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很多胃病病根不在胃,而在心

近日,大河健康报读者吴先生打来电话,讲述其老伴多年前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平时总打嗝、泛酸、食欲不振,但看过多个中医后仍收效甚微的情况。

经记者仔细询问,原来,除了胃“不舒服”,吴先生老伴前几年胃部还被查出长有一处息肉,后来手术切除,但术后有人告诉他们,切后还会长,不如不切。果然,两年后又长了四处胃息肉,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活检显示没有其他病变,所以他们决定依靠中医调治。

在随后的求医过程中,吴先生表示:“基本上有些名气的医生我们都看过,就是效果不好。”更令他不满的是,“有的专家一开中药就是六七剂,太多了,我觉得应该先开两剂试试,效果好了再多开。”

他告诉记者,得知服药效果不理想后,有一个专家竟建议他们去看心理科,这令他“实在难以接受”。

针对吴先生老两口在求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河健康报记医院肝胆脾胃二区的李鲜教授和河南中医院冯明清教授,请他们谈谈治慢性胃病的事和看心理科的事。

治胃病时胃息肉该不该切

李鲜教授告诉记者,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向内腔,形成局限性隆起的一类上皮良性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或胃肠钡餐造影等检查时偶然发现。

形成原因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易感性及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食不合理)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关系密切,气滞血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李教授说,目前胃息肉的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西医多给予如下治疗:

1内镜治疗。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电切、激光、微波灼切、冷冻、尼龙绳套扎、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剥离术等。2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如果息肉为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息肉、息肉进行性增大、病检为腺瘤性息肉或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或癌变者,多采用手术治疗。

然后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

1

如气滞痰阻,可选用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的方子,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

2

痰热郁结者,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合温胆汤加减;

3若属痰瘀互结,则治以解毒祛瘀,活血止痛,选用失笑散、丹参饮合泻心汤加刺猬皮、九香虫等;4

素体脾胃虚寒,则应以温阳益气、健脾和胃为主,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此外,为预防息肉再发或癌变,还要选用一些扶正补虚类的中药,如补阳类的益智仁、冬虫夏草等;补气类的党参、白术、人参、黄芪等;补阴类的女贞子、南北沙参等;补血类的熟地、当归等。另外,需定期复查胃镜,了解息肉有无再发。

中药开几剂由病情决定

了解到吴先生反映的情况,河南中医院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冯明清教授表示,开多少中药合适,完全由病情决定。

一般来讲,急病需要住院治疗,这时医生能随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状态,随时调整用药,所以开一剂也是可以的。外感之病通常开两三剂即可见效。对于慢性胃病兼有胃息肉的患者,中药调治不能速效,服六七剂之后能缓解病情算是比较理想的。

与有些疾病中病即止的服药原则不同,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慢病患者往往需要守方治疗,不宜频繁更换医生。

他强调,胃病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治疗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医生与患者都需要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

胃病患者的生活调理

冯教授表示,胃病患者出现打嗝、肚胀的症状,中医认为是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但服药只是治疗的一方面,健康的生活习惯往往也是患者康复的良药,冯教授建议患者在生活上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心情愉快,勿背思想包袱。2力避愤怒、忧郁,家属要密切配合、耐心陪伴。3饮食上勿过饱(使胃过劳)、过凉(寒主气收),勿食酸(酸主收敛,易致气血积聚)、辣(刺激,主疼痛)。

看心理科的事

对于一般求诊的患者,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需要看心理科?

李鲜教授表示,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临床中患情绪性胃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伴有焦躁、疑虑、恐惧、不安、易怒、抑郁等表现。

因为情绪也是胃病的一个发病因素,《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胃不舒服时,调整好情绪也非常重要。

临床中很多病人做了这样那样的检查,可能检查结果不严重,但症状特别明显,病人就是不舒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能性的疾病。

这样的病人是由于不舒服而情绪不稳定,而这又反过来加重症状。这就需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整体调节。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需要病人在饮食、情绪、生活各方面的配合。这样的病人,经过中医药的调理、情绪的调节,效果往往比较满意。

李教授表示,有一些比较极端或者出现心理创伤无法愈合、自闭、角色更替不适应、心理不平衡、心理压抑等状况的病人,往往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

●采访手记●

本来,吴先生给记者打电话的初衷只是问一下中医陈红涛的电话号码(见3月13日8版《不输液,诊脉细,药费低口碑成就“名中医”陈红涛》一文),不想一聊起来,记者竟然听他倾诉了这么多求医烦恼:“挂专家号的人非常多,专家问诊的时间短”“老伴吃了著名专家开的药效果也不明显”“这些年看了很多医生都不管用”“让看心理科实在接受不了”……

记者同情吴先生带老伴看病的不易,也希望能帮其找到一位有实力的医生,不过,当记者听到他轻易地评论省内某位德高望重的实力派中医专家“水平也就那回事儿”时,原想为其导医的小火苗即刻熄灭。

生活中,患者承受病痛之苦,没有一个医生不想解除它,除了医技的高低,病情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患者的依从性及其性格、情绪、生活习惯等均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吴先生也讲“如果到了饭点儿还没干完一件事,我老伴习惯干完再吃”,对于一个老胃病患者来说,按时吃饭,放松情绪,而不是要强地急于完成某项工作,难道不是对自己身体最基本的爱护吗?

另外,使吴先生对之前看过的医生产生失望情绪的,可能还有他们希望药到病除的过高的心理期待。

现在,吴先生要找的是一位基层中医,客观上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对患者望闻问切,从而得出合理的诊疗建议。更重要的是,吴先生和老伴看了本报关于这位医生的介绍,选择相信她,而信任,恰恰是最利于患者康复的“特效药”。

事实上,把常见病、慢性病留在基层医疗单位,医院的专家解决疑难病症,给医生留出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安放对待患者的耐心,让患者还给医生原有的信任与尊重,虽任重道远,但已在路上。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河南中医

传承|探索|实践|弘扬

统筹:于素文

编辑:刘婧超

实习编辑:庞照松

陈峥嵘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诚信单位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z/2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