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如何调养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8769.html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常伴有呕吐、泛酸、嗳气等症状。

胃痛在脾胃病证中最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罹患,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主要病因有外感寒、热、湿诸邪犯胃,尤以寒邪为多;饮食不节,过饱过饥,五味过极,辛辣过度,肥甘厚腻,饮酒无度伤胃;忧思恼怒,情志不调;素体脾胃虚弱等。

中医认为胃脘痛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痛则痛。

寒邪客胃型:胃痛多突然发生,怕冷喜暖,得到温暖则疼痛减轻,遇到寒冷则疼痛加重,饮食无味,口不渴或喜喝热饮。

饮食伤胃型:胃脘部多在食后发生疼痛,胀痛拒按,反酸,甚至呕吐不消化的食物,不思饮食,味口差,大便不爽。

肝气犯胃型:胃脘部胀痛,疼痛连及两胁肋部,遇到烦恼则疼痛加剧,胸闷,喜嗳气、长叹,嗳气则疼痛稍缓解。

湿热中阻型:胃脘部疼痛,痛势比较急迫,胃脘憋闷,有烧心感,口干或口苦,口渴但不想喝水,饮食不香,恶心,小便黄,大便不畅。

瘀血停胃型:胃脘疼痛如针刺,按压疼痛加剧,食后疼痛加剧,夜间疼痛比白天严重,甚至吐血排黑便。

胃阴亏损型:胃脘部隐隐有灼痛,有时好像饥饿但不想饮食,口干咽干,烦热,消瘦乏力,口渴也想喝水,大便多偏干。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绵绵不止,喜温暖喜按压,空腹时疼痛偏重,饮食后疼痛缓解,常于劳累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易泛吐清水,手足偏凉,大便偏稀。

1.缓解紧张情绪:可以开怀大笑,可以找人聊天以转移注意力,可以放慢工作生活节奏,也可以去唱唱歌等。

2.消除烦恼:要正视现实,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可以合理地宣泄心中的苦闷,或找一种喜欢的运动,不要太苛求自己。

3.应对生气:记住“生气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注意转移兴奋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适度宣泄,可以闭目深呼吸,还可以用冷水洗脸。

食养膳方

(一)主食

1.姜汁牛肉饭

配方:粳米克,牛肉75克,生姜30克。

制法:选取嫩牛肉清洗干净、切碎、剁成肉糜,榨取生姜汁20-30滴,用姜汁、盐、油、糖、酒等搅拌均匀腌好牛肉;淘洗粳米,加适量清水,将米煮致水分将干时,放入牛肉糜文火焗透。

分析:方中牛肉性味甘平,有膻味,入脾、胃经。《本草纲目》指出,牛肉能“安中益气、养脾胃,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粳米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功能补中益气。生姜汁味辛,性微温,功效温中止呕、发汗解表、润肺止咳。与生姜相比,偏于有化痰、止呕。三味合用,共奏益气补脾暖胃之功;辅助治疗寒性胃痛。

2.生姜籼米粥

配方:饴糖克,

生姜25克,籼米克,清水1升。

制法:取生姜切片或丝,与籼米加水同煮成粥,加饴糖溶入。

分析:方中生姜性味辛温,功能散寒和胃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籼米温中养胃,益气力;饴糖味甘,性温,能补中缓急。三味合用煮粥,可以共奏温中和胃,散寒止痛之功;能够辅助治疗寒性胃痛。

3.健脾饼

配方:面粉克,大枣克,白术30克,鸡内金15克,干姜6克。

制法:用纱布将白术、干姜包扎紧与大枣一并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武火将水烧沸,再用文火煮约1小时,去掉白术、干姜,大枣去核,将枣肉搅成泥状。鸡内金碾成粉末状,加入枣泥中。以常法加水和面烙成枣泥馅饼。

分析:“面热而米凉。”脾胃虚寒的病人可多食面食,有助于温养脾胃。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胃消食;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补益脾气。适用于气虚、食滞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二)菜肴

