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伍德灯 https://m-mip.39.net/pf/mipso_7004403.html
编者按: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林语堂
01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
有哪些事是你长大后才知道的?
我想说,原来一盘西红柿炒蛋,也是可以有好几种味道的。
有的人喜欢放糖炒的,有的人喜欢放盐炒的。
有的人喜欢放油炒的,有的人喜欢清汤炒的。
有的人喜欢先炒鸡蛋的,有的人喜欢鸡蛋西红柿一起炒的。
小的时候在家,爸妈只做你喜欢吃的。
出门在外,才发现你的口味真的不重要。
前段时间,朋友从日本回来小聚,我们约了中午边吃边聊。
“怎么着?”我问她,“今天还是吃烤鱼吗?”
她说了一句话:
和你分开后,再也没人陪我吃烤鱼了。
朋友是南方人,喜欢吃烤鱼,但吃一点儿辣,就会吱哇乱叫的她,只能接受柠檬清香的。
于是她就成了烤鱼界的异类:
她的南方朋友嫌她要吃的烤鱼太油,北方朋友嫌这清雅烤鱼没味道。
一来二去,她发现,如果想吃烤鱼,别人真的叫不动,就只能叫我了。
这次回来,又是要吃烤鱼,她说:
原来不觉得吃顿饭这么难,现在能吃到一起去真的太难了。
大家口味都不同,谁又愿意记得谁的口味,迁就谁呢。
02
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
一位患了脑退化症的父亲。
随着病情的加重,因为忘记儿子长什么样子而不敢给儿子开门……
甚至忘记了刚才上没上过厕所…
这位父亲跟儿子和几个亲戚一起去聚餐。
饭桌上,他看着桌上的饺子,伸手把饺子揣进兜里。
儿子看见了,桌上的亲朋也看见了。
儿子顿时一阵脸红,觉得爸爸给他丢了脸,结果他爸爸却说:
这是给我儿子带的,他喜欢吃这个。
小时候妈妈总批评你挑食。
但是在你小时候,好像全天下的妈妈都不喜欢吃好吃的东西。
“这个桃子甜,你吃。”
“妈妈你不吃?”
“妈妈不爱吃。”
“宝贝这块肉你快吃。”
“那妈妈呢?”
“妈妈觉得太腻了。”
长大后的你总是抱怨。
抱怨父母没钱没背景。
抱怨别人比你强是投了好胎。
你忘了自打你来到这个世界,爸妈就已经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了你。
所有不可说、不必说的爱与珍重,都藏在你塞进嘴的那口食物里。
03
我有一个朋友,26岁,和她相恋多年的“前男友”在这个城市里为自己的梦想打拼。
哭着吃过饭的人,才能笑着走下去。
这是第几次了,你又加班了吧。
今天说好了和我妈一起吃饭,把咱们的事定一定,这都第几回了?
你说这个月咱们一起吃了几次饭?
朋友说,她当时不知道应该回什么。
那边传来一条新的消息:
咱们算了吧。我还是想找个顾家的人。
朋友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对着材料开始写报告。
她给自己冲了一碗泡面。
电影《天下无贼》里,刘若英在得知爱人的死讯后,默默地吃着烤鸭,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
生活还要继续,吃下的这碗饭,吃下的是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
04
吃饭,这样一件重要而又有仪式感的大事,正在被我们慢慢抛诸脑后。
被早高峰打败的早饭,是办公室里胡乱抓几口的零食。
被KPI和会议压缩的晚饭,是下午三点便利店的饭团。
被领导拉去应酬的晚饭,是觥筹交错,喝了两三个小时后还没动几筷子……
杯面和油腻的外卖,是晚上十点赶报告的陪伴。
每天的饭都草草收工,吃饭成了枯燥的生活上一个必经的节点。变得让人毫无期待。
甚至有很多人,早已不开火了。
他们敷衍地吃每一顿饭或者不吃,同时也敷衍着自己的身体。
在中国有6成的90后白领平均每周点外卖4-7次或以上,约等于每天都点。
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对比30年前的数据,近5年来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高了一倍。
中国人中有1.2亿肠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
35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总数的6%-11%。
紊乱的进食时间、不合理的食物选择、不良的情绪影响以及我们对食物的错误处理。
在油腻小炒和盖饭里循环往复的外卖轮班表,最后只剩无滋无味、味同嚼蜡、毫无生趣。
每天我们有三餐,1年我们要吃多顿饭,20年我们就要吃多顿饭。
等你80岁回首人生,那已经是多顿饭以后的事情了。
你每天吃的每一口饭,最后交织成了你的人生。
开心的时候,美食可以是嘉奖鼓励。
难过的时候,美食可以是温暖治愈。
一个人,美食可以是对今天也在努力的自己的最实在的肯定。
一群人,美食可以是朋友之间勾肩搭背把酒言欢的感情寄托。
如果,你开始在重要的事上敷衍自己,那么之后的事,可能都会开始敷衍你。
05
比听过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更可怕的是:
你吃了了十几年、几十年的饭,却依然没办法处理好你和食物的关系。
面对食物时,你是想吃而又告诉自己不能吃?
还是明明不想吃,却又劝自己不能不吃?
你想要的瘦,想要美,算计着自己吃进去的每一口。
睁眼就是卡路里,每天都是旺盛的食欲和薄弱的意志力反复拉扯。
你想逃离压力,逃离难过,想用食物填满心里的空虚。
才发现吃到最后,除了不必要的脂肪和对健康的耗损,还是没办法让你得到慰藉。
你总是在胃口不佳吃不下去和食欲旺盛暴饮暴食中反复。
你告诉自己,忙过这段,可能这种情况就能改善了。
你没办法零负担地享受食物,或者是吃过后悔,或者是敷衍自己。
吃饭是需要学习的。
耶鲁大学的珍·克里斯特勒博士,在她的新书《学会吃饭》中提到:
其实我们不是因为饿而吃饭,而是为了焦虑、空虚、悲伤、寻求慰藉或是喜悦。
察觉自己为什么吃,比吃什么,怎么吃更重要。
珍·克里斯特勒博士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支持下,通过近30年的临床研究实践,提出了这套正念饮食法《学会吃饭》。
书中通过33个帮你剔除错误进食方式的饮食练习。
旨在让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的情绪、找到心灵的平静、改进错误的进食方式,建立起自己与食物,与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互动关系。
推荐相关图书
▼
图书简介:
书名:《学会吃饭》
作者:[美]珍·克里斯特勒、艾莉莎·鲍曼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博士特别推荐
读者福利
我们将随机筛选出5位读者朋友,
各送出《学会吃饭》一本。
截止时间:.7.10(周三)
注*本活动仅限于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