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科一科二打卡227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单选题

1.不宜食用含粗纤维多的食物的年龄为()

A.2岁以上

B.2岁以下

C.3岁以上

D.3岁以下

B含粗纤维多的蔬菜,如黄豆芽、金针菜、荠菜等,2岁以下小儿不宜食用。2~3岁可少量食用。

2.通常将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下属于物质环境的是()

A.玩具、图书

B.师生关系

C.同伴关系

D.管理制度

A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3.()认为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儿童的身上,以儿童为中心,因此儿童在托幼机构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应根据儿童的兴趣来进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不受任何拘束。

A.杜威

B.蒙台梭利

C.维果斯基

D.戈尔曼

A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4.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

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

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B题干中孩子的家里并没有长颈鹿,他也不是故意要欺骗大家,由于这一时期儿童想象的夸张性才使他说出这样的话。

5.以下选项中属于歌唱活动中最基础的目标的是()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B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础的目标是让幼儿喜欢唱歌;积极地体验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以及追求用歌唱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快乐。

材料分析题

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的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都被小朋友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1)幼儿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①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幼儿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

②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③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和交往技能。

案例中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因而在班里开展的“好朋友”主题活动中被小朋友否定彼此是好朋友,反映出了幼儿的身心特征制约和影响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

(2)针对案例中的现象,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①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②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③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④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单选题

1.教育方针是()的政策性表达。

A.教育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

D.学校目标

C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2.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A.清华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福州船政学堂

C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教育研究是以()为对象的一种认识活动。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A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4.布鲁纳认为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具体环节不包括()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储存

C.知识的转化

D.对知识的评价

B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A.自我实现

B.高级

C.缺失

D.成长性

C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它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因为缺失需要没有满足,所以无法专心学习。

教学设计题

《索溪峪的“野”》

?

(1)请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这节课,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仞、淑、撅、蹚、璞”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索溪峪独特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竞立,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同学们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学课文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1)山有什么特点?“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2)水“野”表现在哪里的?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4)游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解释“返璞归真”。

5.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时的感受。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让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单选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物质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D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2.(   )是把官方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的过程,是实现课程编订目标的基本途径。

A.课程计划

B.课程实施

C.课程督导

D.课程管理

B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在记忆一串数字的时候往往容易记住后面几位数,这种现象叫作(   )效应。

A.首位

B.近因

C.得寸进尺

D.门面

B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题干所述属于近因效应。

4.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

A.顿悟的过程

B.同化顺应的过程

C.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D.尝试错误的过程

D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5.体操课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自行编排出一套新的体操动作,菲菲将课上学习到的体操动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合,重新编排出一套新的体操。这属于学习的(   )现象。

A.重组性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顺应性迁移

D.抑制性迁移

A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题干描述的是重组性迁移。

材料分析题

李某上初中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平时成绩不错,但一到快考试时就会一直紧张,担心考不好。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伴随出现睡眠不好、心慌、出汗,甚至恶心、呕吐的症状,为此他十分苦恼,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

(1)李某的情况属于什么心理问题?

(2)针对李某的问题,老师应提供什么帮助?

(1)李某的症状属于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2)针对李某的问题,教师应该:

①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

②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③引导学生调整好考前情绪;

④进行考试策略方面的辅导;

⑤纠正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错误看法。

综合素质

单选题

1.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在引经据典时,讲到了《木兰诗》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不巧,这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问道:“我国古代妇女都要裹小脚,裹了小脚的妇女怎能行军作战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老师显得十分尴尬,只好如实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到,待下课后查阅资料再做解答。”这一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   )的不足。

A.学科专业知识

B.通用知识

C.教育学科知识

D.实践知识

B题干中的这位教师之所以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是因为他的知识不够渊博,缺乏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通用知识。

2.下列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B.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是违法行为

C.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教师资格证者才被聘任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年正式颁布实施的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年7月1日起施行。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

3.以下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木兰诗》和《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叙事诗

B.《背影》和《春》都是朱自清的散文,《藤野先生》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最后一课》和《竞选州长》都是短篇小说,前一篇的作者是都德,后一篇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们都是法国人

D.《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和《石壕吏》的作者杜甫都是唐朝人

D《周总理,你在哪里》为抒情诗,A项错误。《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B项错误。马克·吐温为美国人,C项错误。故选D。

4.人们通常把知识分子家庭称作“书香门第”,这里的“书香”原意指的是(   )

A.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

B.书籍的油墨味

C.书纸自然发出的清香

D.读书人的自称

A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5.与“教育—人才—企业”这组词逻辑关系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考古—文物—博物馆

B.督导员—学员—督导室

C.耕种—庄稼—丰收

D.培训—员工—社会

A教育可以培养人才,然后输送到企业工作;考古可以发掘文物,然后保存到博物馆。

材料分析题

他们的儿子(节选)

余华

石志康在纺织厂工作的妻子,要他下班回来时,顺便在那买两斤豆腐,因为今天是星期六,他们在大学念三年级的儿子将回家来过周末。

石志康买了豆腐后,不再挤车了,而是走了两站多路回家。他回到家中时,已经快到七点了。他的妻子还没有回来,他心里很不高兴,只能饿着肚子来到厨房,开始洗菜切肉。

他妻子李秀兰回来时,手里提了两条鱼。李秀兰把两条鱼放到水槽里,说:“是最后两条,要五块钱,我硬是只给了三块钱。”

李秀兰说着将手中的鱼一扔,转身走到房间里去了,她说:“我从车上摔下来,我半天都站不起来,我在大街旁坐了有三四十分钟,人都快冻僵了……”

这时候他们的儿子回来了,他穿着一件大红的羽绒服,一进屋看到母亲腿上的伤,也像父亲那样弯下腰,关切地问:“是摔了一跤?”

