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崔彦,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主编《炎帝百谜》《雍正百谜》《乾隆百谜》《陕西名吃大全》《陕西民间艺术大全》《陕西地名趣话》《关中旧民谣》等十几本历史人物研究、旅游文化、陕西风土民情丛书。参与策划编辑出版《图说秦腔》《过好我们的节日》;著有诗集《百姓情话》《梧桐花儿开》。散文合集《十个人的背影》、长篇小说《暴雨》。
闻香
文/崔彦
在少陵塬上有一个白发苍苍枯瘦如柴的老妪,每逢月明星稀的晚上,就会在院落里摆上香案焚香祈愿,跪拜叩头。这个老妪活到了99岁高寿。这个老妪不是别人,她是我母亲的奶奶,我的太太。太太不仅高寿,而且长的标致,白皙的皮肤,瓜子型的脸。虽然年近百岁,脸上还是那么平展,找不见几多皱纹的。太太一生寡言少语,纵然心里苦,也从来不向别人诉说。太爷去世的早,太太四十岁起就开始守寡。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大爷、三爷都在太太之前离世。太太守着一间土屋、一个土炕,渡过了自己的余生岁月。然而太太好像并不觉得孤单,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寂寞。相反,后辈们去看望她时,都说神清气爽,乐呵呵,笑眯眯的。后辈们送的吃食、零花钱,也总是笑眯眯乐呵呵地全都分给了我们这些到她那里玩耍的重孙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们。
有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这种力量就是焚香祈愿,平安喜乐。妈妈说太太信奉的是月亮女神,所以太太就像月亮一样美满慈祥。
关于香的故事,和香有关的人物,说起来也是美好的,神奇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传说,清朝有个妃子深居简出,在佳丽如云的后宫里从来不与其他妃子争荣争宠。然而她的清幽娴雅却获得皇帝的垂青和眷顾。原因是她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洗尽铅华的朴素情怀,珍惜真爱皇帝的心灵。她什么都可以放下,唯有对他的爱放不下。她什么都不想要,唯独不能放下对他的爱。因此她终日焚香,操琴而歌并且学会了制香。她制作的香料也是清苦幽香,淡淡的茉莉,寒凉的梅花,纯洁的莲花。每日屡屡紫烟缭绕,从小轩窗里飘出。婉转歌喉,也从小轩窗里飘出。从小轩窗下经过的皇帝在窗外伫立良久,他看到香烟深处盛开着一初莲花。莲花的深处端端正正地坐着一个仙女,四周烟雾弥漫。皇帝走进了云烟深处,从此不再走出,这个会作香的女子后来成为皇后,皇太后。
香从来都是高雅的,唯美的,那种美妙的神韵无法用言语说出。香从来都在我身边,丝毫没有离开过。太太的祈愿,妈妈讲的故事。其实妈妈也是个爱香的女人,本人也像一朵清丽的白牡丹一样一尘不染,白璧无瑕。妈妈在世时,天天焚香,不为敬神,也不为祈愿。只为心香一脉。母亲的衣物,家里的装饰品到处散发着熏香、草香、药香的味道。母亲就是活脱脱一个香草美人,默默地释放着独有的清香。
母亲走了,母亲爱香的习俗遗传了下来。我和姐姐都有焚香的习惯,尤其是我,每当心里愁烦的时候,一个人独处时,就会点燃一炉香,有时也燃起一根烟。生活的疾苦,思想的郁闷,人生的孤独与无奈,深刻的牵挂,无尽的思念与落寞就随着袅袅升起的烟云旋转,飞扬,飘向遥远的地方,有梦的彼岸。
云起云飞,云卷云舒。聚聚散散,始终无牵无挂。燃香的人,却心有千千结浓地化不开!世俗摆脱不掉,苦恼也摆脱不掉。一口烟,重重地吸进去,长长地喷吐出来,里里外外都是愁呀;一炷香盘盘旋旋,缠缠绵绵说不出来的重重心事,层层抑郁,只能隐忍。反反复复吟唱一些低沉凄苦的歌曲。这种意境也是或深或浅,或浓或淡表现出一种凄凉,落寞,凝重,深邃的情绪。
烟雾升腾直达云天,在无尽浩渺的岁月长河里,我看到了史前文明的一团篝火释放出的滚滚烟尘,在古代这种庄重的仪式叫做“燃柴告天”,通天达地的烟雾就是沟通人与神明的信使。先秦时代精致纤细的香料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达官贵人中使用,汉代以后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主要的功用还是天人共仰,渴望吉祥如意!在一炷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刻骨铭心,深情厚谊;也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多人的贫穷、灾难、疾苦、烽烟战火、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富足、欣喜、花好月圆、和平幸福的祈愿。小小的一炷香连接着神界与俗世,连接着生死,连接着天地,连接着悲喜,连接岁月,连接着人们精神的寄托和满怀的希望。
