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9号是国际护胃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发病率高达80%。在中国,有个数字更可怕: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68万例,占全球发病病例的一半左右,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胃癌。医院早癌诊断比例可达18%20%。医院中,早癌的比例则低于10%。
据了解,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成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属于幽门螺杆菌高发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3倍。
有专家指出,患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不一定发病,但发病的患者十之八九感染幽门螺杆菌。
由此看来,菌生胃已病。
与串串结下“梁子”
晚上十点,不少人已经进入睡眠模式,但对于小可来说,这个点儿才是午夜狂欢的开始。今年上大二的她,平日没课就喜欢宅在寝室,待到晚上再出门“觅食”。与食堂的饭菜比起来,她更青睐于路边的小吃,各种串串,美美地饱餐一顿才过瘾。
但是,最近她状态一直不佳,连最爱的串串也是吃不了几口就狂吐不止。“身体一直很好,偶尔觉得胃不舒服,也是睡一觉就能缓过来,可是最近胃里总是反酸水,路边摊、外卖吃不了几口就想吐。”小可回忆当时的画面,可把她吓坏了,到医院通过C14呼气试验一查,才得知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高出正常值近10倍。“当时检查时,全院就属我数值高,一块儿检查的老爷爷都没我严重。”
虽然医生给小可开了药回家治疗,小可还是战战兢兢,因为从她搜索的各路资料来看,幽门螺杆菌是一级致癌物质,与胃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来没想过胃癌与我这么近,难道晚期就是胃癌了?再回想原来吃过的路边摊、辣条、小吃,真是悔不当初。”最终,经过两周的治疗,检测结果终于显示为阴性。
但是,阴性就是痊愈了吗?还有没有致癌隐患呢?对于这个问题,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迟莉丽进行了解答。据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中有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平均感染率为58.07%,也就是说,近一半中国人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有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为0.69%。由此可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会导致胃癌。
幽门螺杆菌阳性只能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的指征。流行病学研究统计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6倍。因为它会反复破坏胃黏膜,从而诱发胃炎和胃溃疡,长久刺激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异,就可能转化为癌前病变,进一步就会发展为胃癌。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大多数人能够痊愈,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就像是感冒一样,这次治疗痊愈,并不代表着终身免疫,还是要注意日常饮食卫生。“像小可患病的原因,大多就是因为她的饮食习惯导致,不洁是幽门螺杆菌传染的最佳环境,路边摊无法保证就餐卫生,就容易交叉感染。”
经历了这次“患癌风波”,小可终于和挚爱了多年的路边摊说“再见”。
荨麻疹竟是它作怪
“我这皮肤比天气预报都准时,一变天,胳膊上、腿上就开始起红斑,一片一片的,说是荨麻疹,但是治了快一年了,总是反反复复。”周女士说,自己一年内2次入院,都是因为荨麻疹。
每次收入皮肤科病房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但总是反复发作。病根在哪里,这成为难点。最近一次入院,周女士总是感觉消化不好、胃胀,借着住院的时间,就请来了脾胃病科专家会诊,C13呼气试验显示为阳性,患者感染有幽门螺杆菌,这便开始了杀菌治疗。
明明是为了治疗幽门螺杆菌,但是几天治疗下来,不仅胃胀的症状减轻了,荨麻疹也消退了。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周女士再也没有犯荨麻疹。翻看当时的诊疗纪录,周女士发现,自己当时做血象检查时也曾查过幽门螺杆菌,那时候怎么就没有查出来?之前为了荨麻疹去做全身查体时,当时做了胃镜,也从未发现患有幽门螺杆菌?
对此,医院脾胃病科梁峻尉表示,静脉血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不能证明现在感染,因为抗体可以持续存在10月左右。因此,没有价值。另外,医院还检查唾液幽门螺杆菌抗体,而它的意义与血抗体阳性一样,不能证明现在感染。幽门螺杆菌抗体,最为认可的检测方式就是C13呼气检测,检查阳性才能说明是现在感染,需要治疗。但是,呼气试验只能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胃内病变病因繁多,不仅仅是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即胃内病变不等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要直观全面了解胃内有无炎症、糜烂、甚至癌变,胃镜是无可替代的。简言之,呼气检测能发现全胃的异常,而胃镜检查是能够在直视下,发现胃内的异常。
相关链接
幽门螺杆菌(HP)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该菌在人群中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主要通过唾液、粪便传播。另外,HP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贫血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发病有关。据统计,我国HP感染率约40%-70%,高于发达国家。胃病患者中HP检出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约80%-90%。
来源:都市女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