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驰骋消化内镜开拓创新引领技术前沿——记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文/李昂覃亚玲
年2月,他在全世界领先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根治贲门失弛缓症,在第14届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上现场示范后,令大会主席Schumacher教授也直呼”不可思议”,当即命名为“POEMZHOU”。同年7月,医院内镜中心连续3次应邀出席国际消化内镜学术大会,医院内镜治疗最新成果,现场进行内镜操作演示,为国际同行所瞩目。
年5月,在美国消化疾病周(DDW)的主席全体会议及内镜世界杯上,作为迄今唯一参与该重量级会议的中国内镜医生,他在国歌声中开启了令世界为之惊艳的中国内镜医生的崭新篇章。全年他的世界内镜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足迹遍布香港、台湾、韩国、美国、意大利、希腊、巴西、委内瑞拉等地,为内镜切除新技术的推广呕心沥血、四处奔波。
年,医院内镜中心现场手术演示直播日本福冈第85届日本消化内镜大会(JGES),实现中国内镜医师多年的梦想。同年他身带最新穿戴设备——“Googleglass”,对全国多家单位、近位内镜医师进行同步手术演示和讲解培训。年,他又应邀出访“金砖”国家——俄罗斯、印度、南非,同医院医院。
他叫周平红,是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上海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国际消化内镜微创手术领域,周平红教授是登临金字塔顶的少数专家之一。他的内镜手术已臻出神入化,超越技术,直抵艺术之境。凭借勤奋,睿智,再加上百分之百的对患者的仁爱之心,他从籍籍无名到登上全球内镜学顶尖舞台,以平凡的医者人生成就了一部励志传奇。
笃志好学医路精勤不倦夯根基年,周平红从上海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医院担任外科医生。跟很多外科医生一样,主刀做大手术成了他当时的追求,而跟其他医生不一样的是,他把目光锁定在了被视作“小儿科”的内窥镜技术上。所以多年来,周平红一直致力于消化道病变的内镜和微创治疗方面的研究,并最终医院的培养,成长为相关方面的国际权威。当然,这一路的艰辛或许只有周平红自己知道。
为了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周平红一边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一边苦练技艺。年06月,他凭着刻苦努力的干劲,在复旦大学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习,并获外科学博士学位。
学无止境。虽然医学造诣不断提高,但高瞻远瞩的周平红并未因此止步,他此后将眼光投向国外,先后于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CornellUniversity和Medical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交流学习;于年赴日本东京大医院交流访问。国外的研修经历,让周平红的医学思维和专业知识等都得了更新,为他在未来微创领域内开拓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求知,周平红的心中似乎有一个无底洞,总是填不满,所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求索。而在学科技术和研究方面,他亦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冲劲,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因此,在短短20余年的医路生涯里,他就已经开创了学科领域内的多个“首创”。
创新内镜学顶尖舞台演绎精彩诊断技术30年来,消化内镜的发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消化内镜及其手术器械的更新促进了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诊断内镜“多样化”、治疗适应证“扩大化”是当前消化内镜的发展趋势。
其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已成为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它使内镜医师的视野超越肉眼限制、拓展到表层组织以下。目前,超声胃镜、超声肠镜及腹腔镜下超声系统已成功用于临床,尤其是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术(FNA)等技术可以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对肿瘤TNM分期、黏膜下肿瘤以及胆胰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极大提高了消化系肿瘤诊断率。作为时刻紧跟内镜技术前沿的专家,年周平红很自然地将研究触角伸向了EUS,在日医院短期学习后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下消化道疾病的EUS诊断,成绩突出。
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正是看中了该技术的独特优势,年周平红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NBI系统在下消化道检查中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研究发现:血红蛋白吸收较短波长的光谱,消化道黏膜中的毛细血管可以很好的显现出来,而窄带成像(NBI)系统能提高消化道黏膜表面结构的观察。
治疗技术除了诊断技术上的创新,周平红在治疗技术上,例如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
EMR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项内镜技术。该术通过对早癌及巨大扁平息肉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黏膜有足够范围及深度的完整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等优点。但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病变,EMR往往不能一次切除,而采用分片切除法(EPMR)又容易造成病变残留和复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平红通过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和东京大学的短期观摩学习,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展了EMR,他还对ESD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年,周平红带领治疗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ESD技术,至今已完成多例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早癌的ESD治疗,使医院内镜中心成为国内开展时间最早、治疗病例数最多、国内发表ESD论文最早、进行ESD大会现场操作演示最早的医疗单位。