然而,烟雾缭绕,浮浮沉沉,团团圆圆最终寂灭,又透视着深沉的佛理和禅机。静下心来,烟云聚散,人生无常,譬如烟雾我们抓住了些什么?都得到了些什么?空空荡荡的呀,空空如也。每个人都在用心地画圆,走向心中追求的圆满和最高的顶点。但当站到山巅的时候,看到了天高云淡,虚怀若谷,也感受到了异常的孤独和寒冷。其实山上的人低头看山下的人很渺小,山下的人仰头看山上的人也是一样的渺小。当愿望实现的时候,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光荣总是那么一刹那,而更长更远的还是奋斗路程上洒下的汗水与辛酸。给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的时候,才知道多么空洞与乏力。有哲人说,在我们走向涅槃的时候,物质类的什么东西都不是我们的,只有精神层面那一段奋斗与努力的过程是我们的。无论苦难,无论忧伤都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享受。燃起一根香,让这些独特的享受和我们的灵魂一起飞升,飞升到更高,更远,更美好的天堂里去。燃起一根香,让我们享受一根香带给我们的遐想与深意。
前不久,终南山明空道人送我一把他制作的七彩云香和一本《金刚经》。他说:“香由多种名贵中药组成,能够提神醒脑、除湿驱蚊、祛邪避秽、健康养生;阅读《金刚经》能让人忘记痛苦,越来越快乐的。”《金刚经》没有打开就被封底的箴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吸引。是呀,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还要纠缠过去的恩恩怨怨?未来又是多么迷茫,担心未来有什么作用呢?只活在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岂不是幸福快乐吗?
燃起一根香,呼吸闻嗅,沉醉在明空道人发明的七彩云香中。中药特殊的香味,苦苦的,浓浓的,深深的,沉郁厚重,似茶非茶,似药非药,似香非香。道人不易察觉的眼神里,表情里,骨子里也有这种味道和气质。但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谦卑、宁静,朴质和喜悦。这也许就是禅的味道吧,一个修行人的品质吧。
有香通灵,有香成仙,有香悟道。在一炷香里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好像明白了很多,忘记了很多。
缘起缘灭,如梦如幻,一炉馨香,流转千年,几多香事说不尽。
多彩黎坪
文/崔彦
汉中市南郑县黎坪这个地方,位于大巴山深处。然而她却常常跃入我的眼帘。因为很多文人雅士喜欢游山玩水,览物抒怀,于是报纸上、网站上、书画作品里频频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黎坪美景:剑峡、玉带河、枫林瀑布、中华龙山、海底石城、七星潭、海底石城、白菊花海等景色呼之欲出,都变成了远山的呼唤,吸引人的魔石,勾人魂魄的音符——采风团体、旅游队伍、三五成行、络绎不绝,相约黎坪。
金秋时节,我急切地踏上了黎坪的旅程。与我同行的作家、书画家和我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近黎坪,投入到真山真水,大山大水的黎坪风景区。一路上穿山过河,云雾总是在山上飘飘飞飞,弯弯绕绕的公路总是绵延不断,黎坪总是在最遥远的地方,心里最想念的地方。
云里来,雾里去,长途跋涉四个多小时后,黎坪美景渐入眼帘,渐入佳境。奔腾的西流河在耳边歌唱,满山的红叶送来了凉爽的秋风。初来乍到已是暮色降临,远山近水,雾气蒙蒙,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挂在眼前。久居城市的文人们顾不上休息、餐饮,出笼的鸟儿一样争先恐后飞向山林。把自己融入到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气候景观和田园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
