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喝雄黄酒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吃粽子需注意:
空腹、睡前、太凉……吃粽子有“五不宜”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粽子。”空腹不宜吃粽子,因为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喝冷的东西容易让糯米凝固,不易消化,让人感到滞胀;睡前两小时别吃粽子,粽子黏度高,含有过多的脂肪、盐、糖,缺乏纤维质,不易消化;粽子一定要煮熟吃,已包好的粽子最多保存3~4日,且要放置在阴凉透风的地方,否则容易吃坏肠胃。
有人对市售知名品牌的粽子进行过调查,肉粽配料中含有糯米、猪肉、白砂糖、食盐、味精、白酒等;蛋黄粽含有糯米、蛋黄、白砂糖、食盐、味精、白酒等;豆沙粽含有糯米、红小豆、白砂糖、猪油等。以上几种粽子中,无论哪种,克重的粽子的热量超过千卡。与同样重量的糯米饭相比,粽子的热量是其2倍。另外,粽子中盐的含量也比较高。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易有腹泻与便秘交替,食粽有可能加重胃肠疾患。粽子长时间放在冰箱里容易滋生细菌,吃前一定要煮透,避免引起胃肠炎,感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端午挂艾草: 可驱蚊、净化空气还有理气祛湿寒作用 端午节是天热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人们特别注意消灾防毒,所以,端午节家家都悬艾条于门楣厅堂。李学武介绍,艾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艾草还可入药,它具有理气、祛湿寒的作用。同时,端午插艾也是对节日的点缀。 端午挂香包: 可抑制多种病菌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午节戴香包可以祛邪祈福。
香包的主要材料有山奈、佩兰、川芎、薄荷、艾叶等,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避邪驱瘟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食欲。经常将香包放在衣兜、枕旁,可预防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香包中的香料闻得时间长了会有恶心呕吐、眩晕的感觉,所以不建议孕妇佩戴。此外,在室内挂香包时要注意保持通风,长时间在密闭的空间内使用香包,会导致皮肤出现红疹,甚至头晕。
端午节饮食:
饮食应定时、清淡并要合理搭配 端午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饮食一定要定时、清淡、注意搭配。李学武说,要按时进餐,避免脾胃生理功能发生紊乱,诱发胃病;夏季气温高,出汗多,饮水也会增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也相对减少,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人们食欲不振,如果过食油腻会伤害脾胃,影响营养消化吸收。 另外,夏季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细粮和粗粮要搭配好,一个星期应吃三餐粗粮;稀的与干的要搭配好,早上吃面食、豆浆,中餐吃米饭,晚上一天吃干饭、一天喝稀粥;荤菜与蔬菜要搭配好,以青菜、瓜类、豆类等蔬菜为主,辅以肉虾类等荤食。
需要注意的是,夏天不宜大补,最好少吃油腻、多吃清热降暑的食物,如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还要忌食生冷,吃太多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此外,夏天饮食不能过饱,尤其是晚餐,否则易使脾胃受损,引发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