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养生脾胃病防治第19课如何自我判

西医消化科讲起胃部的疾病,往往会说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疾病名称,但中医并不这么分类。中医辨治胃病的时候,先要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然后确定病机证型,比如: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气虚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然后据证立法,以法统方,遣方用药。有位中医爱好者问我,我没有什么中医基础,那该如何辨别胃病的证型呢?今天,医僧从胃痛入手,简单地讲解一下如何自我辨证。

胃阴虚

胃阴虚也就是胃阴不足。胃主受纳腐熟,日久也会亏虚,而且也会出现气虚、阴虚和阳虚等情况,但胃阳虚往往是伴随着脾阳虚一起产生的,而胃阴虚,却可以独立成证,所以我单独拿出来给大家讲讲。如果你平时特别爱吃辛辣,或者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者发热病后,阴液消耗过多,往往都会导致胃阴耗伤等,都可能导致胃阴不足。胃阴不足,就会导致胃失濡养,虚热郁积在胃里,影响到胃的“受纳”及“和降”功能。于是,我们会感到胃脘部隐隐作痛,虽然饿了却不想吃东西,吃完东西以后饱胀,甚至干呕呃逆,以及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热”的症状。当我们身上同时出现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虚热症状时,基本就可能判断是胃阴虚了。那什么是“嘈杂”呢?“嘈杂”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很难用文字去表达,但可以想象,比如就像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大家吵吵嚷嚷的,我们可以说这个环境很嘈杂。而胃脘嘈杂,是指胃部莫名难受,有一种烦热闷乱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得从养阴益胃入手。

胃寒证

今天讲的胃寒,是实寒证,并不是脾胃虚寒证。虚寒大都是因为脾胃的阳气虚衰所导致的,但实寒大多是因为寒邪伤胃导致的。寒性收引,这种胃寒,往往是因为阴寒凝滞在胃里,导致经脉拘挛、血脉凝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你太喜欢吃冰棍喝冷水,导致寒邪凝于胃;也可能是你经常不按时吃饭,饱一顿饿一顿,或者冷热交替进食伤了胃;还有可能是腹部受凉。总而言之,这些因素导致寒邪凝滞,气机受到阻滞,于是有了种种病症。既然是胃里面有寒邪,那么怕冷是肯定的。而且是平时就怕冷,受寒更严重。所以,天气一冷或者吃了生冷食物以后出现的胃部寒凉感,或者胃痛,就可能是胃寒。除了胃脘冷痛、得温减轻以外,胃寒还有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舌淡苔白等症状。治疗上应该温胃散寒。

胃热证

胃寒是种病,胃热同样是种病。而且,胃寒和胃热都会引起胃痛,中医叫“胃脘痛”。胃热和胃寒相反,是一种胃的实热症,有些时候也叫胃火证。总的原因是胃部受了邪热,比如,吃煎炒燥热辛辣的食物太多,或者过量食用肥腻食物,或者由于气滞血淤、痰湿积食等导致郁结化热化火,或者是肝胃不和引起胃热等。胃里如同有一把火烧着,当然就会出现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一系列上火的症状。而且,你也会特别喜欢吃冰冷的食物,不喜欢吃热的东西。由于胃部有邪热,胃不舒服,所以会感觉到灼痛。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胃热和胃阴不足有共同点,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是一种实证,而胃阴不足是一种虚症。所以胃热时胃部表现的是灼痛,而胃阴虚时胃部表现的是隐痛。

食滞胃脘

这种病症很好理解,大家看名字就知道了。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由于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引起的。如果你明显感到自己这顿饭吃得太多了,吃完以后肚子又胀又疼,还恶心呕吐吞酸水,可能就是食滞胃脘了,也叫伤食。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其实并没有吃太多,但你的胃部功能本来就比较虚弱,受纳运化失常,那么稍微吃点难消化的食物,就很可能停滞难化。这种情况,肯定也不能置之不理,得好好调理,否则再有营养的食物不能消化也没用。大家了解这些病证的基本情况以后,不仅可以自己心里有数,日常生活多注意,还可以在找医生看病的时候,把你身上的各种病症描述得更具体、更详细,对医生更有参考价值。对我们医生和患者双方,都是大为有利的事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gk/6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