西流河是黎坪景区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老黎坪上游——龙洞。这一条婉转的河流,一路接纳了黄扬河、东沟、西沟及龙须沟等河流,最终汇入了嘉陵江。这水流得执拗,一股劲地朝西流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常态背道而驰,成为奇观,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难怪附近有宾馆和餐馆以“西流河”命名。西流河不仅流向特殊,而且水质非常清纯,清澈见底以至于我不敢伸手玩水,害怕玷污了一河的清净;打扰了梦也似的诗情画意,那绸缎一样的秋波,泛起款款情思,绕指柔肠。西流河两岸的青山,高入九霄,云遮雾绕。人在其中,恍若隔世,如梦似幻,身披轻纱,飞升成仙。我忘了自己是谁,谁是自己?魂不守舍,飞升到烟岚聚拢的高山之巅。生命中那些沉重,此刻变得很轻很轻,渐渐忘却。
由于景区地处大巴山深处雨水多,河流多,所以气候湿润。湿润的气候造就了植被丰茂,长势旺盛。巴山松林、冷杉林等挺拔而俊秀,密实而深厚,眼前林海茫茫,翠色欲滴,沁人心脾。这里,云里凝着雨,雾里含着水汽,就连阳面的山坡上;脚下的山路上也长满了苔藓,正应了《陋室铭》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句;有一块命名为“天镜”的宽阔巨石上也长满了苔藓。所谓“天镜”,由于这块巨石平滑如镜,宽大三米左右。人们赋予了它美好的传说。传说每年春汛涨潮,岸边的杜鹃花红遍时,七仙女都要下凡欣赏美景,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有一年,猪八戒路过这里,偷窥美丽的七仙女,仙女羞愤难当,惊慌逃离,将手中的宝镜遗落于此。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移步景换。“天镜”不远处,可以看到风景名胜“剑峡”。剑峡顾名思义,形如宝剑。凡是去了黎坪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剑峡,指的不是峡谷,而是两岸峭壁中间流淌的一脉清流。这股清流,沿着少见的笔直的、细长的河道流向远方。由于水流湍急,喷珠溅玉,一路白练,酷似一把寒光闪闪的凌霄宝剑。剑峡周边高山林立,红叶点染,金色的野菊花在草丛中灿烂的开放;紫色的刺金花又传达着一种冷艳的意境。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这里展开了夺目的画卷,一路铺开。
世界奇观中华龙山是旅者必去的地方。据说在四、五亿年前龙山处曾经是一片浅海,在强大的风暴作用下,将海滨泥沙堆砌成形态各异的小山丘,并在表面吹旋成龙鳞状后其被尘土掩埋。直到年汶川地震,震落了龙山上的浮土,又经过一场暴雨的冲刷,加之景区工作人员两年半的清理,龙山的真面目才石破天惊出现在大家的面前。龙鳞,龙甲,龙身,龙首,龙椅,龙穴,龙脉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应的景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被龙山的气势,神奇而独特的景观所震撼,都能在这里有新的发现。我在这里发现了白色的巨龙、展翅奋飞的大鹏、低头啄米的鸡鸭,昂首观望的龙龟,沉思的鸽子;还有很多如狮如象,龙盘虎踞,颇有点王者之尊的山石。龙山的颜色有深褐色的,有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青灰色的;有层层叠叠,色彩层变的。细观之龙鳞的图案正是水波的纹路,印证这里原是一片海底世界;而且岩石身上也有多处小鱼化石。
酷爱石头的我沉醉在一片浩瀚的石林中,黎坪的石景说的主要是页岩。一层层,一页页的石片堆砌成万仞高山,峭壁危崖。石头组成世界,如一层层,一页页书籍叠压出岁月积淀的沧桑。页岩在黎坪随处可见,俯身可拾。就连河道里平铺的都是页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清泉石上流”的景观。黎坪的页岩普通中存在着奇特!平凡中包含着壮观!河水里不仅有页岩平铺的地段,也有如百年老树一样巨大的青灰色的页岩,远远望去,一棵棵树木躺在河水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心底的秘密。
