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中医——圣贤智慧
二、观念普及——只说病名
三、择医心态——请师从师
四、诊前准备——注意细节
五、候诊心态——心平气和
六、医患沟通——描述病情
七、医患配合——服药禁忌
八、医患配合——服药久暂
九、医患配合——病情反馈
十、观念普及——治病求本
一、走近中医——圣贤智慧
医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当今中国社会,医学主要分为中医、西医两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更乐意从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这里去寻求治病养生的秘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达到益寿延年目的。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点,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但从宏观的、超前的视角去认知人体,更注重个体差异和人文关怀,所以更适合也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二、观念普及——只说病名
临床中我们经常碰到,病人或家属问中医,某某病你能治不?这个问题需要这么回答:中西医的区别在于,西医多从疾病着手,试图控制症状或指标。而中医多从疾病的根源着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去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然后通过中药等传统疗法和饮食起居注意,帮助人体的自愈力去战胜疾病。所以很多时候,中医的眼里没有病名,但通过对更高层次的表里寒热虚实的调理,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疾病告愈的结果。但对于中医使用的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来说,对症与否极为关键,对症则大病可愈,不对症则小病难痊。
三、择医心态——请师从师
虽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因为中医人的师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同,不同医生擅长诊治的疾病范围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寻医看病之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医生、选择医生是很有必要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你对一个医生还持有怀疑观望的态度时,就不要找他看病,一旦决定了找到他看病,就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配合。那些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指导医生处方,跟医生辩论医理,得到处方后将信将疑,对服药禁忌存在非议的心态都是需要摒弃的。正所谓多辩不如实践,先放开心胸,接纳医生的建议,认真去实践,当切身体会到益处时,何去何从,自然心知肚明。
四、诊前准备——注意细节
选定医生之后,需要做好就诊前相关准备工作。一、就诊前不可饮酒、不可剧烈运动、不可化妆、不可刮舌苔。饮酒或剧烈运动之后,气血纷乱,脉象不平,于此之时,就诊把脉,有失妥当;望诊为四诊之首,望面色和望舌苔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故就诊时素颜最佳,且不要刮舌苔。二、此前就诊的病历和重要检查报告单需要携带,以上资料可以很好的反应疾病诊疗过程,比口头描述更加客观实在。身体不适症状较多时,可以用备忘录的形式书写下来,以方便就诊时跟医生沟通。三、了解医生坐诊时间与挂号方式。有的医生当天挂号看病,有的医生需要提前预约挂号,情况各有不同,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难免事与愿违,不能及时就诊。
五、候诊心态——心平气和
无规矩不成方圆,候诊制度是在考虑实际情况和各类人群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具备普遍适应性,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再配合上我们心平气和的态度,礼让的美德,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有助于众人共同走向健康。如果有的个体无视规则,将个人私利置于制度和他人利益之上,不但对疾病恢复不利,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对于确实存在特殊情况的个体,也应本着心平气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去和医护人员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六、医患沟通——描述病情
一个智慧的患者,在讲述病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只是客观的描述病人自己感觉到不舒服的症状即可,比如头痛、胃口不好、做梦多等等;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下结论,诸如我肝火大、我是热底、我湿气大等判断性的表达或只说西医病名的表述都是不合适的。最终体质的判断是医生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得出的,病人不可越俎代庖。二、看病与闲聊天不同,不可漫无目的,最好的做法是以前病史简明扼要的讲,近期不适症状详细讲。三、病不瞒医,隐瞒病情去考验医生,是不懂中医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表现,也是求医最忌讳的。坦诚相待的态度,可以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利于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把握,最终受益的还是病人自己。四、医生一般不喜欢在诊脉、思考病情和开具处方的时候被打断思路的,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七、医患配合——服药禁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气是下山猛虎,财是惹祸秧苗。寻医最忌讳的就是一边服药,一边应酬玩乐。中医讲“三分医治七分养”,就是说明任何医生都不能包治百病,而是仅仅对恢复健康起到辅助作用。将自己的健康希望完全寄托到医生身上的行为是十分幼稚的。病生到人的身上,病人是这个事件的主导,高明的医生站在辅助者的位置上,建议病人回归健康的生活习惯,并给出用药建议。如果病人不能遵守医嘱,那么药物能达到三分的治疗效果就不错了,而这三分的疗效对于大病、久病来说,仍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治病服药,饮食起居注意事项不可不知。
八、医患配合——服药久暂
小病轻病可求速效,大病慢病当有耐性。对于平素体质较好,一时性出现感冒等不适情况的,一般服药两三次以内即可痊愈。对于大病、久病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服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耐性,那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心态是不可取的,也很难见到实效。小病应该短期有效或治愈,大病应该逐渐取效,久治无效的情况下病人应该考虑另请高明。然而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感冒、胃病等尽管是一些小病,但病人往往在西药乏效后再来求助中医,此种情况属于小病不小。对于一些特殊的慢性疾病,初期服药无效,服药至特定天数才会显效。类似上面的这些情况,更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九、医患配合——病情反馈
服药之后,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病情好转,疾病向愈,这是医生和患者都希望看到的。然而,事情并非完全如你所愿,服药之后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服药后所有症状好转;二、部分症状好转,部分症状加重;三、出现新的症状;四、原有症状、指标一过性的波动;五、原有疾病加重,痛苦难耐。中医讲“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是说在有的情况下服药出现症状属于正常用药反应,是疾病好转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医理的复杂性,病人不具备自主做出判断的能力,需要及时和医生沟通,然后由医生来判断病情,决定是继续服药、或添加药物、或更改处方,对于确属治疗乏效者则需另请高明。这一点,更加体现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十、观念普及——治病求本
大家找中医看病经常会讲,就先说这几个病吧,其它病不说了,说多了医生治不过来。有的病人甚至一次挂几个科,同时吃不同大夫开的药。这是对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了解的表现,也是受西医治病思想影响所致。中医是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各个局部关系密切,在大众看来毫无关联的症状,在中医眼里却可能休戚相关。所以在找中医诊病时,将自己近期感觉不适的情况完整告诉医生是很有必要的。病人常常只白癜风北京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