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赵立新,高中时期荣获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一等奖,年从湖南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于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年荣获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清华微电子所,新加坡国立半导体有限公司,美国ESST有限公司,美国AdvancedCommunicationDevices,Corp及UTSTARCOM在美国的研发中心等,从助理研究员晋升至研发主管。年9月回国创建格科微电子有限公司,并任首席执行官。
一身西装牛仔裤搭配一副方框眼镜的赵立新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依旧是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工科屌丝”形象。
“有技术沉淀,哪怕做同样的东西,我也肯定赢。”赵立新一手创办的格科微电子,创业13年,始终在CMOS图像传感器上死磕,现已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公司。赵立新说:“在市场竞争中,直面迎战索尼、美光、OmniVision等国际厂商,我们打的每一场仗都是硬仗。”从30万像素、万像素到万像素,“技术传播很快,我们比日本人更努力、更勤奋,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追赶。”
“工科男”的痴梦我要成功!年的他,拿着老同学投资的万美元,从美国到深圳再到上海,楞着脑门一头扎进了图像传感器的芯片设计。在说起创业初衷时,他挥挥手笑道,这样的选择完全是“无知者无畏”。
“非常全球化的市场,非常残酷,要么活,要么死。”赵立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已经存活下来的他回忆起“求生”的日子,眼光依稀有些迷离。一个侧面的佐证是:年,国际上已经做、万像素的时候,国内的格科微才开始从30万像素起步。就连中国的首条CIS生产线,也是在格科微的帮助下才建立了起来。
年,拿着万美金的赵立新,好像看到了周星驰电影里“小人物的逆袭”,终于可以“翻身”了!
“年能拿到万美金!谁会想到有同学愿意投资!而且一投就是万美元。”
“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我就觉得传感器行业一定大有可为。我认为我技术很厉害,我就想做高端。先做工艺,再把技术做好,之后做产品。”
这样完全脱离市场、脱离实际的想法简单得有些天真。早在年,就已有人在做赵立新的事,由于晶圆工厂条件不成熟,国内的电脑和手机都在几年后才开始有了摄像的应用,这些公司后来均走向衰败。
年,情况并没有好转。在CMOS图像传感领域,索尼、东芝、三星等国际大公司牢牢把控着技术上的话语权,鲜有他人插足的空隙。当时国内也没有量产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的条件,“CMOS传感器工艺、彩色滤光工艺、waferlevelCSP封装线……这些都没有哇。”而万美元看着多,实际根本不经“烧”……
“当时想用自己专利的技术做高端的产品,费九牛二虎之力在德国进口了片特殊工艺的晶圆,后来实在是没有钱和条件做这样的高端研发,晶圆在公司放了5年。”赵立新笑了笑,中国创业公司想做高端,很难的!客户和市场不接受“国产”高端芯片,而且,创业公司的资源有限,高端产品的研发周期又长,风险大,创业公司一开始做高端产品行不通,“哪怕现在有人找我投资高端芯片项目,我也是不敢投钱的,太难成功了!”
正确的商业逻辑,永远应该从市场出发。
“工科男”的奋斗兴趣就是工作!“小公司,生存是第一位的。”记者对面的赵立新,斜靠在桌子上,淡淡一笑。在这种环境下,如果都不能活下来,赶超从何谈起?“我们首先应该把最大块儿的市场拿下。就像打仗一样,你得把最重要的战略地点占领,然后再攻破其他地方。而抓不住战略高地,迟早会被人家灭掉的。”
而整个中国最大的市场在中低端。
格科微的起跑线画着“山寨机”的名字。
“低端很差吗?山寨芯片也很难做啊。”
赵立新一直记着这个细节:年,9月份还剩下最后4天时,还有万颗芯片的月供应缺口,此前已出货0万颗。需求猛增让赵立新有些意外,生产线上的一些女员工甚至因为压力在工作中突然放声哭泣。她们还不清楚订单猛增背后的一个事实:格科微正在成为细分行业冠军。
从年起步到年,技术爬坡的路上,格科微用了10年。
“我们更强调我们公司的技术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而且我们只竞争出货量最大的产品。”
就算从低端起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捷径,技术的突破只有依靠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雕琢钻研。
在格科微,创业初期,其电子工艺研发总监李杰一天工作16小时,赵立新自己则没有休假,熬出了胃病,“我的兴趣就是工作”。对于一个创业企业的CEO,这或许更多是自嘲!
