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彼苦恼若已有之”
——记医学硕士杨日初和他的社区诊所
本报记者周丹亚邵文艳文/图
“文革”后第一个回乡报效的硕士
今年将满花甲之岁的杨日初踏入杏林已经三十多年了。回首悬壶济世的历程,他笑说:“我从医其实是从自学开始的,后来上了市里开设的一个中医培训班,恢复高考后,考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并且是班上第一个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经过十年浩劫后,不但医学硕士很稀罕,连正规大学毕业的医药科本科生都不多。所以当时我既面临母校导师挽留继续攻读博士,医院邀请就业。”何去何从,生于景德镇长于景德镇的杨日初终于难舍故土,毅然地回到瓷城报效家乡。他的学成归来引起了众多议论,连当时接待他报到的市人事局领导都大发感慨:你可是景德镇各行各业第一个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硕士。
从回归的第一天起,杨日初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老百姓一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把全部医技奉献给了家乡的百姓。到今天,杨日初的诊所已成为一个终年累月门庭若市、病患口碑良好的中西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事隔多年,毕业后与杨日初选择有别的昔日同窗,医院的博士生导师和知名专家。一次,有位老同学到景德镇看望杨日初,而他每年除大年除夕至元宵“偷得浮生半月闲”外,天天要接诊,无暇陪老同学。同学只好到他的门诊室陪他,亲眼见他一上午被患者围得密密匝匝,而收费却不过每人平均几十元上下,不由对杨日初大发感慨:“如今,我们这医院只看专家特需门诊,一个星期半天,光一个挂号费就是两百多。像你这样两眼一睁忙到黑灯地看门诊,怎么吃得消?而且看一个病收五十块钱还要找零,真是难以想象。”然而,今天向记者重提这段旧事,杨日初一脸坦然,毫无悔意。
是的,杨日初确实无需后悔。虽然他未得到早可加冕的种种桂冠,但他的学术造诣早已达到专家水准。多年前他就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间的医学交流,并先后在国内权威的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他精研医术的与时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他妙手回春治愈了无数病患,成为病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健康守护神。作为一个医生,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值得安慰和自豪的呢。
精湛的医术源于敬业
今天,相医院的人都有一个印象:医生治病主要是给病人开各种检验单,很少动手为病人做一些包括听诊在内的体检;就凭检验单诊断病情,开处方。诚然,借助科学的先进的各种生化仪器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无可非议,然而过度地依赖没有生命的仪器,甚至盲从仪器,那么,作为医生的智慧和技能是否就充分发挥了?这样的现状不但困惑着众多病患,也困惑着同操一行的扬医师。谈起这个话题,他有些激动:“自古以来,为医之道从来讲究‘望、闻、问、切’,就是要医家亲身掌握病人的体征这一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如果凡事都依赖仪器,那样要我们这些医师干什么呢?”
杨日初是这样说的,更多年如一日地践行自己的理念。采访中,我们亲眼目睹杨医师对每一位前来就医的病人无不详细询问病情病史,听诊,触诊,叩诊,扪诊……一丝不苟。正因为此,他的诊断每每令患者或心悦诚服或茅塞顿开;正因为此,多年来杨日初纠正了许多单凭仪器检验判定的误诊,拨乱反正;正因为此,擅治疑难杂症成为杨日初医道的口碑。
让我们且看几个真实的病例:
——前几年,从鄱阳县城慕名而来的一名六七岁的小男孩,因腿部不明原因的疼痛导致不能正常行走。家医院求治,做了多项检查,花了高额的医疗费用,到最后也没有查出病因,又建议病人去上海碰碰运气。无奈之下,男孩的家长决定回家取钱去上海。这时,有人推荐他们找杨医师求治。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病孩被母亲领到杨日初面前,杨医师仔细询问了病情和病症以后,首先对小男孩进行了一项很简单的体格检查——“四字压腿测试”,一按之下,马上就找到了小男孩腿部痛点。继而准确判断:系小孩子过去不经意间的外伤所致。对症下药没多久,小孩就能正常行走跑跳。而医药费仅仅花了多元。
