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勿以事ldquo微rdquo

白癜风要忌什么 http://m.39.net/pf/a_4609706.html

---第期---

/05/21

Topic:“初心”与“作为”(下篇)

点击右侧标题:张坤:不作为难善终可查看上篇

文/张坤

(“坤哥”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今日之声

张坤:

日前,我聆听了雕刻火药面的“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徐立平的先进事迹报告,深深震撼于在神圣的航天事业背后,有这样一位30年冒着生命危险、做着看似“微”不足道工作的技能工人。徐立平每天要钻进高温下的航天器中,拿着几把刀具,对航天发动机燃料的火药面进行“微整形”!

每一次雕刻,徐师傅都能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声。30年来,他一直默默躺在成吨的烈性炸药上工作,始终与危险为伍,与死神为伴。只要一刀没修好,不仅可能使整个工程全部报废,而且可能伤及生命。为了提高安全和效率,徐立平还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创造出新的安全刀具,此刀具也被命名为“立平刀”。

他和被总理亲切称呼为“煤亮子”的煤矿工人一样,更多地用上了技能和知识,和所有工种岗位建设者一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再神圣的事业,都是无数平凡的岗位支撑起来的;把看似最平凡、最“微”不足道的活儿干漂亮,就是不平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事“微”不作为!

相比于这些在平凡普通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劳动者,那些“不作为、不担当”者,实在应当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任何梦想、任何成功,都是坚持从微小的一件件事情做起、做好的。

勿以事“微”不作为——因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与民心真正相连接的大小事情,无“微”不至。

10多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的头条发过一篇名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章,报道一个地级市的党组织,建立深入社区的网格管理制度,努力通过一个个服务市民的“微”举措、“微”行动、“微”沟通,有所作为,打通与民心相联的“最后一公里”的事情。尽管,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一开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很尖锐,但是从有作为的实际效果看,却有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改革攻坚的各项任务要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便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从身边“微”可足道的变化和进步中,有更多获得感。

勿以事“微”不作为——因为任何好的战略,都是需要从“微”开始、厚积薄发。

改革大到国家,小到单位,莫不如此。拿正在进行的全媒体融合改革来说,“中央厨房”也好,“融媒小厨”也好,都是一个不忘初心的善始吧!但是任重道远,只是刚刚迈步,同样值得警醒:“不作为,难善终”。

譬如,看到一些措施执行得快而好,但有一些就是难以到位;看到一些易出彩的产品产生快,但有一些费功夫的深度“调查”少人理会;看到一些部门和同事已走得很远,但有一些还在边观望边等待;看到没有了“纸”的周末全媒体产品大大增加,但还有不少部门觉得“24小时随手看”与己无关······

警醒反思,还是要不忘初心、从带头人做起、从我做起、从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做起。要奉献精品和大餐,就要在“融媒小厨”每个环节、细节兢兢业业、有所作为。

正如徐立平被人们赞赏为时光见证了“匠心情怀”的大国工匠,而他却谦虚朴实地表示:我只是30年如一日做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当我一次次看到航天利器成功发射,我就骄傲地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有所作为,人生无悔!

◆相关文章

十三载数百藏医出“药州”

中国青年报(年05月19日05版)

执笔:李想

视频编辑:高晨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编辑:蒋韡薇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藏医知识。阿度/摄

扫描或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f/10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