在成功开展ESD的基础上,周平红积极探索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微创切除治疗,并于年首创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目前已完成ESE治疗近例,微创切除范围和治疗适应征进一步扩大,由原先的表浅层(黏膜层)深入到消化道全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甚至浆膜层)。一大批原先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经ESD微创切除免除了外科手术之苦,住院时间缩短为1-2天,治疗费用也仅为外科手术的1/3~1/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如此,作为主要完成人,周平红的主编专著《内镜黏膜下剥离和挖除术治疗胃肠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获年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周平红又首创了消化道全层切除术(EFR),以治疗黏膜下肿瘤。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以后遇到消化道穿孔的情况不用借助外科手术,在双通道内镜下就可以成功修补,而且无外伤、恢复快,也大大节省了医疗费用,术后生活质量也大为提高。
当然,于周平红而言,这些只是他精彩医路的冰山一角。年,周平红又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根治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障碍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在医学界,贲门失弛缓症被称之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对于该病症的传统的保守治疗效果很差,必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刀口长、创面大,手术时间数小时,术后恢复缓慢。
鉴于此种种治疗弊端,周平红通过科研攻关,对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日本技术实施了革新改良,用胃镜在食管里打通一条世界上最小的“隧道”,经由“隧道”修正生病的肌肉,2~3天后一个健康的人新生了。凭借这项手术,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用内镜切除肿瘤,打破了过去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至今为止,全世界合计做了该手术例,周平红一人便独占了半壁江山——例,病人最大年龄岁,最小仅仅11个月。
其实,关于这项技术,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年,作为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德国国际消化内镜大会做内镜治疗的中国人,周平红在德国首次演示了这套技艺。演示期间,他曾一连赢得四次掌声。演示结束后,大会组织者Schumacher教授起初曾以为他是日本人——彼时,日本率先发明了这种叫做POEM的技术,傲视全球。“不,我来自中国上海!”周平红沉着而又坚定的纠正道,促使大会主席当即决定,次年召开的内镜大会上,在原本由日本专家独家讲课的舞台上,增加中国人席位。并且,手术结束后,大会主席在休息室内宣布周平红的POEM是上午最精彩、最成功的手术,是上午手术演示的冠军,其应用海博刀进行食管环状肌和纵形肌的全层切开手术方式为世界首创,手术出血少,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建议命名为“POEMZHOU”。
周平红至今记得5年前的那幕:当他以29分钟的速度完胜花费整整2小时才做完手术的日本人时,掌声为中国响起。此后,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还得到了多家媒体的报道,意义深远。
多年来,周平红以认认真真的做事风格和出色的成绩,先后在年获中国科学院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年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APDWPresidentialAward,UEGWFreeOralPresentationAward,DDWCookMedicalMarshaDreyerAward,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不仅如此,凭借在内镜技术领域内的极高影响力,周平红还当选为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国际委员会委员,印度、南非消化内镜学会(SGEI、SAGES)终身荣誉会员,欧洲、日本消化内镜学会(ESGE、JGES)国际会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介入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ESD学组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医学参考报——消化内镜频道》、American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Hepato-Gastroenterology、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WorldJournalof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TranslationalGastrointestinalCancer等杂志编委和副主编。为了推动学科间的交流和发展,他争分夺秒,笔耕不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医学论文百余篇,主编专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内镜切除术》、AtlasofDigestiveEndoscopicResection专著(Spinger出版)3部,医学视听教材5部,参编大型医学专著15部等。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国际学术大会,以及出访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昭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等进行大会演讲,并主持大会;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术演示超过台。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更推动了中国内镜微创技术不断走向世界。
