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老胃病咳嗽咽不利,麦门冬和胃降逆气
巡诊的最后一站,是位于白石崖之下的白石崖寺。寺庙不大,就建在绵延高耸的白石崖下面,远远望去,寺庙的金顶在灰白石崖的衬托下愈加醒目。白石崖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拉卜楞寺所辖,被信众称之为“胜乐佛宫殿”。据说寺庙为17世纪高僧噶丹嘉措修建,后经嘉木样大师等光大,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著名的修行圣地之一。
车子沿着公路蜿蜒而行,一路上坡,终于来到了貌似一个草原村落白石崖寺。这里以寺院为中心,周围是一间间错落有致供僧人们居住的禅房,俨然形成了草原上一个不小的村落。寺庙前面有一条小河从白石崖的山里蜿蜒而下,几个十几岁年轻的喇嘛正在河边草地上踢足球,还有几个撑着木杆在河面上跳来跳去,玩得非常高兴。
一个小喇嘛貌似认识桑吉院长和卓玛,见到大家从车上下来便兴冲冲地跑了过来打招呼。寒暄之后,小喇嘛领着大家往寺边的禅房群里走。卓玛低声告诉仲小依,这个小喇嘛有位师父嗓子不舒服,经常咳嗽,想请桑吉院长去给看一下。
大家跟着小喇嘛,来到寺边的一间禅房。推开街门,小小的庭院很干净,屋廊前摆着一把圈椅,一位五十多岁的僧人正在端坐着看书。见到有客人来,喇嘛站起身,清了一下嗓子上来打招呼。听了桑吉院长对大家的介绍,喇嘛改用汉语和大家交流,仲小依听得出他的嗓音略有些沙哑。
喇嘛说他这个咽炎有好多年啦,喉咙老是有异物感,最近还伴有干咳,有时能咳出少量粘痰。
桑吉院长拿出手电来观察了一下咽喉,又拿听诊器仔细地做了心肺听诊,认为都没有什么问题,便让仲小依来看看该如何解决。由于巡诊无法携带检验检查设备,所以对西医的挑战性很大——试想如果对某个疾病无法进行有效诊断,治疗便无从谈起。桑吉院长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仔细的查体和颈部悬挂的听诊器。
这次带仲小依出来巡诊,桑吉院长现在已经体会到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他发现中医利用望闻问切等手段,尤其是在他看来有些神秘莫测的脉诊,往往可以直取病所,阐释疾病机理,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仲小依先候患者右手之脉,右脉主气,从寸关尺依次分候肺、脾、肾(命门)三个脏腑。患者寸脉浮滑,的确显示风痰壅滞;关脉沉细略弦,为胃阴不足,土虚木乘;右尺略滑滞,可能肠腑不通。右脉候血分,从上到下依次为心、肝、肾。患者左脉浮取见滑,沉取兼弦,为胆湿内蕴,血分瘀滞。
“请问大师,您最近是不是胃不太好啊?有时胃部会隐隐作痛,还会口干、口苦?大便有时也不通畅?”仲小依看着大喇嘛伸出的舌头,舌质暗红,中间舌苔较少,根苔黄厚,提示胃阴不足,浊邪阻滞,这更印证了自己的判断。
喇嘛听了有些惊奇:“是啊!我这胃病年轻的时候就有,到现在都三十多年啦,虽然有时有点不舒服,但我都已经不把它当回事了。只是最近我这喉咙经常不舒服,有时还咳嗽,因为过些日子我要参加拉卜楞寺的辩经法会,所以有些着急。”
“那您还真得重视自己的胃!”仲小依笑着说:“因为您这咽炎是胃不好引起的。”
“胃不好引起的?”喇嘛有些愣了。
“我把您这种咽喉不舒服的情况称为‘继发性咽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您既往胃病多年,呈现胃阴不足、胃气失和的状态,这时胃的蠕动就会随之出现问题,可表现为嗳气、反酸,或食后胃胀等。人在晚上休息时处于平卧,如果胃的蠕动紊乱,这时胃酸就会沿着食管逆行到咽喉,刺激黏膜发生炎症,在白天感到咽部异物感,呈现出咽炎的表现。”
“我吃饭之后的确经常有胃胀或嗳气,但却从来不会反酸。”大喇嘛还是有些半信半疑。
“其实鉴别这种咽炎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患者往往在清晨刚起床的时候症状最重,进食后症状多会明显减轻。如果提前在前一天晚上服用抑酸药,第二天的症状也会明显减轻。”仲小依继续解释。
“你说的这点倒是和我非常符合!”大喇嘛终于有些相信了,又问:“那我为何之前没有咳嗽、音哑呢?”
“这个恐怕是您最近感冒过,或者受过凉有关吧。痰气为外邪引动,就会发为咽痒、咳嗽;化火熏灼声带,就会出现声音嘶哑;痰浊阻咽喉,晚上还容易打鼾。”
小喇嘛听了直点头,插话道:“师傅近些日子的确打鼾比较厉害呢!”
大家听了都不禁哈哈地笑了起来。
“那有什么好办法?吃草药还是吃西药?”桑吉院长问仲小依。
“我不相信西医,仲医生还是给我开草药,我让徒弟去乡里取。”大喇嘛道。
“《金匮要略》中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这个麦门冬汤原书是治疗虚热肺痿所致咳喘的,对于您这种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不利也非常适合。”仲小依一边说,一边开始写处方:
麦冬30g,制半夏9g,太子参30g,凤凰衣9g,桔梗6g,枇杷叶10(包煎),牛蒡子9g,生山药30g,生白术30g,枳壳15g,炙甘草6g。×14剂。
递过方子,仲小依又嘱咐患者吃饭不要过快,一定细嚼慢咽,少吃太烫、太油腻或太甜的食物。
当得知仲小依是第一次来白石崖,大喇嘛吩咐小喇嘛带仲小依去寺后的白石洞去转转,领略一下这里的神迹。
沿着小河逆流而上,河边堆满了形状各异的玛尼堆,经幡在风中作响。一会儿遇到一大片不知名字的高高的荆棘林,人只能在狭小的树丛中间开辟出的羊肠小道中穿行,不见天日。待行到尽头,已然来到石崖面前,在几十阶台阶之上,可见一个不大的洞口。小喇嘛引着仲小依拾阶而上,介绍说外门右边的石壁上有夏尔噶丹嘉措用指甲刻写的莲花生祖师名咒。洞口比较宽阔,左边有一座小巧玲珑的菩提佛塔,塔前还有贡品和香火,右边石崖上有六世贡唐大师年轻时留下的掌印,似乎连掌纹都清晰可辨,不禁使人肃然起敬。继续前进,地面碎石林立,潮湿阴冷,待行进至几十米,洞口倏然升高变窄,变为几个俯身才能进入的隧道,小喇嘛说洞很深,里面中有自然形成的佛、菩萨、本尊、金刚等形象,但由于没有携带照明等专业设备,两人只好按原路返回,约好以后再来观瞻。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
岳小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