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开讲起源篇

湖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按:太平书院与扬中电台合作录制了一个讲国学的小节目,每周五申时播出,每五期一个单元,今初。

.“国学”由来

近些年以来的国学热,引发了许多思考和讨论。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系统地谈一下围绕“国学”这一命题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内容将会涉及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今天要分享的,是“国学”一词的由来。

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一词,是指国家的教学机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学记》上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段文字,记录了从“家塾”到“国学”——中国古代各级教学机构的称呼。

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一词,是近代以来,针对外来的“西学”而提出的概念。晚清时也称“中学”,张之洞就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民国以来改称“国学”,代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

民国以来的学者,对“国学”一词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广、狭两派。

广义的国学,也就是“国故之学”,是指中国故有的学术,以章太炎为代表,泛讲经、史、子、集“四部”,代表作有《国故论衡》《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学讲演录》等。

狭义的国学,也就是“国粹之学”,是指中国学术的精粹,以马一浮为代表,专讲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代表作有《泰和会语》中的《楷定国学名义: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论六艺统摄于一心》《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等文章。

这“六艺”,也称为“六经”,属于“四部”里的经部,是国学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元典。

古代国学分小学、大学,小学的课程为礼(规矩)、乐(乐舞)、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数)六艺,大学的课程有诗(诗经)、书(尚书)、礼(礼文化)、乐(乐文化)四门。

据《礼记·王制》载:“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学习礼仪和乐舞要在户外演练,所以选在气候宜人的春秋两季;而《诗经》《尚书》都是理论课,冬夏季节在户内学习正合适。如此贴心的安排,也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

孔子创办私学,在诗、书、礼、乐之外,又加出《春秋》和《易经》。合起来,一共六门课程,也称为“六艺”。六艺对应的经典文本,称为“六经”。因为“乐”没有文本传世,所以实际上只有“五经”。

六经的整理工作始于孔子,这是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学术的一次总结,也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起源。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鬼谷子、韩非子、公孙龙子……这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一时涌现。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距今约年,正好是上下五千年的中枢。

德国学者雅阁贝尔斯把年前,同时出现在中国、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中国学者汤一介认为:“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二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并预言:“新轴心时代”即将出现。为了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习先秦诸子的精神,继承和重构国学。

.掌握规律好读书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时”,一般解释为“时常”,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适时”,也就是:“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实践他,不很愉悦吗?”

那什么是“合适的时间”呢?

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有过很多研究。

在自然界,因为天地运行,形成了天然的周期。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个周期是一天;月亮阴晴圆缺,人的智力、体力、情绪也随之变化,这个周期是一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个周期是一年……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的老祖宗,观察天机应时而作,讲究顺势而为,是很高妙的举措。

比如张潮的《幽梦影》写道:“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倡导读六经应该在冬天,那时候精神容易专注;读历史应该在夏天,那时候日长夜短;读诸子百家应该在秋天,那时候别有一番气象;读文学作品应该在春天,那时候生机和畅。

又比如在《礼记·曲礼上》提出了“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的说法。郑玄注《礼记》时指出:凡是是奇数的日子,如子、寅、辰、午、申、戌等,就是刚日;凡是偶数的日子,如丑、卯、巳、未、酉、亥等,就是柔日。

后世学者提出了“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法,认为在刚日应该多读六经,以调柔心性;柔日应该多读历史,以提升精神。刚日、柔日还可以加上感性的理解——刚、柔也指可以天气:阴雨天属柔日,晴天则属刚日。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情绪都有影响。阳日读经——人的情绪有时脾气大,心气高,好冲动时,要读一些古代经典,以调和自己的心性。柔日读史——有时情绪低沉,精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说、历史,引起人的精神、兴趣。

除了要根据自然规律制定学习计划外,还须珍惜光阴。三国时期的董遇曾主张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他说:冬天,是一年的余暇;夜间,是一天的余暇;雨天,是时光的余暇——这三种余暇,别人都拿来休息,但我拿来学习。冬天,围炉翻书;黑夜,秉烛夜读;雨天,听雨寄情,古人念书都念得唯美浪漫,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读书是枯燥乏味的呢?

古人还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早晨和春天都是生机萌发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学习,效率更高;早晨是一天的开端、春天是一年的开端,在早晨做好一天的学习规划,在春天规做好一年的规划,能够保证全天、整年的学习效率。

.常枞的三个问题

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生病了,老子前往探病,没有绕弯子,而是直接问他:“老师你这次病的不轻,还有什么没有交代我这个学生的吗?”言下之意是:“你快不行了,有什么好东西就别再藏着掖着了,快点告诉我吧。”

常枞也不忌讳,回答得也很直接:“你就算不主动问,我也要跟你说的。”以上算是开场白,之后才是正式的对话,从这三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智者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常枞问:“路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来,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路过故乡就下车来,难道不是说不要忘本吗?”常枞一笑说:“嘿!是这个道理。”

常枞再问:“见到高大的树木要快步上前,向它致以敬意,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见到高大的树木就快步上前,难道不是说要敬老吗?”常枞又一笑说:“嘿!是这个道理!”