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的页岩,零零散散,破破碎碎如同记忆的残片,记载着灾难,记载着风暴,勾起了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激发出了很多很多的灵感。页岩的色彩都近似木头的色彩,以青灰色为主,其次是褐色的,黄色的,还有绿色的和蓝色的。深沉的色彩在页岩上薄薄覆盖了一次,好像是沾上去的壁纸一般,随时可以风化,随时可以剥蚀,壁画的来历大概就是由此发明出来的吧。
页岩构成的山体常常见到有悬空的地方。没有悬空的地方附近居民就用长长短短,粗细不等的木棍支撑上,美其名曰“撑腰木”。据说这是祈福自己和亲人身体健康,或者寓意外出的行人腰板结识,双腿硬朗,能脚踏实地,坚强立足,独行天下。我用照相机拍下了众多独特景观中,这一独特的景观。并且也给自己树立起一枝撑腰木,还留下了记号,准备明年再来,看看这块撑腰木是否还在原地。
生活在黎坪的山林中还有许许多多人们的邻居,花喜鹊、斑鸠、锦鸡等等,最可爱的当然是聪明活泼的猕猴。成群结队的猕猴攀岩爬树,饮山泉、食林果总有厌倦的时候,他们把手伸向了农户人家,问他们要吃的、要喝的。据说村民不给,他们就祸害庄稼,肆意报复,有一次竟然把一地的萝卜连根拔起。这群可爱又可恨的猕猴,被影视剧《丛林历险记》的导演看上了,他们不但上了屏幕,还表演了角色。可惜它们以前作恶多端,现在被圈养起来了。
风情万种的黎坪,多姿多彩,看点繁多,美轮美奂,因此又吸引了《古路坝灯火》剧组前来拍摄取景。如今藏在大巴山深山中的黎坪景区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神秘的地方”。此外黎坪景区还富有丰富的人文色彩,著名的农业专家安汉故居就隐藏在一片冷杉林后。安汉(―),南郑县梁山人。曾赴法国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参议、陕西省政府、建设厅第三科科长、陕西省立职业学校校长等职,为西部开发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当地人称他为“实业救国的带头人”。但安汉因得罪人惹祸上身,年11月24日被国民政府秘密杀害。安汉去世后,他当年从法国带回的“巴塞罗那雏菊”种子在黎坪地区生根发芽,遍布山谷,河畔与农家小院。在黎坪的每一寸土地上释放着清香,你来到黎坪景区就会看到菊花的海洋。
黎坪的树,给黎坪的山以翠色,黎坪的花为黎坪的山以艳丽,黎坪的水给黎坪的山以柔情;黎坪的人给黎坪的景色平添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没有来过黎坪的朋友,大巴山深处的黎坪人深情的等候着我们大家!
药
文/崔彦
药能治病,药能保障健康,所以药是好东西。人食五谷,谁能无病,得病怎能不吃药。可是我的父母却提起吃药如临大敌。父母亲常年抗药,扛病,扛了一辈子最终输给了病魔。母亲以肺癌终了,父亲以胃癌逝世。
人离不开药,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用药了。父母亲为什么要抗药呢?——因为在物资奇缺的五六十年代,医药是奢侈品。尤其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村的农民,除了生命不用价值来衡量以外。其他家禽、牲口、衣物、生活用品都是用钱买来的或者是用钱换来的。而能挣来钱、换来钱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需要花钱的地方却很多!因此人们善待、珍惜身边的一切用品与物体,唯一不珍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我小时候常常见到爷爷拉着架子车到田地里去收割麦子的时候,辕头的牛马成了摆设,装模作样、慢条斯理地走在爷爷前面。驾辕的爷爷弓着背,弯着腰,瞪着眼睛,汗流浃背使出浑身的力气和一车的稻谷较劲,和脚下的高坡,行走的路较劲。因此爷爷去世了,他的牛马还健在。
听说爷爷一生没看过几次病,却常常为猪、狗、牲口生病着急的寝食难安。不知多少次穿山过河跑上几十里路请回一个兽医。而自己有病的时候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总是认为是劳累过度了,好好睡上几觉,扛一扛疾病就会消失的。不但不重视自己的疾病而且还常常埋怨家人有点小病就大惊小怪的催促吃药看病呢。受祖辈的影响素来节约的父母小病小灾不以为然,镇静自若,不花钱,不看病,不吃药。大病来时,知道要花大钱,受大罪,干脆咬紧牙关,拒绝吃药,拒绝治疗。药很苦,难以下咽,比药更苦的是吃药的人啊!
