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却不知道挂什么科看什么病,特别是一些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科室的疾病,看了三、五个科,每个科室说得都不一样,让人彻底蒙圈。
为改善这种状况,医院正尝试将门诊挂号中的医学语言翻译成老百姓的认知症状,百姓看病也将从“按科看病”向“按病索医”发生转变。
??分科越来越细之忧
8月18日10时左右,68岁的陈爹医院睡眠障碍专病门诊的挂号条,再次见到了神经内科梅俊华医生,“这次是来复诊”。
陈爹爹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过去几年里,他总是白天睡眠过多,头昏头闷,精神不好。病因何在?
“跑了五六个科室,有神经内科、心内科、中医科等,每个科室讲得都不一样。”到底谁能给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一个崭新的诊疗模式——多学科联合专科专病门诊应运而生。
提及推广初衷,医院副院长陈国华说,很多患者面对越来越细的分科很迷茫、不知所措,患者大多只知症状不知疾病,所以经常会挂好几个号。“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专家资源,也加重了患者负担。”
??多学科协作是方向
医院在联合专科专病门诊基础上,开设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针对一些复杂、疑难疾病,组织相关多专科专家以讨论、教学查房、会诊形式为病人诊治。
“过去,一些慢性病和复杂一点的病很容易被各科室推来推去。现在,针对同一种疾病,由同一个专家团队根据疾病目前的情况提供一个系统的诊疗方案,并给出一种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提供一站式服务。”医院副院长陈国华如是说。
陈爹爹是最先的受益者之一。“我内分泌不好、神经也不好,分开看的时候,每个科都讲自己的问题,最后让我无所适从。”陈爹爹感慨。
不过,对这次的睡眠障碍专病门诊,他很满意。睡眠障碍专病门诊由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口腔科、中医科等5个科室的相关医生共同组成,5个科室的相关医生共享一个“M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