常枞接着张开嘴巴给老子看,然后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的!”常枞继续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了!”常枞说:“关于这个,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头的生存之道,不正在于它的柔韧吗?牙齿会落掉,不正在于它太过刚强吗?”常枞笑笑说:“嘿!是这个道理!天下事情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对你说的了。”

故事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从始至中常枞都是用比喻的方法来教导老子,而老子也能心领神会,很快就应答出常枞要表达的深意。

我们看常枞的第一个问题,说的是路过故乡的时候应该下车,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不要忘本。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饮水思源”,都与这段问答有关。为什么?用个摩登的话语就是“感恩的心”,感父母的恩,感乡亲的恩,感故乡的恩。所以,古人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后,都想着回馈故乡,铺路修桥、出资办学……其中体现的就是这段问答的精神。

再看第二个问题,常枞说的是见到高大的树应该快步向前表示敬意,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要敬老。我们看到老人家、看到长者,为什么要向他们致以敬意呢?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经验……以及综合以上种种而形成的“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无须多言,光是跟随身旁,就有许多受用。

最后一个问题,常枞用舌头与牙齿的存亡作比喻,老子又一次领会了这是教育他处世之道。纵观老子为后世留下的五千言,我们很能看到他对“以柔克刚”的心得。可以说,老子将这句话体会至深。

遇到这样有悟性的学生,常枞还有什么遗憾呢?

常枞和老子,三问三答,文辞都很简单,但常枞说:“普天之下,所有事情的道理都在里面了。”这段问答,虽然落实为言语,但在言语背后,包涵着无限的意蕴,这就是道家的特色,言简意赅,意味深远。有时候,老子甚至主张不说话,他告诉我们,“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勉强作为,应该根据自然规律行事,主动的无为:什么时候该工作,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放松,什么时候该休息……都要按照自然规律来,这样才能提升效率,自由自在,所以道家思想其实是积极的。“行不言之教”,也不是什么话都不说,而是言传、身教应该并举,很多时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古代小学教什么?

我们知道,古代的国学分小学、大学;那么小学、大学分别教授什么课程呢?今天,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小学的课程。

据《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其中: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其中,冠婚包含冠礼和婚礼,而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年礼。

“六乐”,也称“六舞”“六代乐舞”,是指黄帝至周武王时代的大型宫廷乐舞,在周代用于郊庙祭祀。他们分别是黄帝的《云门大卷》、尧帝的《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以及周武王的《大武》。其中,舜帝的《大韶》也就是“韶乐”,孔子曾盛赞其“尽善尽美”。秦代以后,六乐仅剩文乐和武乐,文乐就是“韶乐“,武乐就是“大武”。

六舞之外,还有“六小舞”,根据所执道具不同,分为帗(fú)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种。

“五射”是射礼的五个术语,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就是箭射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射箭准确而有力;“参连”是指前放一箭,后三箭,连续而去,犹如连珠;“剡注”是说箭飞得很快;“襄尺”是说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是说四箭连射,都射中目标。

“五驭”是古代学习驾车的五项机能,根据郑玄的注解,分别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其中,“鸣和鸾”是指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可能相当于现在的鸣喇叭;“逐水曲”是指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相当于现在科目二里的走弯道;“过君表”是指经过天子的表位应有的礼仪;“舞交衢”是指过通道而驱驰自如,相当于现在的科目三;“逐禽左”是指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六书”是文字学,《说文解字序》里总结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并且都给出了定义,还举例说明:指事所举例字为“上、下”,象形所举例字为“日、月”,形声所举例字为“江、河”,会意所举例字为“武、信”,转注所举例字为“考、老”,假借所举例字为“令、长”。

“九数”是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九个大类,根据郑玄的注解,分别为: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包含了田亩面积计算、粮食按比例折换、比例分配问题、已知面积体积反求边长径长、体积计算、合理摊派赋税、一次方程问题、双设法问题等方面。

细分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有语文课(六书)、数学课(九数),也有政治课(五礼)、艺术课(六舞)、体育课(五射、五驭),内容丰富,且偏于实用。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完全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小学作为一种学术

“小学”本来是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初级学校,与“大学”相对,共同组成为“国学”。许慎《说文解字序》上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先秦小学的课程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了汉代,小学变成了文字训诂之学的专称,比如《汉书·艺文志》所收的“小学十家”,全都是字书和训诂之类。

小学,作为一种学术,其定义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汉代相对模糊,到了宋代,王应麟《玉海》将小学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到了清代,《四库全书》又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总结前人观点,可以这样定义: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小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是经学的辅翼。

国学大师章太炎非常重视小学,他因“苏报案”被捕,出狱后前往日本,办报、讲学。办报,办的是《民报》;讲学,讲的就是“小学”。当时有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等在内的8名中国留学生很想听课,但是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于是章太炎在自己的寓所“特设一班”,每周日上午讲授小学。《小学答问》等著作,就是章太炎在此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创作的。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先生也精通小学,他的音韵学著作有《连语类编》《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干支为字母说》《中国拼音文字草案》等,文字学著作有《实庵字说》《字义类例》《小学识字教本》等,其中许多作品已经遗失,另一些作品如《小学识字教本》经历辗转之后,最终得以出版。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的遗著,只完成了一半,陈独秀原计划油印二三百份,分散各省,以免在战乱中散失。该书原稿特别注明“教师用”三字,并在《自叙》中说:“中小学习国文识国字之法急待改良,不可一日缓矣。”可见这本书稿,是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进修教材。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看了本书,赞扬备至,但对《小学识字教本》这个书名,认为“实属程度太高”,要求改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陈独秀当然不答应,出版计划就此搁置。结果编译馆只油印了五十份分送学者和文化机关,陈独秀本人连油印稿也未看到就去世了。

陈立夫认为“程度太高”,恐怕是误把“小学”当成了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小学堂、小学校,而不是陈独秀想要表达的“文字学”的概念。因为陈立夫的误会,《小学识字教本》未能如期发表。梁实秋拿到一本油印稿,带去了台湾,后来以《文字新诠》的书名匿名出版,删去了陈独秀的《自叙》,代之以梁实秋的序文。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学识字教本》才先后在巴蜀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出版,匿名数十年的陈独秀遗著得以正式面世。

沙洲老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f/10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