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好医生胡颖红副主任医师,现任浙江大医院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临床工作23年,擅长危重症医学,作为委员组建并参加了全国神经重症营养学组和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同时也是美国神经危重症协会成员。作为脑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与浙江大学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融合一体,共同构建浙医二院脑科学术中心。一颗仁心,关爱患者,视患者为亲人,常年以科室为家,兢兢业业、无私忘我工作,全年无休假日;一双妙手,用精湛的技艺演绎生的希望,挽救无数患者,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其优秀的工作事迹曾多次刊登在《光明日报》、《浙江时报》、《青年时报》、《钱江晚报》等,电视台也作过专题采访。感动浙二、感动浙大、感动浙江,最美浙二医生胡颖红!
守护生命的天使
——记脑重症监护医生胡颖红
来源:年12月16日浙江日报版一版要闻
在浙江大医院6号楼7楼,走廊上的一张三角桌前,81岁高龄的李金兰在一个小本子上认真添上5个名字。这张被她称为“并不完全的名单”里,清楚地记录了一个个被脑重症医学科主任胡颖红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病人。 “她救过来一个,我就给她记上一笔。怕是她自己都数不清了。”李金兰说。医院一住就是6年,李金兰日复一日地陪护老伴,成了最熟悉监护中心的病人家属,和这里的医生们如家人一般亲近,“我看颖红就像自己的孩子,她是最令我心疼的一个。” 偌大的脑重症监护中心无疑是浙大二院最为忙碌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大门24小时有人看守,门外是焦急的家属,门内是他们命悬一线的亲人。这里的40张床位住满重症病人,每个病人身上至少连接着2台机器和5根管子,随着呼吸机“嘀嗒”作响,他们的生命体征随时都在变化,护士每半个小时就做一次记录,因为任何一点异常都可能预示着危险…… “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初见胡颖红时,她难掩满脸倦容。就在前一晚,5个小时内接连收进5个重症病人,她和监护中心的医护人员奔忙了一夜。 8年前,浙大二院成立脑重症医学科,胡颖红做起了“领头人”,大到指挥抢救,小到病人的护理细节,每一件事她都亲力亲为,用护士长王海燕的话说,“只要胡主任在场,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 胡颖红的心里有一杆并不平衡的秤,重的那头是病人,轻的那头始终是自己。今年7月,监护中心住进了一位义乌的心梗病人,情况非常危急。胡颖红守在病人身边寸步不离,死死盯着监视器,把控着抢救的各个细微环节,病人情况最糟的时候她4天4夜都没有合眼。这个病人抢救了40多天,医院。 由于劳累过度,胡颖红得了角膜溃疡,眼睛不停地流泪。家属到药店买了药膏硬塞到她手里。监护中心的护士们万般催促,医院眼科中心看病,“再不治,就要角膜穿孔了。这病不休息,根本不会好。”眼科专家给胡颖红下了这样的诊断。 对于一到病房就闲不住的胡颖红来说,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往往都是等饭菜凉透了,她才顾得上扒拉一口。了解胡颖红的人都知道,休息对她来说是奢侈的。她已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个节假日都在呼吸机的“嘀嗒”声中度过。年的大年三十,晚餐还没有吃,同时有4个病人出现紧急状况,白班和夜班的医生、护士全体投入抢救,胡颖红调动人员、设备,现场指挥4个点同时抢救……当所有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下来,已是凌晨2时,办公室会议桌上的年夜饭谁也没有动过,“我看到城市上空的烟花,才想起一年又过去了。” 年复一年,胡颖红习惯了忙碌,更习惯凡事都顶在最前面。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医院抽调医生支援前线。监护中心一位年轻的男医生报了名,胡颖红想了想,向医院提出了更改申请。“让我去吧!”临行前,她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要出趟长差。 胡颖红被安排到一度断水断电的江油市,在这里,她饿了就吃点小番茄。医院已成危房,她和队员们在广场上搭起帐篷,用随身携带的呼吸机,在简陋的条件下,第一时间帮助当地抢救危重病人。中途遇到好几次余震,而她只在电话里对关心她的医生护士简单地说上一句:“一切都很好!” 在每天都面临生死考验的监护中心,也不乏温馨。中心的走廊上,挂满了患者家属写来的感谢信,病人们的肯定,始终被胡颖红视为工作的最大动力。“没有处理不好的医患关系,只有做不好的沟通。”为了与家属保持沟通,胡颖红和护士们利用走廊的小小空间,精心布置了一个“谈话区”,面对焦急的患者家属,她总是尽可能地保持微笑。 从35年前选择学医的那一天起,她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就从未改变——“因为我是医生,这个‘生’指的就是病人的生命。就像当兵的在战场,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坚持打下去。拯救生命,是我们医护人员崇高的使命。”
重症监护室的“听风者”
来源:年02月12日光明日报06版科教新闻
在电影《听风者》中,主人公以其无比敏锐的听力,听声辨物,借助发报机和电台截获敌方情报,屡立奇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奇人”,他们能辨清不同仪器多达几十种的警报声,来判断其所传达的信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工作者。 2月10日,记者来到浙江大医院脑重症医学科监护室采访。每张病床边都放置着各种仪器,时不时发出警报声。科主任胡颖红说:“别看现在很安静,但每位医护人员的心都是提着的,眼都是盯着的,耳都是竖着的。” 据介绍,在重症监护室,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透机、颅内压监测仪、喂食泵和微量注射泵等多种常规仪器,按照型号和报警级别的不同,能发出30多种声音。“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在忙碌的同时,也必须竖起耳朵听各种警报声,根据声音来判断其传递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医生李敬波说。 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3年的护士长王海燕回忆说:“刚工作时,周围都是这些声音,有时候这边在抢救病人来不及跑过去,就得根据声音辨别急缓。以至于成了惯性,下班后会幻听,或者当捕捉到类似的声音,会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 对于“听风者”这个称呼,胡颖红笑着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基本素质。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生命是按秒计算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协调。但绝非单纯依赖仪器,机器监护和人工观察是相辅相成的。” 采访时记者看到,监护室里几乎无空床,每位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胡颖红说,由于浙医二院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技术突出、省内顶尖,而脑科监护室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监护室之一,因此脑科监护室四十多张床位常年满员,节假日危重病人更多,从腊月二十九傍晚到大年初七,就新收了28位病人。 李敬波说,他们几乎全年无假日,医院查看病人,好不容易轮到休息,也不敢往外跑,因为一旦有紧急情况,医院。 今年是脑重症医学科成立的第10个年头,胡颖红终于在同事的“强烈要求”下回家过年。本来应当初五上班的主任,大年初一下医院。一些来自青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护人员也因为要值班,无法回家团聚。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不少医护人员落下了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失眠、胃病等。这一切病人和家属都看在眼里,采访时,家属们直对记者说,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真不容易”。 面对褒奖,胡颖红说:“病人能好起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一封来自杭州某机关退休老人的感谢信浙医二院有关领导: 我是因脑溢血并发严重感染入住贵院的88岁老人。今天已经从脑重症医学科病房出院转入贵院国际保健中心继续康复治疗。通过子女,我了解到胡颖红主任及脑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救治我的84天里,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的呵护,使我转危为安,并创造了我这样高龄病患两次气管插管共52天,第二次气管插管达45天还能恢复自主呼吸,拔除插管逐渐康复的医学奇迹!贵院脑重症医学科是一个让生命见证奇迹的天使团队,特别是我的主治医生胡颖红主任,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我由衷地向白衣天使们表示我和家人的感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