去年11月,杨医师接待了一位老年患者。该病患右胸连背剧痛不止,医院治疗。入院后做了许许多多检查,前前后后住院二十多天,仅检查费用就花去了七千多元,仍不能根治剧痛。在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继续治疗费用的情况下无奈出院,终日在痛苦中呻吟。绝望之中,偶闻杨医师医术精湛,慕名而来,杨医师同样是先仔细听闻病者对剧痛的描述,然后亲手检查。当他把病患的上衣掀起,患者体表明显凸现的是带状疱诊体征。余下来的事,自然是对症下药,患者霍然而愈。令人苦笑的是,这种病,当初只要医生对病人进行身体常规检查,一望而知,就可以诊断病因,根本不需做大量昂贵的设备检查。
洪源镇一妇女肚子渐渐变大,开始以为是怀孕,医院检查。得出的检查结论却是肝硬化腹水。但是“对症”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并无好转,后转到杨医师的诊所,检查后发现其患的是结核性腹膜炎,并不是肝硬化腹水。杨医师说,这两种病,腹部触诊的手感截然不同。该妇人在杨医师的诊所治疗一段时间后很快得到康复。
家住新村东路的邓某,年方二十多岁,5年6医院看门诊,前前后后输了二十余天液,花费四五千元,仍未解除病情,继而住院,CT,B超,肠镜,胃镜做了个遍,病痛依然,还得出一个:“建议转院检查,排除肿瘤”的结论。看到儿子治疗两个月仍旧腹痛、呕吐不止,体重由斤骤降至78斤,还怀疑得了癌症,小邓的父母心痛之余又急又怕,忙医院看专家门诊,又做了一大通仪器检查,其中仅核磁共振一项就花费1元,结果更糟糕,连什么病都没有搞清楚就让他们回家了。那段日子,小邓一家真有点山穷水尽困守愁城百般无奈。正在这时候,一位邻居向他们推荐医学硕士杨日初。去年8月25日,父母把小邓用车送到了杨日初诊所,杨医师认真地查看了小邓此前的所有的病历资料,又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体检,很快明确判断;小邓罹患的是急性阑尾炎并发精囊炎,并患有慢性胃炎。当即以中西医结合施治,药到病退,仅仅十天,折磨了小邓及其家人数月之久疑难顽症霍然告愈,而全部花费还不及在上海一项核磁共振检查的三分二。
“见彼苦恼若已有之”
周路口地处老城区,加上近几年市区拆迁,街区颇显破败凌乱。耸立期间的杨日初诊所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真有几分“医院”的感觉。然而看到诊所内终日熙熙攘攘的求医问症者,又堪用“生意火爆”来评价。我们笑问杨医师:“业务这么好,你完全有能力择地而迁,盖一医院。为何还坚守于此呢?”杨医师笑答:“现在的诊所是在我祖屋的屋基上盖起来的,也可谓我的根之所在。更重要的是,住在这一带的病人乃至邻县四乡五里求医者,习惯了到这个为社区平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诊所来看病,外观新颖气派与否是次要的。”
确如所言,记者在现场亲眼见到两个画面:一个靠打“摩的”维生、患糖尿病的“的哥”,医院做正规的治疗,只好在自己身体情况还不错的时候打的赚点药费,买点廉价药来吃。实在挺不过去,就上杨医师的诊所看一下。杨医师很担忧地对他说:“你可不能随便吃药啊,万一引起并发症就很危险了。”记者又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由母亲抱着他的小孩陪他来看糖尿病。交费的时候,男子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只掏出几张零币,他妈妈见状一边哀叹:“唉,真是要命啊,越是没有钱还偏偏得这种‘富贵病’,如何是好啊!”一边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慢慢打开,数出三张皱旧的10元币替儿子交了药费。
耳闻目睹,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个二十多年前就获得硕士学位的医师,为什么矢志不移地定位他的诊所和诊疗对象。而一进杨日初的全科诊疗室,在杨医师座后的墙上,赫然悬着一块他自书的黑底金字匾额:“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记者不由心头一震。问及为何将这句箴言作为座右铭,杨医师说:“到我这里来看病的很多是花不起钱转院去上医院的病人,或者曾经转院,但是维持不了高额医疗费用,无奈之下来找我的。常言道,医者父母心。推已及人,目睹他们的痛苦,不但勾起我的同情,更激励我为他们驱除病痛的力量。所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并不在于一两次的义诊和为自我形象宣传需要的免费送药。关键是能否让你的病人少花钱,花小钱,尤其是不花冤枉钱就能解除病痛。在当今‘看不起病’已经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几座大山’之一的现状下,一个有良知的医生,怎么忍心用大处方、重复检查等等唯利是图的牟利手段,对在痛苦中呻吟的病人雪上加霜,落井下石呢?”