1.茉莉炒鸡片

配方:鸡脯肉克,鲜茉莉花10克,蛋清50克,淀粉10克,绍酒20克,鲜汤50克,食盐、味精、生姜、葱等适量。

制法:把鸡脯肉切薄片,放进碗中,加入绍酒、食盐、味精适量,腌制一会儿,放入蛋清、淀粉拌好。用炒勺加适量油,烧至五分熟时,将拌好的鸡片下油滑透,起勺倒至漏勺控油。原来的热勺留少量油,放入生姜、葱,再加绍酒,放入鲜汤,倒进滑好的鸡片和茉莉花翻炒,加食盐、味精适量即可。

分析:鸡肉味甘,性温,功能温中补脾,益气养血;茉莉花和中下气,辟秽浊;二味合用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对肝气犯胃型胃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2.五香刀豆

配方:刀豆克,食盐50克,陈皮20克,白豆蔻、砂仁、丁香各10克。

制法:把刀豆清洗干净以后,和陈皮一起放进锅中,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将豆蔻、砂仁、丁香、食盐等加进其中,煎煮至水将干,停火冷却后,将其切成黄豆大小的碎块即可。

分析:刀豆甘温,归胃、肾经,温中和胃,降气止呃;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止痛,健脾和中;白豆蔻、砂仁、丁香行气温中止呕。诸药合用,共奏降气和胃止痛之功,可以辅助治疗气滞型胃痛。

3.砂仁肚条

配方:猪肚0克,砂仁末10克,胡椒粉3克,花椒、生姜、葱等适量。

制法:将沸水煮过并刮去内膜的猪肚与花椒、生姜、葱等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熟,用漏勺取出猪肚冷却后切成条状。把原汤烧开,放入猪肚条、胡椒粉、砂仁末和猪油、绍兴酒、味精等,用湿淀粉勾芡炒匀即可。

分析:方中猪肚味甘,微温。《本草经疏》说:“猪肚,为补脾之要品。”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止痛;花椒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燥湿,散寒止痛;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温中止呕。诸味合用,可理气温中,散寒止痛,用于寒邪客胃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三)汤羹

1.五七薏苡仁羹

配方:薏苡仁50克,莲子10粒,五味子粉15克,三七粉10克,藕粉20克。

制法:将薏苡仁、莲子浓煎,加入五味子粉、三七粉和藕粉,调成羹即可。

分析:薏苡仁,又称苡仁、薏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清热渗湿,健脾补中;莲子甘涩平,归脾、肾、心经,补脾止泻;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补气生津;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活血止血止痛;莲藕甘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补益脾胃。诸味合用,可清热化瘀止痛,用于瘀热结滞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2.东坡羹

配方:芜菁50克,萝卜50克。

制法:把芜菁、萝卜清洗干净,挂掉表皮,用刀切成小块,加水煮到烂熟,放入调料适量。

分析:芜菁,别名蔓菁、诸葛菜、圆菜头、圆根、盘菜,东北人称卜留克,新疆人称恰玛古,味苦辛甘性平,开胃下气,利湿解毒,治食积不化,《饮膳正要》曰:“温中益气,去心腹冷痛。”萝卜在我国民间有着“小人参”的美称,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等说法,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非常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二味合用,可以健脾化湿、祛痰开胃。用于湿热中阻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3.四和汤

配方:炒白面50克,炒芝麻50克,小茴香10克,食盐少许。

制法:锅内放入清水煮沸,倒入炒白面、炒芝麻,加小茴香煮开转小火,最后放适量食盐即可。

分析:白面性微温,功能养心益肾、健脾厚肠;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理气和胃,散寒止痛。诸味合用,用于辅助治疗脾胃不和冷痛。

(四)药酒

1.川椒酒

配方:炒川椒30克,黄酒毫升。

制法:把川椒放入一容器中,加黄酒密封浸泡两三日即可。

分析:花椒,以四川产者为佳,称川椒、蜀椒,味辛性温,温中止痛;黄酒是中医药中很重要的辅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川椒酒可以散寒暖胃止痛,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

