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老相片之外的30年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老照片的故事

海关把守着国门,

站在外贸最前沿,

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查验工作,

是海关最早开办的业务之一。

旧海关

外班检查员查验旅客行李物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天津海关关员查验货物。

二十一世纪

日常监管查验工作。

如今

国产H大型X光检查设备在港区实现机器查验。

一代一代的查验人,

用青春与汗水,

浇灌着海关事业,

用岁月与坚守,

见证着时代变迁。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

一个机缘,

让我们找到一张老照片。

照片上的两位英俊少年身着海关制服,

站在挂着成衣的集装箱中,

留下了当年的工作合影。

30年过去了,

他们经历过许多次的工作调动,

如今,

两位师傅又回到查验岗位,

一个在出口人工查验,

一个在机检审像中心。

照片上,

左边是吴师傅,右边是赵师傅。

回头看这30年,他们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呢?

小编有幸对两位师傅做了一次专访,来听听亲历改革开放40年的他们,有哪些不一样的体会和经历吧。

小编问

师傅答

Q

问:赵师傅、吴师傅,二位好,这张照片里二位真的是英俊少年啊!这是哪年拍的啊,出去验货怎么没穿查验服呢?

赵师傅:这是年拍摄的照片,距今已经整30年了,那年代哪有查验服啊,那会儿我们工作的科室还叫货管科呢。不光是查验工作,还有征税、统计、理单好多职责,我们一个科最多时候80多个人呢。那会儿验货也不像现在在集中查验堆场里验,我们要亲自去到企业工厂里查验的。

吴师傅:对,我那时才19岁,我记得这是去汉沽一家服装企业查验的挂衣箱。那时候还不像现在的监管格局和集中查验,整个市内六区、市郊五县都是我们的查验范围,远的像蓟州,那时候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有时验完货回来已经是晚上了。有时候会遇到检验检疫部门的同志也去检验。顺序是先关后检,我们先核封、开箱门,双方再各司其职,那可以算是最早的联合查验的雏形了。

Q

问:那时候穿制服是个很荣耀的事情吧?可是白衬衣验货一天不就都脏了吗?

吴师傅:那时候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都特别强,经过干训班之后来到海关,穿上关服,整个人的精气神都特别足。大家都特别注意自己形象,代表国家嘛,关里头也严抓纪律作风、内务规范,我们上班那会还检查手指甲呢。

赵师傅:记忆里那会儿天好像也没这么脏,但是这身衣服也是珍贵——少啊!我们穿的都很爱惜的。你看照片里那是夏天热的时候。天冷的时候啊,我们穿黑制服去验货,那时候可没有长袖白衬衫,里面穿的是什么呢?穿的是发的假领子。就是一个白色衬衫领子,下面连着一圈布,有点像小孩穿的小围嘴。当年国家也不富裕,这个省布。但是穿这个假领子最怕脱衣服,有时候下厂干活,热起来了准备解扣子,哎呦!想起来可不能脱,一脱就剩一白兜兜挂肚子上面了!

Q

问:以前下厂验货怎么去呢?

赵师傅:那会儿去哪儿都靠自行车,港区那么大,巡视港区也是骑自行车。肯定没法和现在的集中查验模式比,现在效率多高啊。我记得当时有个同事,不会骑自行车,科长说那你必须得学会,不然靠走路你这走一天也回不来啊。结果这小子就苦练自行车,结果一个不小心把门牙还磕掉了一颗。

吴师傅:我记得后来也配发了少量的摩托车,要想比自行车再快点就得学会。我就是那会学会的摩托,不过港里到处是大车和集装箱,骑车还是挺危险的。跟现在我们海关的执法用车还是差很多。

Q

问:以前港里是什么样子?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

赵师傅:那会儿港里特别荒凉,也没有路灯,晚上出去还挺危险的。不过那会儿大家干劲都挺足的,思想都很纯洁,心思都扑在工作上。

吴师傅:是啊,那时候的塘沽还没怎么开发,现在的五大街那时候还是盐池子,还能看见海鸥。不像现在都有私家车和班车能早出晚归,当时我们也是塘沽住宿舍,我一般是一周往返一次,坐的是绿皮火车。当时学历普遍都不高,好多初中和中专学历的,所以我们有很多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的,我就是后来拿到的大专学历。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通过改革开放塘沽这片原本荒凉的盐碱滩涂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赵师傅:我们那会儿一值夜班就两三个月,晚上就一个人值班,两层楼,也没有液化气什么的,吃饭取暖就靠自己生火,上班扛颗大白菜过来,小青年哪会生火啊,好不容易生上火把白菜炖熟了,船来了,赶紧灭了火去盯船,回来困得也顾不上点炉子,白菜都冻上冰碴了,仗着年轻火力壮凑合吃两口,楼梯下面裹紧衣服睡一晚,有的同事就是那时候落下了胃病,那会儿真是不容易。

Q

问:对比曾经和现在的工作,您觉得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师傅:现在海关信息化水平非常的高,电脑代替人脑做了很多工作,九几年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报关单是手填的,审单、核税等等也是人工,不像现在有电子审核和提示。比如税号、许可证商品、禁止进口商品目录等,都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每天早晨开业务晨会讲解业务,因为业务不熟练掌握根本就没法工作,可以说那个年代过来的关员业务都是扎实的,是经过检验的。

赵师傅:你看以前是靠关员骑着自行车满港区验货,现在咱们有单兵设备,有H机检查验,机检还可以通过大屏幕和人工交互作业,这在当年哪敢想啊。

吴师傅:那时候一个科从申报、征税、查验、放行几乎全流程的通关工作,考核的指标主要是税收,跟现在的审单秒放和查验四小时放行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是讲服务和效率的,那时有个“门到门”服务的提法,像肯德基、可口可乐、还有山海关汽水等在天津建厂,我们都是下厂到企业,从厂房建设设备和后期技术设备我们都是到企业去监管的,可以说咱们海关的服务意识一直是很强的。

Q

问:回首30年,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吴师傅:这30年变化太大了,我一直在海关一线岗位工作,感触特别深。八九十年代外贸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还是以国有的外贸进出口代理公司为主,企业数量也有限。现在口岸这么多外贸、报关、货代企业,货运量和货种大幅增加,新的监管方式不断出现,市场上随处可见各种进口商品,咱们作为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日常的工作对进出口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些个作用,也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水平真正提高了,感觉非常自豪,这些年单位和个人的付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赵师傅:现在国家经济越来越繁荣,科技发展迅速,海关的监管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然我们也都老啦,祝愿祖国越来越好,祝愿我们的海关越来越好,祝愿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听了几位师傅讲讲老照片的故事,深深感受到我们这一代年轻关员的幸福,也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希望我们能把海关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讲敬业、讲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供稿单位:天津海关

本期编辑:苑靖宇魏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b/11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