在祖辈父母眼里医药是奢侈品吃了心疼。在我辈生活境况虽然比祖辈好了很多但医药仍是奢侈品。有所不同的是药的品种比原来多了很多很多,价格也几倍几十倍的翻涨。如今想寻找一些物美价廉的药品如同大海捞针一样。我这个日日不爽几近流浪的草根族打工者,每每在林林总总的药店僻静背人的旮旯拐角发现几款几元钱的药品就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虽然司空见惯会听到服务员的几句话:“那些药早已经是准备下架没人要的要淘汰的药了”。我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我得的是慢性病,要常吃药,再名贵的药品几天工夫也去不了根的”。事实上确实没有什么好药能根治我疾病的验方良药,索性就让人养着病,药养着人吧!好歹一把药下肚,总能生出几分安慰,几许轻松来呀!廉价的药常吃,也会有作用的,也许效果慢些,差些,但是心不疼呀,心疼烂了还治不好病,岂不是更惨吗?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只要不舒服就买药、吃药。久而久之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药品和我如影随形——单位有存放的药,家里有备用的药,肩包里装的有临时外出零吃的药。中药,西药、中成药;胶囊、片剂、颗粒、液体;红的、绿的、蓝的、白的,五颜六色。饭前吃这个,饭后吃那个。感冒药、胃疼药、过敏药、消炎药。这些药都成了我最忠实的朋友常常跟随在我身边撵都撵不走。甚至吃饭都是为了吃药,因为空腹吃药影响胃部,而胃本来就有病,也许将来要命的就是胃病。药吃的人头晕脑胀,稀里糊涂,经常吃了这个、忘记了那个,多吃了这个,少吃了那个!还有各种药的副作用,吃这个应注意什么,吃那个要规避什么....麻烦的药,让人神经的药!
哎!别人吃零食,我吃药!吃来吃去,药还是那几种,病还是那几种,不知是病顽固,还是药的效力不够。大概是药惹不过病,我惹不过药!只好继续害病,继续吃药,相持相守。
闲下来静坐,面前还是一堆药,相对无语,究竟是吃还是不吃,常常困惑?不吃人不舒服,头疼眼花,浑身乏力,乳腺增生、肠胃不爽,打嗝连天。吃去吧,药吃了十几年了,没敢细数,估计有上亿片了,吃的药能填平一个小池塘了,垫起一片地基了。但是不知把药吃到哪里去了?给谁吃了?丝毫不见一点效力,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近年来病种随着年龄的增减,也在不断地递增。而且吃了这种药治好了这种病却引发了那种病,不得不再买其他药治其他病,如此循环下去,病没有治好的时候,也不可能治好,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也不可能停。我对着药发呆,药望着我无语。吃还是不吃让人犯起了愁.....
亲人,朋友都劝我不要再胡吃药了,医院检查去吧。于是化验、透视、望、闻、问、切经过一系列的折腾,其结果还是那几样病。不过医生说很严重,那几样病虽说要不了命也没有根绝的办法,但是长此以往毕竟引发大病,所以建议最好住院。我知道住院了还得吃药而且吃得更多,除了吃药,还有针剂,甚至开刀。一次治不好,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要了我的命。没有命,自然也就没有病了。所以和父母一样干脆不吃药了,省下许多麻烦!该死的活不了,该活的死不了,和药无关,病都是自找的。
药治不好我肉体上的病,更治不好精神上的忧虑,愁苦,煎熬,焦灼、执着、贪婪、倔强、嫉妒、艳羡、自恋、痴迷、狂躁、愤怒....还有思念陷害、污蔑、诽谤、流言蜚语、打击、危机.....以及势利眼、忘恩负义的小人在你眼前晃来晃去......那些貌合神离、不屑一顾、指桑骂槐、阳奉阴违在你身边转来转去,不离左右.....这些可怕的魔鬼纵成一队,横成一片,勾结在一起,行凶作恶,经年累月!不得病,不可能啊!什么药吃下去能抵御驱赶这些魔鬼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呢?
哎,我有问题,药有问题,社会也有问题,大家都有病了,而且都病的都不轻,谁还给谁治病,谁还能治好谁的病!我抓起桌子上形形色色的药扔到了楼下。
有人读过
(本文作者崔彦授权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独家发布)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