2.吴茱萸桃仁葱白酒

配方:吴茱萸50克,桃仁50克,煨葱白3根,黄酒毫升。

制法:将吴茱萸、桃仁调和使吴茱萸变焦黑后,去掉吴茱萸,取出桃仁去尖和皮并研细,加入葱白,泡入酒中密封浸两三日即可。

分析: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活血化瘀;葱白散寒通阳;诸药合用,功能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用于寒邪瘀阻型胃痛。

3.调中补酒

配方:黄芪50克,党参50克,苍术45克,陈皮25克,木香35克,升麻20克,柴胡20克,炙甘草30克,白酒毫升。

制法:把上述诸药捣碎,倒入容器中,加白酒浸透加盖密封,放于阴凉处,可不断摇晃,约10天以后启封,滤除药渣,便可服用。可于每日晚餐时倒一小杯饮用。

分析:方中黄芪、党参补气健脾,陈皮、木香理气健脾,苍术燥湿健脾,柴胡、升麻升举阳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可用于气虚、气滞和湿困脾胃的胃痛的辅助治疗。

(五)茶饮

1.醋浸生姜饮

配方:食醋、生姜、红糖各适量。

制法:把生姜清洗干净切成片状,放入醋中浸泡24小时。每次取三片,加红糖,用沸水冲泡数分钟即可。

分析:醋,味酸苦性温,古医籍中常称为苦酒,功能酸收下气消食;生姜暖胃;红糖甘温,归肝、脾经,和中助脾;合用为饮,有和胃消食之功,可用于寒邪客胃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2.金橘饮

配方:金橘克,白豆蔻20克,红糖适量。

制法:金橘放入水中大火烧5分钟,再放入白豆蔻、红糖用小火煮上一小会儿即可。

分析:金橘功能理气疏肝;白豆蔻温中行气止呕;红糖和中助脾;共奏疏肝解郁,调和脾胃之功,用于肝气犯胃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3.二绿茶

配方:绿萼梅6克,绿茶6克。

制法:把两味药倒入杯中,加开水冲泡,闷盖10-15分钟即可。

分析:绿萼梅味微酸涩,性平,归肝、胃、肺经,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茶叶提神清心、消食化痰;二味合用适用于肝脾气滞的胃脘胀痛,但需特别注意胃寒的人不宜多饮。

4.麦冬茶

配方:麦冬6克,玉竹6克,党参9克,北沙参6克。

制法:将以上四味药都研成粗末,开水冲泡。

分析:麦冬、玉竹、北沙参皆为补益滋阴之品,党参补气,四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脾之功,用于胃阴亏损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六)干果

花生核桃末

配方:花生、核桃各克。

制法:把花生、核桃去壳焙干,一起研成细末,每次嚼服30-60克。

分析:花生甘平,可健脾和胃,养血止血;核桃甘温,补气养血;二味合用,补脾温中,可用于虚寒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七)水果

蜂蜜苹果

配方:苹果1个,蜂蜜10毫升。

制法:将蜂蜜蒸上大约10分钟;在蒸蜂蜜的同时,把苹果清洗干净,削皮切块;然后就可以用苹果蘸蜂蜜吃了。

分析:苹果干凉,健胃补脾,补中益气;蜂蜜补中,缓急止痛;二味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止痛之功,用于脾胃气虚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1.浑元桩

浑元桩,也称混元桩或浑圆桩。浑元指的是天地,或者天地元气;混元指的是天地刚形成之初的原始的状态,也泛指天地。浑元桩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很多门派的基本功法,尤其是我国内家拳中的大成拳特别重视此功法。班固的《通幽赋》里说道:“浑元运物,流不处兮”。

