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脾胃病科开展中医特色治疗

消化(脾胃病)科

专科概况

医院消化(脾胃病)医院重点发展的特色专科,包括住院部、门诊、内镜室。

目前开放床位22张,其中3张床位用于设立中医脾胃外治病房。诊疗范围包括5大类:慢性胃肠疾病(胃痞、呃逆、反胃、腹痛、便秘、泄泻)的中医综合调治、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和内镜治疗、胆胰疾病内镜诊治和超声内镜、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以及肝脏疾病的诊治。

消化内镜室各种医疗设备齐全、先进,包括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小肠镜。

目前科内有医护人员14人,其中主任及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4人,护理人员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5人。

技术特色

本专科在早期胃肠道肿瘤诊治及内镜微创手术、炎症性肠病诊治及中医脾胃病优势病种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鲜明特色,包括:

1、中医脾胃外治法的应用,包括针刺、艾灸(雷火久、温针灸、隔物灸、督脉灸、任脉灸等)、耳穴压豆、脐疗、穴位敷贴、穴位埋针、泡脚、灌肠等综合手段治疗消化科疾病。

2、采用先进的内镜设备,开展消化系统疾病内镜下的诊断及治疗,比如:运用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及ESD(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等微创技术剔除早癌病灶。

学科带头人

薛育政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江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出诊时间:周日全天

擅长内镜下胃造瘘术、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取石术(ERCP)、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肝硬化致胃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组织胶注射及套扎治疗等内镜三、四级诊治技术。具有丰富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中医综合疗法调治慢性胃肠疾病,重症胰腺炎的救治,炎症性肠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TIPS.1

出诊地点

门诊2楼消化(脾胃病)科专家门诊(二楼检验科至门诊拐角处)

TIPS.2

导医指南

(1)主要服务内容:相关内科的疑难复杂病症、特殊需求的病人。

(2)就诊和服务方式:预约为主,可预约内镜检查、内镜下治疗10人次。

(3)您可以通过以下2种方式预约:

现场预约:一楼挂号处导诊台

-

TIPS.3

就诊和服务方式

1

挂号(预约)

2

医院门诊挂号

3

门诊2楼消化(脾胃病)科专家门诊等候就诊

科内专家1

季静岳

副主任中医师

消化(脾胃病)科主任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能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脂肪肝等的治疗。

科内专家2

曹胜

主任医师

消化(脾胃病)科副主任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内科各种中毒、消化道大出、急性胰腺炎等重症的处理,十分重视心身疾患的识别与诊治。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具有简、便、廉、效、验的特点,与内治法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国外尤以中医推拿、针灸而风靡,成为治病防病的新时尚。

科室运用针灸、火罐、刺血、敷贴、熏蒸、沐足等20余种中医外治法治疗或缓解以下消化科疾病和相关症状,疗效显著。

防治疾病

缓解症状

胃脘痛(慢性胃炎)

腹痛、腹胀

胃溃疡(消化性溃疡)

腹痛、反酸

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

反酸、烧心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腹胀、纳差

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腹痛、腹泻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

腹胀、水肿

呕吐病(急性胃肠炎

呕吐、腹泻

便秘病(功能性便秘)

腹痛、便秘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腹痛、腹泻

呃逆病(顽固性呃逆)

腹胀、呃逆

常见外治法

足浴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鼻、乳、耳、足。足乃精气之根。足掌有多穴位,67个反射区。

通过足浴,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调节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内脏产生的病理变化,提高机体自我防御和免疫力。

脐疗

敷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古代药熨、敷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的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脐疗法因其简便廉验,疗效好,副作用小而日益受到重视。其在治疗呃逆、便秘、腹泻、肠梗阻、肠道积气与术后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针刺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循行为基础,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针刺内庭、上下巨虚穴对急性胃肠道疼痛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针刺天枢、中脘、合谷能畅通腹部气机治疗腹部胀满不适、便秘等症状。

艾灸

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以加强治疗作用。

该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的中医外治方法之一。

方法:将莱菔子、焦三仙、佛手、干姜等药按一定比例研磨为粉,烘干后加用适量蜂蜜调制成每丸重7g左右的深褐色药丸,压扁贴于中脘穴,以防脱敏胶布固定,6h后揭下。治疗结束4周后,治疗组上腹痛、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烧灼感、餐后胀满或消化缓慢、上腹部胀气症状皆有改善。

埋针

埋针疗法是指用一特制的小型针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皮内针疗法。

埋针疗法能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比如:内关穴埋针可治疗晕船晕车引起的恶性不适感,外关穴埋针治疗慢性便秘。

耳穴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朵轮廓上的穴位。人体各部位在耳廓上都有特定信息点,这些信息点与相关部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按传统的说法称这种信息区为“穴位”。

耳穴压豆是最简便易操作的中医疗法,对腹痛、腹泻、焦虑、失眠等有良好的疗效。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口灌入直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泻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溃结安”灌肠方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湿热型)患者,具有清化活血敛疡生肌作用。

未完待续

编辑:张玖玖

供稿:消化(脾胃病)科

审核:朱敏杰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gk/7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