量少饮咖啡,少饮茶,以免增加胃酸的分泌。

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以避免胃粘膜损害,并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高。

尽量不进食过酸的食物,以防止对胃粘膜的损害。

提高饮食中粗纤维膳食的比例,可使胃扩张的时间缩短,降低胃酸的分泌。食物纤维分可溶性与非可溶性两种,可溶性纤维包括果胶(含水果等软组织的物质)、藻胶、豆胶等;不可溶性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来源于谷类、豆类种籽的表皮和植物茎叶。

增加膳食中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植物油是人类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必需脂肪酸可以在胃粘膜内迅速地转化为前列腺素E,增强胃粘膜的防御功能。故应提倡食用植物油,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

限制饮食中的食盐摄入量,尽可能采取低盐饮食。

二、药物使您受伤的胃雪上加霜

在公司当会计的张先生得了风湿病,经常服用消炎镇痛药。几个月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谁想却出现了新问题,他近来发现上腹不适,时而引起恶心呕吐,继而黑便,经医生诊断为胃出血。张先生很纳闷,从未患过胃病,怎么会突然胃出血呢原来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消炎镇痛药的结果。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绝大多数药物均要通过胃肠系统进行传递、消化和吸收,所以胃肠道首当其冲地受到某些药物的刺激及损害。据临床资料表明,因用药不慎而导致胃炎、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等疾病的,约占胃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发现,引起胃炎的常用药物主要有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消炎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红霉素),其他药物如洋地黄、利血平、抗组织胺药等,也可引起胃炎的发生。为什么会引起胃炎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破坏了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长期口服刺激性药物(水杨酸制剂)可引起氢离子因渗至粘膜内,扩大粘膜损伤,促使胃粘膜被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糜烂和出血。同时,水杨酸在胃内酸性环境下,量多时能直接破坏胃粘膜上的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以致胃粘膜屏障被破坏,导致炎症的发生。

2.降低了胃粘膜腺体的分泌,改变了腺体分泌的成分,削弱胃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了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如长期大量服用强的松,即可引起胃炎和胃肠道溃疡,甚至穿孔。

3.抑制胃粘膜分泌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E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当前列腺素E抑制或分泌减少时,可造成胃粘膜损伤,发生炎症,常常是服用保泰松、消炎痛之后。

有胃炎史者应尽量选择肠溶性的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红霉素等,或改为注射,尽量不口服。服用非肠溶性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在饭后服药。长期服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者,一定要同时服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如氢氧化铝之类),还要控制剂量。

小贴士:会损伤胃粘膜的药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主要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片是上述几种药的混合物,这类药物在胃内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损伤胃粘膜,产生急性胃炎或胃出血。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这类药物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使用上述药物后,会诱发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和穿孔。

另外,洋地黄、碘剂、四环素、氯化胺、奎宁、利血平、组织胺等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胃粘膜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动期,禁用上述药物。但在胃病的稳定期、缓解期,如果必须使用以上药物的话,怎么办呢?

首先,应在饭后服药,避免空腹服药,这样,能减少药物与胃粘膜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胃粘膜的损害。还可在服药前,先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胃速乐、胃舒平、胃必治、甲氰米胍、得乐等。

三、精神压力大是胃病元凶之一

提起“都市上班族”,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宽敞明亮的写字楼、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殊不知,加班、无规律的饮食,让这些精英们在展现自身辉煌与荣耀的同时,也无奈地透支着健康。今年5月出炉的一份针对全国1万多人的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上班族”胃不好,尤以中青年“上班族”为最。

胃病为什么偏偏钟情于“上班族”,我们又该如何打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胃战”呢?

