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宅科柿饼曾是明清皇室贡品作者
瞿忠利
原本以为《临朐县志(-)》并没有多大的看点,但这几天随意翻阅,偶然间发现一段关于临朐柿饼的记载,不禁眼前一亮。书里说,临朐柿饼是明清时期的皇室贡品,年国家林业部在临朐建立了小萼柿示范基地。
小萼柿,也就是我们宅科山里人说的牛心柿,由于其外形呈牛心状,故得名。遥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宅科一带的青石山区,到了每年10月的中下旬,家家户户都会上树摘柿子。这里的柿子树,多是明清时期栽植的老树,密布深山老林与田间地头,树冠遮天蔽日,根深叶茂。从树上一筐一筐用绳子顺下来的柿子,阳面橙红色,阴面橙黄色,皮薄易破,肉质细软,味甜无核,品质上乘。依稀还记得,那时候的柿子收购价格大约每斤四五毛钱的样子,供不应求,畅销海内外,是农民手中一项不菲的经济收入来源。
宅科村,尤其是南宅科的柿子树,在十里八乡算是最多的。据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的时候,许多的老柿子树被砍来当了烧炉子的燃料,但这也不妨碍现在南宅科的柿子树数量在青石山区称霸一方。从山顶到沟底,不算琵琶墁仅有二三十年树龄的那些,单是明清时期的老柿子树,粗略算来也有百八十棵的样子吧。承包到户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两棵以上的老柿子树,这在寺头镇,甚至是整个临朐县来说,都是不多见的。
大概是为了支援国家级小萼柿示范基地建设,宅科村在年左右砍伐了琵琶墁上的花椒树,换种了万棵牛心柿子树。柿子树比花椒树更加适宜这里贫瘠的土壤与和稀薄的土层,更加热爱这里少雨干旱的山区气候,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我们宅科村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
理想的丰满注定会遭遇现实的骨感。进入新世纪以后,宅科山区的牛心柿子突然就无人无津了,成了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到了深秋,夕阳西下,红红的柿子挂在老树枝头,昏鸦苍凉地择木而栖,摇落了一颗又一颗熟透的果实。除了当作一道落寞的诗意风景外,这时候的柿子,真正的生活价值并不是太大。可能是品种更迭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外销渠道不畅,亦或市场需求不旺,反正以往这时候热热闹闹的山,现在只剩下一片凄凉,再也难找到能爬上那些高大的明清老树去摘柿子的人。
如果说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现在,宅科山区的柿子,也该到走出来表现一下的时候了。可路在哪儿呢?多少人听到这个问题都在摇头。
仔细想想,如果大炼钢铁的年代没有拿老柿子树来当柴火烧,那现在保存在山上的明清老树,应该是密密麻麻的吧。这般规模的柿子园,生存其中的不可能是自生自长的野树,必定是为了某种用途而人为栽植的。明清时期的宅科人,到了晚秋时节,最忙的事应该就是上树摘柿子,搬运下山,集中加工成柿饼,赶在大雪纷飞前运到京城,把这全国独一无二的贡品送入皇室。贡品,可不是一般的物品都可以承受得起的名字,就像潍县的萝卜莱阳的梨一样,得需要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气候、特定的土壤和特定的阳光,再经过特定的手艺加工储运而成。而南宅科,偏偏具备了这样的特质。
临朐县志的权威是信得过的,宅科村明清时期柿子树种植的规模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既然临朐柿饼在明清时期是贡品,那数量可观的宅科柿饼就必定在贡品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响亮的卖点,焉有一蹶不振的道理。是金子迟早会发光,不久的将来,宅科柿饼一定能走出这段黑暗的低谷,像同在临朐的五井产区柿饼一样,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临朐县志(-)》原文
临朐柿饼,是以产于本县的小萼柿精制加工而成,其肉厚、质软,含糖量高,霜细而白,闻名国内外,明清时期为贡品。食之口感好,营养丰富,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可治胃病、止血、解酒毒、降血压,柿霜可治喉痛、咽干、口疮等。柿树耐旱瘠薄,适宜于少雨、干旱、土层薄的青石山区种植。临朐县具有悠久的柿树栽培历史,明清时期的大树仍根深叶茂,正常结果。除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外,本县人民还有独特的柿饼加工技术,生产的柿饼量多质优,享誉海内外,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外销柿饼占全省总量的1/3强。全县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名优产品。年国家林业部确定在临朐县设立小萼柿示范基地。至年,全县已有柿树面积3万亩。
闻正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