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定岚从医40多年,见证宁乡医疗卫生事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彭嘉蕙段华良

我叫许定岚,年4月出生在宁乡市道林镇大界村。与共和国同龄,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彼此见证,是我的幸运。

在从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宁乡市基层医疗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多元的发展变化。

培养赤脚医生村内治病

我是家中老大,从小便热爱学习,年参加工作,当时才19岁。刚从湖南医学院益阳分院毕业归来,就被分配在道林卫生院工作。那时,我是早起赶路听鸟鸣,壮着胆子走山路。中午,吃做好的红薯米充饥。晚上,月亮已经挂在树梢上了才回到家。后来,应组织要求,每一个村要培养1名赤脚医生,我一下子就培养了6名。有他们的陪伴后,我走山路不再害怕了。

上世纪60年代,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艰苦,我进村看病时保健箱里背的都是一些常用药、玻璃制的注射器以及退烧的针剂。记得村民看病要交的的门诊费医药费皆由合作医疗社集资出。治消化不良的酵母片3分钱能买10粒,治头疼发热的APC是5分钱10粒,打一针退烧针是1角2分钱……

学有所思,事有所成。农村常见的胃病、感冒,以及山区常见的风湿和外伤等病症,我都能药到病除。年,我培养的6名赤脚医生均学有所成,可以出师了。同年,我去湖南医学院临床医疗系进行脱产学习。年毕业后,我医院就职,从事内科、感染科临床工作,这一呆,就是40多年。

白天看诊,晚上担土

医院在沿河南路(杜家山),门诊部就一栋破房子,好多科室都没有,内科里面还包含儿科,儿科就分10个床位,连急诊室只有十多平方米。医院就一台救护车、张病床、一台X光机、几台冰箱、干燥机以及简单的手术床。工作人员名,包括我在内只有10多名医学院大学生。

年,医院要扩建门诊大楼,但资金不够,怎么办呢?院领导一声令下:人人动手,自力更生。一下子,医院热闹起来,医院职工担土方、搬砖,忙碌了起来。当时,我是白天坐诊看病,晚上担土,深夜研究课题,什么苦都吃过。那之后遇到任何困难,想想以前就不觉得苦了。门诊大楼落成后,医院成立了急诊科,门诊科室增设了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科室。年,还新建了住院大楼,增设了心血管、呼吸内科等科室,医护人员增加到余人,同时,医院派医生出去学习,请人才进来,医资力量大增。

年,一场死亡率极高的出血热病席卷三湘大地。医院成立了专研组,经过无数昼夜钻研,使出血热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防控,医院也因早期出血热病治疗率达97%而名扬三湘。

年,非典来袭,我主动请缨参加医疗救护组,白天上班,晚上出诊,记得有天晚上出诊,我往返花明楼以及东湖塘四次。当时,加入医疗组的成员都抱着随时被感染、随时为医疗事业献出生命的决心。万幸的是,持续奋战一个多月,医疗救护组成员均平安无事。

医院有了大变样

经数十年风雨,医院不断“扩张”,但是在原址“转悠”,30亩医疗业务用地,建筑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院内基础设施不齐,几乎难见绿地。狭小的院区内挤满了病人、家属、车辆,环境噪杂,到医院看病就像赶集,极不方便。

医院再次陷入发展瓶颈。怎么办呢?年,按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医院易地建设和整体搬迁的宏伟构想。按照“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的整体构思,填补了省内外医疗建设空白,设计理念突出功能化、人性化、信息化和艺术化标准,医院建筑史上的精品、医院的典范。

年12月29日,医院在沩水之滨拔地而起,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与风姿。宁乡医院成为全省医院,占地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编制病床张。医院员工总数近人,高中级职称人数人。

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仪器越来越先进。回首过去,可以说,我这一辈医院,跟宁乡的医疗卫生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此,我真的特别感谢共产党。如果不是共产党,连肚子都填不饱,更别指望我作为一名农民的女儿能上大学、能当医生。我希望,自己能在医疗战线上再多奋斗几年,用我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帮助些病人,也帮助更多的年轻医生成长起来。

[责编:荣庭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f/11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