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山南研修院·明医讲堂邀请王自成医师,以《触诊的核心要义》为主题,分享他对触诊的理解和体会。下文为微课文字稿,纯干货,整体阅读约需10分钟。
王自成
主治医师,中医硕士,随王永清先生习正骨,随林杰老师习外治法,随李辛老师习本草,临证针药结合,注重一气周流。
1如何看待触诊
触诊是我们用双手接触自己或患者的身体,通过你所触摸,感受到的信息做出总结和分类,然后把这些信息用于指导你的诊断以及治疗。
触诊是非常方便的诊断方法。我们的双手在生活中用的实在是太多了,指下对温度,对质感的触觉,是人人都有的。
大家是如何来看待触诊的?用双手去摸,比如说自己身上哪里痛,哪里不舒服,忍不住都会用手去摸一摸揉一揉,那如果把它专门定义成一种诊断的体系,大家如何来理解?如何来看待它呢?
中医的触诊,它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
“形而上”的部分,就是指中医讲的气,人体的气,或者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能量,那它在人体当中会怎样分布的?
“形而下”的部分,就是用双手摸到身体表面、肌肉、骨骼、韧带、皮肤等等。
“形而上”和“形而下”,只是和大家在介绍中医的时候,把它做了一个分类。“形而上”和“形而下”在我们真实的人体上是完全统合在一起的,它会在身体当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2
触诊信息的结合
当你将双手摸在身体的某一位置上,你到底能感受到什么?
我们同时能感受到的是人体肌肉、骨骼、韧带、形状、软硬、温度,同样我们更主要的是感受气的虚实寒热。
这像是喝一杯茶,你是感受这杯茶的味道,香气,还是在仔细体会茶里面含有什么样的成分,它有什么样的口感,或者营养成分。一方面是从物质层面上去考量它有哪些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另一方面是从感觉上考量,从能量,气的层面去考量,比如它的口感,茶进入我们身体后带给我们的感觉,偏通肠还是偏发汗,偏寒的还是偏热的。
中医用双手来触诊的时候也是这样,你摸到身体哪个位置的时候,一方面要感受它具体的皮肤,肌肉,骨骼,韧带,同样也要去感受他的气的虚实寒热,这就是触诊具体在做的什么。手搭在身体上,你能捕捉什么样的信息,哪些层面的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触诊的内涵。
我们的身体表面有非常广阔的区域,有四肢、躯干、头面、胸,我们也可以广泛地去通过触摸去采集到信息。而这种广泛的触摸又离不开中医触诊,它很直白地体现在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上,不同的经络和穴位代表身体对应的脏腑,它所呈现出来的虚实寒热的状态。
3实例分析
同样你摸到的状态,比如说发凉,它在不同的区域就代表了不同的经络,以及不同的脏腑。这个凉,这个寒,它在身体所造成的影响,或者说潜在的部位,这就明确地能够归入到你的诊断体系当中,对患者整个身体的运转,气血能量的运转,可以做出非常具体和直接的判断。
比如说,大家常发生的腰痛,你就在腰部摸一摸看一看,有没有发紧,发凉,或者说压痛的点,这些点和你的腰痛是息息相关的。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它对我们的诊断其实更有一个直接的指导意义。
再比如说我们的腹部,肚子痛,我们就给摸一下,痛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是整个肚子,满腹都在痛,还是局部的一个区域,甚至一个点痛。它对应的诊断是不一样的。满腹痛,最典型的一些急腹症,有时候是阑尾炎,或者是一些腹部里面有比较广泛的感染,这样他就会满腹的疼痛,而且疼痛比较剧烈,再有一种同样是满腹的疼痛,但是没有那么剧烈,有时是胀痛,这个时候就可以按压一下腹部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多余的气体,就像按一个皮球,如果是胀痛的,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胃肠当中有一些胀气。
通过整体的痛,区域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型的,这就明显能去区分。说到局部性的,我们疼痛的位置是靠上的,靠近我们的肋骨胸骨还是靠腹部的中间,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脘区域,或者胃区,还是靠在腹部的两侧,还是再往下一点,到了脐周,还是再往下点到了小腹,它对应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靠上一点,靠近我们的这个肋骨胸骨这里,那这里可能就是我们常讲的鸠尾穴,这里痛了,他有可能是胃痛,也有可能是跟心脏相关的一些问题。
如果实在靠下一点中脘这个区域,这是人体胃的投射区,中脘如果有问题,它更多的是跟胃有相关性,再往下到了脐周,脐周又跟结肠有很大的关系,是不是肠道里面有一些积食,宿便或者胀气。而再往下到了小腹,如果是女性的话,那可能跟妇科关系就比较大,因为这里有子宫;如果是男性,那可能是跟膀胱,或者说一些男科相关,这都是不同区域对应的是我们的身体,脏腑,所在的不同位置,这有明确的指导性。
再细致一点,比如腹部它还代表了不同的疼痛性质,它是前面讲的胀痛,那里面是压力过高的,可能是有胀气,可能是有些郁热,还是里面是那种收缩的,想捂着肚子的痛,你要捂着它,按着它,这可能是因为受凉,或者腹腔里面压力不够,这属于虚痛。比如有些痛经的痛,它是盆腔里面血液循环偏弱的时候,就像虚虚寒寒,捂着肚子。疼痛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触诊可以判断出来它具体是虚还是实。
