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症。常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临床疾病应根据胃痛的不同特点,分辨不同的疾病。若病程较长,胃痛反复发作,痛的时间有规律性,常伴有嗳气、嘈杂、吞酸,应考虑为消化性溃疡;若上腹部疼痛闷胀,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纳差,嗳气,呕吐,局部压痛较广泛而不固定,应考虑慢性胃炎;若胃脘胀痛,常随情绪的变化而增减,痛无规律性,经各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为胃神经官能症;若患者形体瘦长,食后脘腹胀痛不适,站立时胃痛加剧,平卧时减轻,应考虑胃下垂;若胃痛兼有水声漉漉,泛吐痰涎清水,量多,或食后呕吐者,每见于并发幽门梗阻的患者;若突然上腹部剧痛,并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腹部肌肉紧张,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透视膈下有游离气体,多为溃疡病穿孔;中年以上病人胃痛经久不愈,疼痛规律性消失,消瘦,贫血,或大便饮血持续阳性,应考虑有恶性病变的可能。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和复感外寒有关。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宜通而不宜滞,气机郁滞,失于和降,胃痛乃作。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不健运,胃失和降,均可导致胃痛。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若气滞于中,或因气郁化火,胃热内郁,或因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均属实证;痛久热灼伤阴或脾胃虚寒者则为虚证。虚实之间又每兼夹为病,如肝郁气滞的胃痛,常易转化为“胃热”及“阴伤”的胃痛,脾胃虚寒证,每因饮食生冷或气候寒冷,寒邪内浸,病发尤甚。又如病延日久,久病伤络,脉络破损,或为出血,或为瘀血阻滞,而成为血瘀证候,它既可以在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时出现,亦可在气滞、胃热等实证中并发。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个医方:
1.归参汤——功能养血柔肝,理气活血,缓急止痛,制酸和胃,止血生肌。主治胃脘痛。
当归10~15克、丹参10~15克、白芍10~30克、蒲公英20~30克、炙甘草5~10克、木香5~10克、白芨15~30克、煅瓦楞15克,水煎服。
(处方来源:安徽医院程宜福。)
2.丹金二香汤——功能行气化瘀,温中散寒止痛。主治急、慢性胃痛。
丹参30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砂仁6克、甘草6克、白芍15克、檀香5克、沉香3克,水煎,加生姜汁3~10滴冲服,日1剂,分3次服。
(处方来源:医院陈兴华。)
3.手拈散方——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胃脘痛。
延胡索15克、五灵脂15克、草果10克、没药10克,水煎服。
(处方来源:湖北省钟祥县柴胡卫生院刘万朝。)
编者按语: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及时就医,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以上内容均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感谢浏览!喜欢请点赞和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