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院财务科的半边天
----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财务科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妈妈是在院财务科,科里的十几个人大多是女职工,男职工包括正副科长有3个人,现在就是闭上眼睛,还能浮现出几个人的容貌,叫得出他们的名字。
那个年代没有计算器,更没有台式电脑,人们算账都是扒拉算盘,所以会用算盘是那时做财务工作的先决条件。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候科室的人为防止曲别针和大头针之类的散乱,都是用一块一块吸铁石吸附着,放在办公桌面的纸盒里,我觉得非常稀奇,有时就偷偷拿走一块吸铁石到学校玩,向同学显摆,然后再放回原地。做财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账面进出一定要吻合,不能差一分钱,用算盘算账时,即使仅仅差了一分钱对不上,帐也要重算,直到平帐,精神压力较大,后来有高血压又是个急脾气的妈妈也是为了这个原因,申请调到相对轻松的科技档案科,这是后话。
当时的财务科隶属计财处,负责日常的收入支出管理,也包括院机关职工的工资发放,那个时候没有工资卡,也没有个人工资帐户什么的,发工资都是现金。每月15日是发工资的日子,在这之前的半个月就开始要算工资,然后将算好的工资条和现金装进信封里;到了15日,大家都会怀着兴奋的心情,陆陆续续来财务科,领取自己的工资,人多的时候会排队到了财务科的门外,因而财务科的入门处是一个两三米长的柜台。
下面是记忆里的财务科的几位叔叔阿姨的事情:
一、卢科长
记忆里的卢科长50岁上下,中等身材,温文尔雅,有些发胖;那时妈妈也比较胖,加上妈妈一米七以上的身高,在科里,妈妈和卢科长是体重最重的两个人。有的时候,科里的人们就起哄说谁的体重最重就要请客,于是就当场秤体重;特别是一到夏天,体重最重的人就要请客,买冰棍儿分给大家吃,结果就是卢科长和妈妈轮流请客。
二、李姨
那时的印象里,觉得李姨40多岁的样子,因为有胃病,所以给人一种羸弱的感觉,每天在办公室午饭时只吃一点点。而那个时候,我在上小学,饭量大胃口好,一顿饭要吃五、六两米饭,李姨的办公桌跟妈妈的正好对面,每次她早早吃完后,都坐在那里,注视着我吃饭,还对我妈说:“你看你儿子吃饭多香呀,真羡慕”,开始我也不怎么在乎,后来大一点了,在别人注视的目光下吃饭,就多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三、小周姨
四川人,矮矮的,瘦瘦的,但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普通话时,声音却显得特别宏亮,作风也很泼辣,长相也看着非常干练。当时逢年过节科里聚餐的时候,她最能喝酒,男同志都喝不过她。她也特别喜欢和我说话,有时还会给我出几道算术难题让我算,都是像一共有多少条腿,要求算出有几只兔子几只鸡那样的在学校没有见过的题目,我总是很快就说出答案,她就夸我聪明,但也不知道我算的到底对不对,总之是让我感到很高兴。
四、王副科长
他是财务科的副科长,五十多岁的样子,但好像不怎么管科里的业务,高高瘦瘦的,整天笑呵呵的,他和我们家同住在调纬路的宿舍大院,是靠后墙边上的那栋单元楼9栋三楼。模糊地记得,在姥姥去世后的时候,那时我还没有上幼儿园,以前都是姥姥在家照看我,白天妈妈上班无法照看我,就把我寄放在王科长家,他妻子是家庭妇女不上班,所以白天都有空,晚上妈妈下班后再去他家,把我接回家。这段时间很短暂,但是我却记得很清楚,因为幼小的我得到王副科长一家的关照,这份恩情不能忘记的!
五、老王
记不得他的具体名字了,五十岁上下,戴眼镜,身高中等偏上,但看上去非常虚弱,据说因为胃溃疡,动手术将胃切除了三分之二,因此需要少食多餐,记得他经常上班时吃饼干。老王的家在外地,他当时是单身在天津,周末回家,平时就住在办公室,办公室一角有一张铁架子单人床,夏天挂着蚊帐。我下午不上课时,都是在妈妈办公室度过的,有时就在那张床上睡个午觉,记得有一天午觉醒来,就看放在床边的一张“参考消息”,上面有一篇关于当时日本的消息,首相是福田赳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