在真正遇到这样特殊情况时候,是很容易摸到的。触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判断身体平常的状态,它没有明显的疼痛,没有剧烈的不适症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触诊对人体的基本体质做出判断。
4触诊与三焦如何对应
这就涉及到我经常会讲到的模型,就是三焦,我们的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就是人体的胸腔以及头面上肢,中焦就是人体肋骨以下,以及肚脐以上的腹腔,下焦的就是人体肚脐以下的盆腔区域以及连带的下肢。所以上焦,中焦,下焦对应的脏腑或者说对应的功能区是不一样的。
上焦主要是胸腔以及心肺;
中焦主要是我们的消化系统;
下焦主要是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
上焦对应的是人体外围的能量循环,我们叫表气;
中焦对应的是人体中间的能量循环,我们叫中气;
下焦代表我们人体生存的能量储备,我们叫本气,又叫元气。
回到中医的气,它对应的是不同的状态。这时候我们按一下他的小腹,如果小腹是虚软的,是像一个瘪皮球一样,那他的下焦是不足的,这个人的元气可能就会弱一点。同样,如果按下去,它是发凉的,那可能下焦就会有寒,那它对应的生殖泌尿,可能也会受到寒的影响,比如说妇科就可能有痛经,如果是泌尿系统,它有寒气在里面,那他可能就容易小便清长,尿频,小便比较多,膀胱对水液的吸收没有那么充分,这都是对它功能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有这种突发性疾病的时候,是可以用双手摸到它具体的问题所在位置,以及问题的性质,是可以定位定性的,而上焦中焦下焦的触诊,对我们整体的体质又能有一个判断。
这个人的表气怎么样,或者说心肺功能怎么样?
这个人的中气怎么样,由中气所推动的消化功能又怎么样?
这个人的元气怎么样,由元气所推动的生殖泌尿的功能又怎么样?
触诊是对人的整体是有判断性的,所以我常讲触诊就是我们双手功能的延伸,它和搭脉一样,它和望诊,问诊都是可以互相参照的,所以我在临床当中的也是经常会用到触诊。
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小朋友,他可能没法语言去表达,你只能看看他的舌苔,看他脸色,如果是搭脉,一岁以内的小朋友,手都长得很小很小,寸关尺的位置都按不上,体现不了信息,这时候触诊就非常必要了,常见的摸摸他的背部,摸摸他四肢的一些经络穴位,就可以补充很多非常有效的诊断信息。
和大家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触诊是非常简单直接的诊断方法,而这个诊断方法非常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我们的身体,不管是自己的身体,还是你所要治疗的患者的身体,它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在你面前真实的呈现是怎么样的?你摸到什么就是什么,摸到寒,热,虚软的,紧绷的,这都是非常清晰的。
对于脉诊,望诊,可能还需要更丰富的中医知识储备,你需要把你采集到的信息,比如说脉搏的跳动,起伏,提取总结归纳,比如说我们的寸代表什么?滑脉代表什么?脉的宽窄代表什么?触诊就更直接,你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大家对信息的提取会更直接,不用经过那么多的分析和处理。
最后我想跟大家强调非常重要的两点,西医也有触诊,双手通过叩击,通过按压,他的压痛及反跳痛是什么?他的肝脾有没有肿大?他的心脏的边界是什么样的?这个他是很明确的,双手通过叩击,按压去探测身体器官处在什么样一个状态?中医的触诊同样是用双手在人体的胸腔,腹腔进行一些触摸和按压,但是中医的指下所要探查的,一定是气。气血的运转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实寒热,层次那就是表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未完待续——
山南研修院·明医讲堂
致力于培养有根的中医,让中医成为一项可以运用的能力,是山南研修院的愿景和使命。明医讲堂,为山南研修院基于上述愿景推出的系列作品。
明医讲堂系列作品,以提升临床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包含论坛,微课,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和内容,邀请不同的临床明医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临床经验,心得体会。
明医讲堂·经典回顾(点击阅读)
6月2-3日左常波苏兴华张润杰李辛《明医论断》系列视频
张润杰《传统脉法的六大误区》
张润杰《中医人必须掌握的核心思维》
8月3日李辛王自成《我是如何学会看病的》
8月9日李辛王自成《读书和临证如何相互促进》
9月14日龚若朴《本草之美》
9月30日林杰:“望闻问切”只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明医讲堂·下期预告
10月30日(下周二)晚7点
李辛王自成
《望诊和触诊的临床和日常养护运用》
参与方式
添加苏木(sn)为好友
回复“直播”,获取听课链接
山南研修院·明医讲堂编辑:苏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了解《中医诊断实战营》触诊模块山南研修院年度系列大课
王自成老师主讲触诊模块
11/10-11日即将于杭州开课
早鸟价限时优惠
课程苏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医诊断实战营》触诊模块详情。
王自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