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引发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引起,这种情况以疏肝、理气为主;二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这种情况以温通、补中等法恢复脾胃的功能为主。取下面3-4个穴位,长期坚持灸疗,可治愈胃痛。
中脘穴
中脘穴归属于任脉。中,中间;脘,胃脘。穴在胃脘之中部。
取穴位置:在身体的中心线上,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约距肚脐上方6横指宽处。
灸疗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灸疗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疗功效:健脾和胃。
脾俞穴
脾俞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脾,脾脏;俞,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
取穴位置: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一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下缘旁开两横直处。也可将身体站立,两只手臂紧贴腰部,两手肘连线与脊柱相交点上下为第11胸椎,左右旁开2横指就是脾俞穴。
灸疗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灸疗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
灸疗功效:调理肝脾。
胃俞穴
胃俞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胃,胃腑;俞,俞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
取穴位置:位于人体背部,第12胸椎,旁开1.5寸。可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距离脊椎两侧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
灸疗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灸疗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6次为一个疗程。
灸疗功效:外散胃腑之热。
公孙穴
公孙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取穴位置:正坐垂足,足大趾内侧后方脚板侧面弓起处。大脚趾的侧面有一关节突出处,从此关节往脚跟方向约大拇指横宽,偏脚骨下方即是公孙穴,左右各一穴。
灸疗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灸疗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灸疗功效: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注:本文编写材料均来自网络,只做公益分享,如侵权请联我们系删除。艾灸虽好,但也有禁忌,请“阅读原文”,查看艾灸应注意的相关禁忌事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