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儿

导语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马上到了,端午节是如何起源的,人们都如何过节,又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和习俗,就让小编带你们去看看吧!

端午节名称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如将一年比一天,岁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许就是后来“五”渐渐通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最流传最广的一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饮食习俗

黄米枣粽子

说起端午节的美食习俗,自然不能少了粽子,已有数千年历史。咱们山东人钟爱用糯米或黄米包粽子,馅料众多,不过最传统的还是黄粘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角形,俗称“枣粽子”。临沂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常用山坡上一种波罗树叶包粽子。

艾草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端午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五黄”

端午节当天,在江南人的传统中,必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黄酒(本是雄黄酒,因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因而该月又称为“五黄月”。

为什么要吃“五黄”?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如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打糕

端午节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便说把天补好了。

薄饼

在浙江省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端午节传统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会有采药习俗。史料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人们在日出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带回家晒干后挂起,日后留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五彩线俗称“长命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在山东,端午这天,孩子们要带“五毒兜”。上面绣有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老人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临清地区,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会穿上母亲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挂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长岛县北面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风俗。端午当天大门上要贴一对黄牛,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房间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流行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据说,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山东许多地方撒雄黄、龙黄于屋内墙角、窗台、食物贮存处及厨房,以防害虫,熏蛇、蝎等毒虫。费县人喜欢喝雄黄酒,相信雄黄酒有杀菌功能。邹平地区,端午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招远、诸城一带,妇女儿童也习惯将雄黄酒涂在额头等部位,驱邪防病。

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小编提醒

粽子味美,别在早餐吃

医师指出,粽子属于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品,在食用时应注意量的控制。每年端午节前后胃肠道病人会明显增加两成左右,大家饮食应有所节制。

尤其要提醒喜欢拿粽子当早餐吃的人们,粽子是糯米做的,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下粽子,停留在胃里的时间则更长,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慢性胃病、胃溃疡患者发病。另外,临睡前绝对不能把粽子当夜宵,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

在花香四溢的季节,

在情义绵绵的端午,

“山东潍坊”送你最真诚的祝福,

祝您身体“粽”是康健无恙,

生活“粽”是快乐幸福!

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潍坊传媒网、网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哈尔滨哪家好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gk/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