然后边脱羽绒服边说:“你们应该补充钙……要是我从公交车上被推下来,就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一块乌青。”

他们的儿子说着打开了电视,坐到沙发里,又塞上袖珍收音机的耳机,听起了音乐台的调频节目。

石志康问他儿子:“你这是在看电视呢,还是在听收音机?”他儿子转过脸来看了他一眼,像是没有听清父亲在说些什么,又把脸转了回去。这时他母亲说话了:“你快去洗手。现在正流行病毒性感冒,公交车上最容易传染病毒,你快去洗手,要用肥皂。”

“我不用洗手。”他们的儿子将耳机塞到耳朵里,然后说:“我是坐出租车回来的。”

这天晚上,石志康一直没有睡着,他的妻子李秀兰已经有五个月只拿一百多元薪水。他的情况好一些,也就是拿四百来元,两个人加起来还不到六百。可是现在大米已经涨到一元三角一斤了,猪肉每斤十二元,连辣椒都要三元钱一斤。就是这样,他们每个月仍然给儿子三百元生活费,给自己才留下两百多元。然而,他们的儿子在周六回家的时候竟然坐出租车。

第二天上午,他们的儿子和昨天一样戴上两个耳机,听着音乐在看电视。李秀兰在儿子身边坐下,石志康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们面前。石志康对儿子说:“我和你妈想和你谈一谈。”

他们的儿子因为戴着耳机,所以说话响亮。“说吧。”他们的儿子几乎是在喊叫。石志康伸手把儿子右边的耳机拿了下来,他说:“这几个月里,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本来不想告诉你,怕影响你学习……”

“家里出了什么事?”他们的儿子取下另一边的耳机,问道。

“也没什么。”石志康说,“从这个月开始,我们厂里就没有夜班了,三百多个工人要有一半下岗。我倒不怕,我有技术,厂里还需要我……主要是你妈,你妈现在每个月只拿一百多元钱。她离退休还有四年,如果现在提前退休的话,每个月能拿三百元钱,可以连着拿三年……”

“提前退休就能多拿钱?”他们的儿子问。

他们点了点头,他们的儿子就说:“那就退休吧。”石志康说:“我和你妈也是这样想。”

“退休吧。”他们的儿子说着又要把耳机戴上去。石志康看看李秀兰,李秀兰说:“儿子,现在家里的经济不如过去了,以后可能还要差……”

“没关系。”儿子挥了一下手。石志康和李秀兰互相看了看,石志康说:“我问你,你昨天为什么要坐出租车回来?”

他们的儿子不解地看着他们,石志康又说:“你为什么不坐公交车?”

儿子说:“公交车太挤了。”

“太挤了?”石志康指着李秀兰,“我和你妈天天都是挤着公交车回家,你那么年轻,还怕挤?”

“挤倒是不怕,就是那气味太难闻了。”儿子皱着眉继续说,“我最怕去闻别人身上的气味,在公交车里,那时候香水味都是臭的……”

儿子最后说:“每次挤公交车我都想呕吐。”

“呕吐?”李秀兰吃了一惊,然后问,“儿子,你是不是病了?”

“没病。”儿子说。

李秀兰看着石志康说:“会不会是胃病?”

石志康点了点头,对儿子说:“你胃疼吗?”

“我没病。”儿子有些不耐烦了。

李秀兰问:“你现在每天吃多少?”

他们的儿子喊叫起来:“我没有胃病。”

石志康继续问:“你睡眠好吗?”

石志康又对李秀兰说:“没睡好觉的话,就想呕吐。”

他们的儿子伸出十个指头:“我每天睡十个小时。”

李秀兰还是不放心:“儿子,医院检查一下。”

“我说过了,我没有病。”他们的儿子叫着站了起来,“不就是坐了次出租车吗?我以后不坐出租车了。”

石志康说:“儿子,我们也不是心疼那几个钱,我们是为你好,你马上就要工作了,你自己挣了钱,就会明白钱来得不容易,就会节约……”

“是啊。”李秀兰接过来说,“我们也没说不让你坐出租车。”

“我以后肯定不坐出租车了。”他们的儿子说着坐回到沙发里,补充道,“我以后坐自己买的车。”

然后他将两个耳机塞到耳朵里,说道:“我们班上很多同学经常坐出租车。”

听了这话,李秀兰对石志康说:“他的同学经常坐出租车。”

看到石志康点了点头,她就说:“别人家的儿子能坐出租车,我们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坐?”

石志康说:“我也没说不让他坐出租车。”

这时候他们的儿子可能听到了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晃着脑袋也唱了起来。看着儿子摇头晃脑的模样,他们相视而笑了。

(1)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进行分析。

(2)小说结尾写到“他们相视而笑了”,有人读出了“笑”中的悲凉意味,你怎么看?

①父母的细心关爱与儿子的并不在意形成对比。“他们”总是在生活中关爱着儿子的成长,即使家境困难,周末儿子回来也要买好菜,甚至认为儿子也应该像他的同学一样坐出租车回家,而儿子对父母的关爱并不能细心体会。

②之前的因为儿子坐出租车回家而睡不着觉,和之后的认可儿子坐出租车形成对比。

③父母家庭生活的节俭与对儿子的大方形成对比。家境不好,生活很节俭,可是对儿子却出手大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可以读出悲凉的意味。

①主人公的家境并不是太好,总是想着节约一点钱,能走路就不坐车,买菜能够省下两元钱就愿意等到最后。

②为着关爱孩子,仍然买来了好菜,仍然想着帮儿子治疗并不存在的“病”,仍然同意儿子坐出租车回家。

③父母细心地关爱着儿子的成长,儿子对此却不大理会,更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

END

联系聂老师鑫鑫老师

山香巩义分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gk/8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