采访中,杨医师把曾经鄙弃的一次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当笑话向我们学说:有一个推销摇摆器的商人看中了杨医师的名气,诱惑他说:我把摇摆器放在你这里代销,每卖出去一台你就净赚五百块,包你不吃亏,你只要对病人宣传该种仪器对治他的病绝对有好处就行。杨医师闻后冷笑:“有这么神奇的仪器吗?我看这个东西不适合放在我这里,我不能对我的病人说假话。”今天谈起这件事,杨日初仍然情绪激动:“如果仅仅为了赚钱,当初我干什么不可以?何必学医?”
正由于杨日初始终将“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这种推已及人的换位思考贯穿并践行于他的医疗理念和为人信仰之中,更由于其医术精湛,擅以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疑难杂症,所以他的医德和医技在病患中的口碑越来越响越来越好。很多病人慕名而来,治好后又口口相传,广播杨医师德技双馨的美名,远远超过自我宣传的广告效应。南昌郊区有位老农妇,用收割稻子获得的0多医院看胃病,带去的一年辛苦血汗钱全被那些仪器检查花光了,胃病却一点不见好。听在景德镇打工的亲戚介绍,杨医师不仅医术好而且收费也是平民百姓可以承受的,农妇半信半疑地来到杨医师诊所。经过杨医师的治疗,农妇胃病有了明显的好转,而且只花了一百来元。从此后,该农妇只要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不管大病还是小病,她都情愿舍近就远,从南昌赶到景德镇来诊治。她说:“找杨医师看病,技术又好,花钱又少,我们乡下人最需要这样的好医师。”
不但农民,连“大款”也如此。采访中,记者见到一位衣着华贵的女士,据其介绍,她的丈夫在广东沿海开公司,生活优裕,但她自年找杨医师看过一次病后,便深为杨医师的医德医技所折服。前不久,医院根据仪器检查结果,判定她罹患尿毒症,需要血透。她并不迷信,也是舍近求远,不远千里赶回景德镇,求治于杨医师。结果杨医师经过细致检查和辩证分析,认为广东所做的检查结果与病人的病状不符,完全不需要血透。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段时间,该女士病情已大有好转,相当稳定。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对记者说:“医院看病真是天晓得,只开化验单,看化验单,对病人不但不动手检查,连问都懒得多问几句,哪有杨医师靠的住?”
在杨医师诊所,记者采访一些病患时多次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如今像杨医师这样的好医生真是难得,要是医师个个都像他,我们老百姓就有福了。”对于病人的真诚赞颂,杨日初却有着他不同的感受:“我以为,医生的口碑等于美誉度加知名度,而美誉度要放在第一位。病人对我的美誉,我只把他看作对我鞭策,而且心里很不安。因为病人才是医生的衣食父母,他们信赖我,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一个人能得到别人的信赖,是要感恩的,所以如果说要感谢,应该是我杨日初由衷感谢信赖我的病人。”
人性化服务暖人心
5年,医学硕士杨日初诊所门前,又加挂了一块牌子:“浚泗井社区卫生服务站。”增添了比过去更为明确具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怎么挑起这副担子?杨日初概括为一句话:“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性化服务。”
在诊所这栋面积不大的四层小楼里,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地发现一些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小事;也听到许多生动的人性化服务的小故事:
——患者到杨日初诊所看病,让他们放心的不仅是杨医师的高超医术。在这里,病人对各项血、尿等检验结果都非常放心,因为原二院检验科主任刘柏如在此把关,多年如一日按照“三老四严”的标准兢兢业业地为患者服务,甘当“幕后英雄”。由于他精湛的检验技术,多次为患者纠正了曾经被误判的化验结果,为杨医师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时值隆冬,每天在诊所输液的病人很多,这里的护士人小技高,静脉注射一针准,尤其有个被病人昵称为“小不点”的女护士小雷,注射时病人几乎没有痛感,深受欢迎。可贵的是,每到冬天,诊所还为每一个输液的患者在座位上铺好棉被并送上暖手袋。
