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史风雪武威忆德福

中国共青团杂志

指导工作的载体交流经验的平台

理论研究的阵地干部成长的课堂

风雪下基层

——回忆与团中中央书记处原第一书记

宋德福同志在一起的日子

海飞

年,是我人生历程中难以忘怀的一年,记忆深刻的一年。我曾经说过,年,我如同进了一次“党校”、“团校”、“军校”“三校合一”的学习班!原因很简单,年2月27日至5月1日,我有幸陪同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宋德福同志带领的团中央下基层抓落实工作团甘肃分团,在德福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甘肃共青团的工作,在古代被称为“凉州”的武威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年元旦刚过,1月14日我接到了来自团中央的新年第一封信。打开一看,是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寄来的。源潮同志在信中告诉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年团中央决定分头下基层,德福同志将去甘肃。”当时我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虽然在全国会议上见过德福同志,也听过德福同志多次讲话和所作的工作报告,但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要到甘肃来直接抓基层团的工作,太出乎我和团省委全体同志的意外了!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第二天一早,我就给源潮同志打电话询问详情,源潮同志说,年,团中央的工作重点是“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除少数书记留京外,书记处书记都要下基层,德福同志是自己选去甘肃的,时间在春节以后,甘肃方面要做好准备。

“一石激起千层浪”,德福书记要到甘肃下基层的消息迅速传遍陇原大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指示甘肃团省委要把配合团中央甘肃分团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李子奇书记说,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到甘肃下基层两个月,这在甘肃历史上没有过,这是对甘肃工作的极大支持,一定要借好东风。全省各地州市团委也都纷请求团省委把德福书记带领的工作分团安排到自己那儿去。

为了配合团中央分团工作,甘肃团省委组织了10路人马,花半个月时间深人到全省14个地州市的个团总支、团支部进行调研。同时团甘肃省委推荐酒泉地区作为团中央下基层的工作点,理由是:(一)甘肃是贫困落后省份,酒泉地区工作条件相对较好,不要让团中央的同志太苦;(二)酒泉地区共青团工作工农兵学商门类齐全,具有广泛性,并派团省委副书记马少青同志去团中央作专题汇报。1月31日团中央甘肃分团团长、团中央研究室主任邢魁山同志来电话说,德福同志对甘肃分团选点十分重视,亲自选定武威地区。理由也很简单,一是武威地处甘肃中部,地理中心;二是武威经济状况在甘肃列中间,有代表性;三是武威离甘肃著名的旅游名胜迹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较远,是个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开展工作的地方。

2月17日是虎年正月初九,我带了德福同志要到甘肃抓基层团的工作的喜讯到武威踩点,与武威团地委书记焦天成同志一起跑了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一市三县”,确定了团中央甘肃分团蹲点的工作点。当时的武威正在过年的气氛中,红灯盏盏,鞭炮声声,大家高兴地说,德福同志选我们武威抓基层,虎年虎气,古凉州要谱写新的“凉州词”了!

年2月,宋德福与甘肃团省委书记海飞冒雪下基层。

年2月27日上午8点15分,宋德福同志带领的团中央下基层抓落实工作团甘肃分团,一行16人乘坐从北京到兰州的火车抵达甘肃。根据德福同志预先对下基层的3条要求(即一是每到一地首先请党政领导“上课”,讲经济、讲社情;二是最大限度地接触各级团干部,接触团员、青年;三是生活不特殊、吃饭桌上不能超过四菜一汤,不喝酒,不上水果),当天上午,在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同志与全体团员见面后,省委副书记贾志杰同志就给德福同志和分团全体成员作了甘肃省省情介绍。下午,德福同志和分团全体成员又参加了由甘肃团省委在省政府礼堂召开的“甘肃省青年前方杀敌立功、后方创业建功动员大会”,为驻甘部队赴老山前线轮战送行,部队出身的德福同志还建议把“后方创业建功”改为“后方创业立功”,一字之改,叫响了甘肃的“双立功”活动。晚上,德福同志和分团全体成员又听取了甘肃团省委关于全省团的工作和下基层的安排。德福同志到甘肃的第一天,就是满负荷工作的一天。

为了配合团中央工作分团的工作并学习团中央抓基层工作的经验,甘肃团省委组成了由12名同志参加的团省委下基层工作组,和团中央工作分团混编成4个组,深入到武威地区的“一市三县”4个点开展工作。2月28日,分乘三辆大面包车,开赴武威。车过米的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门户鸟鞘岭,漫天飞雪,银装素裹,气温零下20摄氏度,工作团风雪下基层,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工作到支部”的武威蹲点。在这两个月里,德福同志和他的秘书张毅君,我和团省委研究室的黄周会以及武威团地委书记焦天成,5个人一辆越野车,吃、住、行始终在一起,耳闻目睹了德福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与众不同的高大形象,永远留在了陇原大地。

在甘肃省团的基层工作会议上,我曾经很动情地从4个方面归纳过德福同志带到甘肃、带给我们团干的好作风。

深入基层、脚踏实地的好作风

德福同志到甘肃的第一天,就给我们传达了胡耀邦总书记关于“向上攀登,向下深入”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把向上攀登和向下深入结合起来,指出向上攀登是求理,不是求官职,向下深入是求实,是求形式,这两者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团干部才能健康成长,团的工作才能蓬勃发展。德福同志在甘肃的两个月里,行程公里,到了3市,6县,3个企业,8个厂矿,7所大中小学,13个乡,25个村,68个贫困户,会见党政军领导人,召开团干和团员青年座谈会26次,参加人名,参加团代会工作会议5次,与多名团干、团员见了面。德福同志忘我地日以继夜的工作,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甘肃的各级团干部。