浑元桩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先是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然后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注意两脚脚尖朝前,相互平行;身体左右的重心在两脚之间;身体前后的重心在脚掌与脚跟之间,或略微偏于脚掌;在保持上身中正的情况下,两膝微屈曲;两胯松沉,臀部似坐于一高凳子上。两手向前抬起做抱球状,放在胸前,大约和乳头位于一个水平面上;两臂左右略向外撑,同时又有内合之意;沉肩坠肘;两手十指相对。头面向正前方,下颚微收;两目似闭非闭,两耳似听非听。精神内守。可以意想自己站立于空气清新的小树林里,清风轻轻吹拂着绿叶,发出大自然的声响,忘掉病痛;或者意象自己的身体就如同大树一样,虽然外形静止不动,然而内部却时刻都在发育生长,虽然现在暂时有些病痛,但很快就会自行修复愈合;又或者意想自己如同在泉水中沐浴,细细体会泉水在胃脘部慢慢流淌浮动的感觉。当然,初学站桩者,也可以使大脑空空如也,保持一份清净心。

2.健胃体操

健胃体操是一套经过多年胃痛病人实践证明的确有疗效的一套调养脾胃的锻炼方法。长期坚持锻炼,不仅可以调补脾胃,还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长期健康。

这套健胃体操共有六组动作,现介绍如下:

第一组:挽惊马身体保持直立,目视前方,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向前抬起约与肩齐平;然后两臂偏向左前方45度,头与上身也随之转动;两手向前上方用力,头和上身向后用力,就好像挽惊马一样;保持该姿势15秒钟,换手向右前方45度重复相同的动作。连续做21次。

第二组:摇身掌身体同样保持直立,目视前方,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摇转身体,带动两手自然向前抬起,从前向后振荡肩部,左手振右肩,右手振左肩;注意在振肩时展开手掌,即用手掌振肩。同样连续做21次。

第三组:体前屈身体还是保持直立,目视前方,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臂先自然放在两侧,然后掌心向下,侧平举;身体向前屈曲弯腰,用左手触摸右脚,同时右臂向上升举;再换右手触摸左脚,左手向上升举。也连续做21次。

第四组:揉腹部身体仍然保持直立,目视前方,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左手心紧贴于身体肚脐上,右手按压于左手手背。两手叠于一处,沿着逆时针的方向旋转着按揉腹部;然后交换两手叠放层次,再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着按揉腹部。注意按揉时,两目微微闭合,心中默默连续数揉36次。

第五组:转腰身身体先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叉在腰间,上半身保持正直,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腰身,再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腰身。连续做21次。

第六组:调呼吸身体继续保持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目微闭;两手掌心朝上放在腹前,十指相对;吸气,并同时轻轻将两手抬到颈部;然后呼气,并同时翻手掌向下按到腹前。连续做10次。

分型施灸

寒邪客胃型: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

饮食伤胃型:中脘、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肝气犯胃型: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太冲;

湿热中阻型:中脘、内关、足三里、阴陵泉、内庭;

瘀血停胃型: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膈俞;

胃阴亏损型: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三阴交、太溪;

脾胃虚寒型:中脘、内关、足三里、神阙、气海、脾俞。

患者面朝上仰卧于床上,点按膻中、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每各穴位各60次;然后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用并拢的三指指腹在身体胃区进行顺时针磨动,注意使热感渗透到皮肤之下;再以中脘穴位为中心,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用并拢的三指指腹按揉腹部10圈。

胃痛患者可以先取仰卧位,选用中脘、梁门、足三里等穴位处进行吸拔,留罐10-15分钟;再取俯卧位,吸拔脾俞、胃俞等穴位处,留罐10-15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胃痛患者,刮痧时,先用热毛巾擦洗要刮的身体部位的皮肤,再均匀地涂抹上刮痧油,用刮痧板刮背部的脾俞穴到胃俞穴,再刮腹部的中脘穴,还可以刮章门穴,以及身体下肢的血海穴到三阴交穴。