5年3月,格科微第一款也是中国第一款具有商业价值的CIS产品投片成功,“三晶体管”工艺终于被攻关出来。这一制作工艺在当时国外已普遍应用于芯片生产,但在我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格科微和中芯国际对其创造性的工艺改造,让芯片实现了工业化量产,这也是我国首次有了自己的量产图像传感器芯片。
当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陆续推出“四晶体管”工艺时,还在“三晶体管”时代的格科微迅速建立起工艺和器件的仿真平台,再次投入到紧张艰苦的研发工作中。经过一年多没日没夜的“鏖战”,6年10月,“四晶体管”工艺的像素技术研发成功。在此工艺基础上,格科微分别推出了名称为GC、GC、GC这三款芯片,这些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质量高,价位低,迅速被市场接受,屡次获得“中国芯”最佳市场表现奖,而应用“四晶体管”技术的产品为公司累计创造销售收入10亿美元。
“每一场都是硬仗。”赵立新回忆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是生就是死,格科微就是从生死线一次次徘徊向前的,“低端机又怎么样?效果和高端手机没有多大差异,卖得好的产品绝对有优点。”
由于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壁垒,格科微得以在像素方面保证了我国中低端市场国产机的高性能,低价格。
这种坚持在8年有了回报:那年格科微销售芯片超过0万片,营业收入超过0万美元。9年上半年,又突破了8年全年销量,全年营业额超过万美元……一连串上扬的数据线把格科微推向了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公司。
“工科男”逆袭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IC创业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更多的机会也许在并购海外技术,实现IC产业的转移。”在格科微的办公室,赵立新指着陈列室的一张布满芯片的晶圆说,“国内IC业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还是技术专利的壁垒,国外企业已经运作几十年,依靠积累的专利就可以卡住我们国内IC设计企业。”
现在,在智能手机、安防、车载等广泛应用下,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亿美元。对于格科微未来的规划,赵立新指出:“现在格科微市场份额占全球份额的3%,但是产品颗数占全球的25%以上,格科微计划往高端市场突破,然后再向海外市场冲刺,逐步占到全球亿美元销售额的10%~20%。”
赵立新还是要“追逐梦想”,他描述说:“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发挥格科微技术产品优势,希望将‘海外技术+中国原创+格科微的高效运营平台’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实力取胜,要赢得对手心服口服,同时树立起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形象。”
“万像素就是在上面点万个点,万就是点万个点。”赵立新饶有深意地说,“万像素的技术,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剩下的只是量产突破。我们离我们的对手很近。”
赵立新认真又风趣地说:“我就是想做一些难的事情,设计几款一生自豪的产品。因为CMOS图像传感器难度比较大,所以我对此感兴趣。当然,有的人可能说拿着一大堆现金觉得很开心。但是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没有那样的感觉吧!”
▲赵立新核心团队大合照。记者手记:采访赵立新,是轻松愉快的。工科人出身的赵立新虽高居CEO之职,却没有那么多“套路”,你问技术,他一板一眼,一直解释到你理解了为止;你问行业,他挂啦挂啦一股脑全“吐”了出来,丝毫不忌讳什么;拍照要摆pose,你说什么他摆什么(除了大合照,记者本想来个可爱搞笑版的,赵立新直呼“不合适不合适”)他是纯粹而热血的,他的纯,让你感觉不到距离;他的热,让你分分钟被他的梦想和奋斗感动。加油,赵立新!文:金婉霞
图片:睿宁
美编:李双珏
科way
我们观察、展示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白癜风的早期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