全球胃病人数都在上升

  近日的一项调查,参与调查的人群集中在20~40岁,以企业普通白领、管理人士、政府公务员为主。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人中,92.3%的人曾出现过胃不舒服的现象,其中,34.17%的人经常胃疼,5.47%的人甚至天天如此。年3月,世界健康管理联盟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胃病患者已从年的1.5亿人增加到今年的5亿人,其中,仅我国目前就有1.7亿胃病患者。

  工作压力是“胃的克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胃疼成了上班族的“家常便饭”呢?调查中,59.97%的人认为是生活、吃饭不规律导致,11.14%表示工作压力一大就犯,5.73%的人则称是每天工作时间太长、经常加班的缘故。

  提醒:工作压力大、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已经成为几大“胃的克星”。

如何打好“保胃战”?

俗话说,病靠三分治,七分养,胃更是这样。把好“入口”关、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保胃”的基础,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暴饮暴食、过饥过饱,或吃得过于油腻。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烈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品等。

蔬菜水果不可少,多吃白肉代替红肉,适当补充奶制品。

每天都要吃早餐。

注意饮水和食品的卫生,不吃被微生物或细菌污染的食物。

紧张工作之余,少熬夜,多运动。

武威医科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是我院医学重点学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消化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在读硕士2人,承担着病房、门诊和消化内镜的诊疗任务,开展了多项现代化的诊疗新技术,诊疗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近年来在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科研条件逐步完善,承担了多项省重点攻关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学科建设不断发展。

技术优势

  我院消化内科兼顾内镜中心,专业设备齐全,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电子胃镜、经鼻胃镜、电子肠镜、超声内窥镜、放大型肠镜共32条以及无线胶囊内镜和医用内窥镜灭菌设备等。除常规消化内镜(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外,还常规开展超声内镜检查及穿刺治疗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内镜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现我科已开展内镜下技术如下:ESD术、EMR术、STER术、POEM术,内镜下止血、扩张、异物取出、息肉摘除、肿瘤切除、胆道造影及取石、支架放置等技术,上述技术不但提高了疗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还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医疗特色

1、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预后与进展期癌有很大差别。通过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从癌前病变中筛选早期癌,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癌的内镜下筛查及治疗,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远期疗效确切。同时在国内较早开展消化道大息肉内镜下治疗。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针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胰胆肿瘤进行诊断治疗,与以往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确切。

3、消化道狭窄扩张、支架治疗:包括由良、恶性疾病引起的食管、幽门、胰胆管等狭窄。通过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可减轻梗阻,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

4、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和套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凶险,病人往往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我科已开展并推广了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治疗,效果良好。

5、胶囊内镜:小肠疾病曾是消化内科的诊治难点,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我科已引进胶囊内镜检查及诊治,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治及预后。

6、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技术及食管良性肿瘤STER技术。

7、近期开展超声内镜下纵膈、腹腔、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胆管梗阻性疾病及胰腺假性囊肿的穿刺引流。

技术应用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患者:苏xx,男,年龄:43岁,年参加胃癌早诊早治项目普查活动中,内镜所见:胃窦小弯侧可见约2cmx1.5cm大小浅表隆起性病灶,表面略凹陷。NBI+放大内镜显示:病变凹陷处黏膜腺体正常结构消失,黏膜下血管袢呈网格样改变,与正常腺体有明确的边界线。

内镜诊断:早期胃窦癌(0-IIa+IIc);病理诊断:(胃窦小弯)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详细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治疗方法后,患者家属选择内镜下ESD治疗。治疗情况如下:

病例二:患者赵xx,男,19岁,主诉:进行性吞咽不畅5年;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贲门痉挛,由于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肌间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缺如使得LES处于失弛缓状态,吞咽时不能发生规律的食管蠕动,使固体或液体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而滞留于食管内,逐渐引起食管扩张,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痛、食物反流、消瘦。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Heller术。药物治疗(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及抗胆碱药)效果欠佳,而外科Heller术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且花费大,很难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包括传统的内镜下扩张治疗(探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内镜下肉毒素注射、内镜下微波切开治疗,而以前两者更为常见,但需反复多次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隧道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内镜下治疗技术问世,年Inoue等首次报道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

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后,患者家属选择POEM治疗:

该患者我院内镜下治疗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gk/10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