正是在德福同志这种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带动和感召下,甘肃省的“团情”被清清楚楚地呈现了出来:年,甘肃省有基层团委个,团支部个,青年万,团员88万人,团员占青年的比例18.2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数。全省专职团干应配名,实配名,空缺名,占11.8%;根据团中央对团支部的分类标准,一类支部约个,占26.5%,二类支部约个,占38.3%,三类支部约个,占29.4%,不合格的四类支部约个,占5.8%。

全省基层支部存在着6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瘫痪面大,全省有5.8%的不合格支部,农村更多,占10%,如会宁县中川乡团组织7年没过组织生活,79.8%的团员超龄;天祝朵什乡岔树沟村团支部9年没发展团员,团员几乎全部超龄;“青年里头没团员,团员里头没青年”。二是团支部设置偏大,团员人数在20人以上的占大多数,最大的团支部有人,长期开不起团员大会。三是团支部书记年龄偏大,素质较差,40岁以上的支部书记大有人在,有的是建国以来的“开国书记”,如民勤县有个53岁的团支部书记,听说团中央第一书记来民勤了,很激动,一定要和德福同志照张相。德福同志幽默地说,照相可以,但回去之后拿着这张照片把班交给年轻人,就说照片里这个第一书记说的。团支部书记文化偏低,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是3:6:1,80%的团支部书记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并且流动得快,不稳定,同时,团支部书记入党不易,80%的团支书不是党员。四是团支部活动经费困难,90%以上的团支部经费不落实。五是团支部没有活动中心,没有“青年之家”,无“家”可归,基层反映,和尚有庙,道士有观,基督教有教堂,穆斯林有清真寺,就是团员青年没有“家”。六是团支部普遍缺乏活力,“自转”能力差,许多团支部一年只有“五四”青年节一次活动,社会上形容团的活动是“上面轰轰烈烈,下面无声无息”,“水上波涛鱼不惊”。这六个方面问题,充分说明了团中央“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宋德福在仔细观看青年们一针一线绣的团旗。

在甘肃武威,至今还流传着德福同志和团中央工作分团的同志抓团的基层的“一面团旗”的动人故事。工作分团到天祝县朵什乡开展工作后,青年们对团组织有了新的认识,很多青年要求入团,可是乡团委没有团旗。于是青年们就自己动手做团旗。乡里买不到做团旗的旗徽的黄布,几个青年就从自己家里拿来黄线一针一针地绣,自己家的黄线用光了,就挨家挨户地去借,连续绣了3个晚上,共用了多针,硬是千针万线绣成了一面团旗,藏、回、汉3个民族的59名青年在这面自己制作的团旗下加入了自己的组织。德福同志高度评价了这面青年人自己绣的团旗,曾经充满激情地说:“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青年们进步的心一下冒出了大地,忽啦啦涌向团旗。请不要埋怨我们的青年不靠团,是我们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打开团旗。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青年需要你——团旗。”甘肃团省委用一面新团旗换下了这面不同寻常的团旗,德福同志把这面团旗带到了北京,带到了团中央,并多次讲起这面团旗的故事。

虚心学习、认真调研的好作风

在与德福同志日夜相处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德福同志是位爱学习、善学习,爱研究、善研究,爱创新、善创新的第一书记。德福同志到武威不久,我们就“发现”德福书记的秘书张毅君同志随身总带着两件东西,一件是一个传统的书箱,一件是当时非常现代化的罕见的录音机。跟张毅君同志熟了以后,才知道书箱中装的是德福书记随身携带的一些图书,每到晚上夜深人静,德福同志总是要读一阵子书。而录音机,则是录德福同志讲话用的。德福同志有个特点,所有讲话都是自己起草,每次讲话由张毅君同志录音,成文后德福同志自己又认真修改形成正式文稿,一丝不苟。在甘肃的两个月里,德福同志沿途有过19次讲话,每次讲话针对性都很强,切合甘肃实际,切合团情,每次讲话理论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条理清晰,每次讲话都不重复,清新幽默,每次讲话都充满新意、激情感人,每次讲话都透着“德福特色”。以至于甘肃的团干部一见面就交口称赞:“听第一书记的讲话清风拂面,是一种享受。”

德福同志非常强调向人民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每到一地,他总是要请当地党政领导当“老师”,请党政领导“讲一课”,总是要先学经济,先问经济,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找共青团工作的题目。时至今日,在翻看当年我陪同德福同志在甘肃下基层的工作笔记时,依然感到对德福同志虚心学习、认真调研作风的震撼!工作笔记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从省委书记、省长、市长、县长、乡长、村长到校厂长、总经理等“老师”的“讲课内容”,内容之深入广泛,数据之具体准确,角度之新颖长远,耳目一新。如德福同志对“金张掖、银武威”的探究,对“沙漠县”民勤县沙漠面积、戈壁面积、降水量的询问,对农村“万元户”的情况调查,对农村迷信活动程度的调查,对农村结婚彩礼的调查,对农民年均收入和口粮的调查,无不体现了德福同志心系百姓的一颗爱心。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德福同志对流传民间的一些关于甘肃特点和社会现象的民谣也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b/10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