一、泡脚

1.清汤

配方:温水适量。

用法: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浸泡双脚10分钟左右。

分析:人体双脚既是三阳经的起点,也是三阳经的终点,穴位众多,用热水泡脚可以有效刺激脚部穴位,有利于人体疏通经络,调理阴阳平衡,能够缓解胃脘部疼痛。

2.干姜肉桂汤

配方:干姜30克,肉桂30克,香附50克,高良姜50克,温水适量。

用法:把以上四味中药一起放入锅中煎煮约40分钟,然后滤出药液至盆中,可再加温水适量,浸泡双脚30-40分钟,每天1-2次。

分析:干姜辛热,主入于脾胃而擅长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是温暖中焦脾胃的主药;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香附理气调中止痛;高良姜辛热,能散寒止痛,是治疗胃脘冷痛的常用之药。四药合用,理气温中,散寒止痛,用于寒邪客胃型、肝气犯胃型和脾胃虚寒型等证型的胃痛。

二、擦洗

1.生姜香附汤

配方:生姜30克,香附15克。

用法:把生姜和香附倒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趁热通过毛巾蘸取中药汁擦洗身体胃脘部位皮肤,每次15分钟左右,一天2次。

分析:生姜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香附理气调中止痛。二药和用,共奏驱寒开胃,理气止痛之功,对寒邪客胃型、肝气犯胃型和脾胃虚寒型等证型的胃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2.艾叶汤

配方:艾叶克。

用法:将艾叶放进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左右,趁热通过用毛巾蘸取中药汁擦洗身体胃脘部位皮肤,每次15分钟左右,一天2次。

分析:艾叶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能暖气血而温经脉,温经散寒效果十分明显,对寒邪客胃型和脾胃虚寒型等证型的胃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1.葱姜熨

配方:麦麸克,黄酒克,生姜克,葱白克。

用法:先把生姜和葱白切碎,与麦麸混合,拿黄酒搅拌均匀;然后分成两份,用煮沸消毒过的纱布分别包好,放进蒸锅中蒸热;将纱布数层叠放于患者肚脐处,即可取来一包趁热敷贴于上,冷却后再更换另一包,如此反复交替熨敷数次,可以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分析:生姜、葱白温中散寒,可用于寒邪客胃型和脾胃虚寒型等证型的胃痛的辅助治疗作用。

2.栀豉香附膏

配方:栀子15克,淡豆豉20克,香附10克,生姜汁少许。

用法:将上三味中药一起捣烂,再加进少许生姜汁,制做成稠厚的膏剂,取用适量贴于肚脐,盖上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药一次。

分析:栀子、淡豆豉泻火除烦,宣发郁热;香附理气调中,解郁止痛;诸药合用,用于郁热胃痛的辅助治疗。

3.五灵止痛散

配方:五灵脂、蒲黄、木香、乳香、没药各等量适量。

用法:上5味中药一起碾成极细的粉末,每次用薄薄的脱脂棉包入适量药粉,裹成小球状填塞进患者脐部,再用胶布粘贴固定,隔一天换一次药,一般换药10次左右,疼痛即可明显改善。

分析:五灵脂与蒲黄合用,极为失笑散,善治瘀滞疼痛;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乳香、没药常一起合用,也善治瘀滞疼痛。诸药合用,可用于气滞血瘀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1.胃病香袋

配方:砂仁、白豆蔻、干姜、川芎、延胡索各9克。

用法:将上述诸药一起研成粗末,做成香袋,贴肉戴于胃脘部,一天24小时不离身。

分析:砂仁、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干姜温中散寒;川芎、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可用于寒邪客胃型、瘀血停胃型、脾胃虚寒型等证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2.荜茇干姜散

配方:艾叶30克,荜茇、干姜各15克,细辛、白芷、肉桂、吴茱萸各10克,小茴香6克。

用法:将上述诸药一起研成粗末,做成香袋,贴肉戴于胃脘部,一天24小时不离身。一般可于每年立冬开始佩带,到第二年春分可以除去,药末1-2个月换1次。

分析:荜茇、干姜温中散寒;细辛、白芷、肉桂、吴茱萸散寒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艾叶温经散寒。诸药合用,可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辅助治疗。

——摘自《中医脾胃病养生精粹》

杏林后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l/6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