——病房发药,不仅仅停留在收费发药和一日几次一次几片的医嘱转告。在这里领药的过程看似“繁琐”:司药人员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患者,西药如何服,中药如何煎,中药西药要间隔多久服,该如何“忌口”,不能与哪些药同服;出现哪些副作用不必惊慌,哪些副作用该立即停药,哪些副作用该及时就医等等等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慕名来杨医师的社区服务站求治。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看完病后,诊所会送一册杨医师自己编印的,专门介绍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册,还要求你看一部防治糖尿病的录像。尤其是严格的为你制定科学的进食配餐标准。杨医师说:“对糖尿病而言,食物与药物的控制同样重要。可很多病人至今仍陷在诸如可以多吃老南瓜之类的误区中,所以借诊所这个平台,向尽可能多的人宣传防治糖尿病的科普知识,使患者知其然又知所以然,是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年累月,诊所附近的居民到杨医师的诊所测量体温血压分文不收;每年都有好几次,诊所要派出医护人员深入社区访贫问苦送温暖,为老年人及育龄妇女免费体检。
——当采访临近尾声,时间已过中午12点,然而诊所一楼的治疗室里仍有一位肩关节损伤的患者平卧在病床上,负责为他按摩的小张全神贯注为患者按摩。隆冬之际,他竟累出满头大汗。记者问他,到了下班时间怎么还不下班?小张答:“按规定,针灸后要按摩半小时,还没有按够时间,我怎么能下班?”那位患者是在早点铺做“白案”的,激动地对记者说:“杨医师这里医护人员个个都负责得要命。”
在杨日初诊所,不仅杨日初在医德医技上率先垂范。他的贤内助:原二院副主任药师刘慧秋也是一位温良贤淑关爱病人的大好人。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下午,有位曹姓退休老干部患急腹症被送到杨日初诊所,当时,诊所其他医护人员已放年假,只剩下次日便要赶赴河南女儿家“团年”的杨日初夫妇。然而面对急诊病人,杨医师夫妇没有半点推辞,立即诊察治疗,打止疼针输液煎中药,夫妇俩忙得团团转。刘药师更是体贴入微地为病人生火盆烧热水。在如此精心治疗照顾下,老曹的腹痛很快缓解,安然入睡。一觉醒来已是暮色降临,睁眼见到一直守在病床前的杨日初夫妇,感激得说不出话来。结算医疗费时,老曹的家人一定要重金答谢救危之恩,然而杨日初夫妇只肯收下30元医疗费,多一分也不肯要。
在杨日初诊所四壁琳琅满目的感谢信(稿)中,记者注意到一位家住高岭的彭姓老人的真诚感谢:他当医院诊断为肺癌,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到杨日初诊所。杨日初医师经过详细诊断,确认他并非肺癌而仅仅肺部感染,马上为他输液退烧。为了应对病人万一出现的输液反应,经验丰富的刘慧秋药师亲率领几个护士一刻不离地守在老彭的病床前。直至他输液后通身大汗,持久不退的高烧顿时消退,整整守了四个小时,其时已是晚上8点了,刘药师还未吃上晚饭。
平心而论,记者一行采访杨日初及其社区服务站的过程感慨良多,对杨医师和他开创服务平民的医疗事业个中三昧曲直,作为记者并不想简单界定,留待广大读者病患去评说。只是采访结束之际,记者突然向杨医师提出一个问题:“杨医师,通过你不懈的努力,今天你在医德医技上因美誉度而导致的知名度已经可用功成名就来概括了。那么你有没有什么遗憾呢?”杨医师闻言沉吟良久,心情有些沉重地答道:“人生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我第一个遗憾是限于当今科技水平和个人的医技,尚不能彻底解除所有病患的痛苦;其次,我个人再怎么努力付出也无力回天,改变不了时下老百姓怕看病看不起病的现状;第三个遗憾便是愧对父母。行医几十年,治愈的病人无数,偏偏因为当年求学在外,未能替自己的父母双亲开一张处方,为他们奉医奉药尽孝道,作为从医的独子,我终身引以为憾。”
刊于7年第2期《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