拼搏栉风沐雨众志一心攀高峰如今的周平红算得上业界的翘楚,行业内的“顶尖”,但是他始终不骄不躁,把一腔热情和汗水都奉献给了培养了他,并给了他展示“绝技”的舞台的医院内镜中心。正如周平红的精彩历程一样,内镜中心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励志传奇。
医院的内镜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采用德国半曲式胃镜进行了国内第1例胃镜检查。上世纪90年代,由于病人患了肠胃病,可看消化科也可看外科,两科间关系尚未理顺,由此出现一些麻烦。比如,内科诊断后的病人,外科还要不要接手等。于是,医院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思路:医院的外科、内科等学科优势,将内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去发展。为此,年,在时任主任姚礼庆教授的带领下内镜中心成立,并成立了独立的专科。
自年搬入新的门急诊大楼,内镜中心从此步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年成立卫生部消化内镜上海培训基地,年成立复旦学内镜诊疗研究所,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上海市消化内镜诊疗工程技术中心,卫生部内镜诊疗培训基地和亚太区消化内镜培训中心等,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截至年,中心胃肠镜诊疗量接近10万例次,其中内镜治疗余例次。
至今,短短23年的时间,医院内镜中心从当初“无教授、无设备、无论文、无课题、无研究生、无进修医生……”的“十无”科室,发展到现在22名医生、18名护士的团队、多项“全球领先”技术获得公认,演绎了医学史上的颠覆性的变化。而这一医院内镜治疗团队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和持续创新。
这些年,在姚礼庆教授的带领下,以周平红教授为主的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精益求精,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一系列高精尖内镜治疗技术,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STER)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等等,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内镜团队一次次被邀请走出国门演示手术、介绍经验。曾经有位到访的美国医生这样说过,如今在美国讲起内镜治疗,一定会提及Dr.Zhou医院内镜团队,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随着内镜技术被广泛认可,内镜中心的患者逐渐增多,内镜中心导医台护士平均每天接诊余位病人,22个检查室同时进行内镜检查。为减少病人的排队时间,医院推出了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的制度。无论每天任务有多重,每天下班都要再加做30个病人。姚礼庆还带头在上海第一个开通内镜抢救“24小时”绿色通道制度,到目前为止,医院是全市独医院。
内镜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及全世界各地的医师前来学习取经。迄今为止,中心已连续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全国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新进展暨护士内镜保养与消毒学习班”共13届,培养学员近千人。先后召开各类国际会议8届,全国会议10余届,30余届ESD手把手学习班(其中英文班4届),为全国、世界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成绩斐然。同时,科室还在国内30多个省市推广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树立了世界内镜学的中国“金标准”,开创了外国医生排队到医院进修学习的先河。
从“白手起家”,到刷新业界的一项又一项纪录,中山内镜中心虽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如今作为科主任的周平红带领中山内镜人依旧不骄不躁,也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已有成就,靠着只争朝夕、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在各个消化内镜领域勇于创新,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内镜医生的风采!CSTA
后记行医20余年,带着对患者的一腔真诚和关爱,周平红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成就了在学科领域“弄潮儿”的声望,更带着技术站在了世界内镜学的顶尖舞台上,为医院,更为祖国医学界赢来了荣誉。但相比于这些显赫的光环,周平红更珍贵的是患者对他的信任和鼓励。他办公室里挂满的锦旗,他好大夫的个人网站上的数百条患者感言,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之答疑解难的数千名患者等等,都是他大医风范的最好注解。无论走多远,登多高,他初心不变,始终在用心诠释一名好医生的风采,加班熬夜,有医无类,精善管理,育人育才……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有多璀璨,路就有多长。在内镜医学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心怀梦想和仁爱之心的周平红带领他那支有着“奉献、诚信、感恩、尊重、协作”精神的团队,定将开创更多世界“一流”,把祖国的内镜医学推向更高峰。此文来自《中国科技成果》人物专栏走近科技人物,感受他们的别样人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