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壶流河儿女李佃贵中国胃病专家全国劳模

李佃贵:医精德高济世人诲人不倦育桃李

——我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全国劳模、国医大师

李佃贵,(-),河北省蔚县南留庄镇涧岔村人,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原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评审专家。

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第六、七、八、十届政协委员,第九届人大代表。原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医院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胃肠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慢性胃炎)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李时珍研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河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医师协会顾问。曾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医传承特别贡献奖”、“河北省年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殊荣。

在学术上,首创“中医浊毒理论”,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诊疗,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疗效卓著,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能逆转的理论束缚。指导、发表科研论文余篇,主编各类院校教材10余部,学术专著40余部,获批专利多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30余项。

少年立志,不忘初心,辛勤耕耘成大器

年8月22日,李佃贵出生于张家口地区蔚县南留庄镇涧岔村一个乡村普通耕读人家。他自小聪慧,五六岁起就跟父亲学练书法,学认字。那时,李佃贵有位在公社卫生院上班的本家叔叔,整天背着出诊包去各村看病,在当地颇受尊崇。有一次李佃贵发烧,十几天不退,这位叔叔开了两剂中药,他吃后很快就好了,这让他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向。

年,县里举办中医培训班,李佃贵有幸参加了一年的赤脚医生培训,后在家乡公社卫生所从医。这段时间,他经常走村串户,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临床知识。由于勤奋好学又热情善良,不久便成了当地的小名医。

年秋天,李佃贵的求学梦想终于成真。因各方面条件优秀,他被贫下中农推荐到河北新医大(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学习。大学三年多时间,他如饥似渴地从《黄帝内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脾胃论》等古典医学典籍中汲取营养,很多中医经典著作的段落至今不忘;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医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科学等临床学科知识,结合以往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得和体会。后来在医院临床实习期间,他潜心向各位名老中医学习并大胆实践,曾经为棉纺厂一对不育夫妇进行中药治疗,使他们生下了自己的宝宝。医院实习的时候,他又幸遇解放前就已成名的中医,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获益匪浅。他满怀热情与追求,期待一份契机与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大学毕业时,李佃贵因理论和实践上的出类拔萃,得以留校工作,然后医院的党委办公室工作。在当时来说,这样的岗位令很多人垂涎,但他却坚持要求到临床一线,最后组织上同意他半天搞行政,半天出门诊。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河北医大三院一下子接收了多个重伤员。时间急,任务重,但却给了李佃贵施展身手的机会。很多截瘫病人大便不通,吃了他开的中药,很快收到疗效;不少骨折病人术后迁延难愈,服用了他配制的接骨散,伤口很快愈合。

年,李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的教学与医疗工作。他先是侧重胃病的研究,后来专攻肝胆病。年,医院副院长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抓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年他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医副教授。年,任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主抓教学工作。年,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主抓科研工作。

年8月13日,李佃贵调任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年兼任院长。上任伊始,他组织制定了学院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并紧紧抓住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时机,推出了“一扩、二增、三提高、四改善”的改革举措。一扩,即扩大办学规模。二增,即增加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提高,即提高办学层次、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四改善,即改善办学条件、教职工待遇、校园环境和校风校纪。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有了翻天覆的变化,年《河北日报》以《河北职工医学院步入稳定发展快车道》为题报道了学校的改革成就,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河北省党建先进单位和教育质量A类学校。

年,李佃贵调任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医院院长,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确立了“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和“以病人为中心、以诚信为基石、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他带领班子成员,突出“和谐?发展”主题,狠抓内涵建设,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涌现出一批具有独到疗效的特色科室,其中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针灸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脾胃病科、针灸科、肾病内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先后被省中药管理局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医院业务收入每年以15%-20%的速度稳步增长,床位使用率达到%。年兼任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年兼河北省胃肠病研究所所长。经他多方奔走,医院争取到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局资金支持,兴建了高16层,面积为3.6万m2的新门诊医技楼,已于年6月投入使用,开创了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年11医院名誉院长。

李佃贵深爱中医事业,尤其重视中医的临床工作,他说中医的根本在临床,临床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源头,也是验证中医理论的唯一法宝。他躬耕临床近五十年,在脾胃、肝胆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仅继承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脾胃病基础理论的论述和观点,而且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环境对疾病变化的影响,注重中医理论的创新。精选中药组方,成功研制了康胃丸、珍黄丹、利胆化石丹等多个中成药制剂,经李佃贵治疗过的脾胃、肝胆病人达十万人之多,大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同时,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的李佃贵,是一名言传身教的医德典范,始终把“医乃仁术”作为信条。从医50余年,不管事务多繁忙,每周的出诊、查房都不会落下。在他眼里,患者是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也是医者最好的老师,是医者的衣食父母。他认为对待病人应无尊卑贵贱之分,无老幼妍媸之别,应事事处处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他常常会做慷慨解囊、替病人垫付药费之事,他认为尽其职责使病患康复是他最欣慰的,只要病人能够康复,一封表扬信,一面锦旗,便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他从医50余年,临床治疗患者10万人以上,其治愈率、有效率居国内领先水平。

首创“浊毒学说”阻断癌前病变顽疾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是世界公认的胃癌前病变,并且是不可逆转的。李佃贵教授对这一理论心存质疑,《灵枢》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天下没有不能治的病,只是没有找到方法而已。眼看着患者被病痛折磨,他发誓要攻克这个顽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佃贵在总结胃癌前病变患者的诊疗经验时,发现许多患者虽然患病不一,但是其舌象、脉象及一些体征都很相似,其病机黏腻秽浊、毒人至深,且都迁延不愈,易生癌变。而遍览中医典籍,尚无系统的论述,且用传统的治法效果欠佳,不只见于肝胆脾胃病,其他各科疾病也可见于此证,只要辨证准确,施以化浊解毒之法,临床许多疑难杂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浊毒理论的创建,源于李教授40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时他与一位患有慢支的老人同住在一间简陋的宿舍里,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就往床边放了一个垃圾桶,痰液、剩饭…等诸多的不洁之物都放入了这个垃圾桶,到了夏天,苍蝇、臭虫、蟑螂、蚊子丛生,灭了苍蝇、还有蚊子、灭了蚊子、还有臭虫、蟑螂,此消彼长,痛苦不堪。后来这位老人因家中有事辞职回家了,李佃贵便把垃圾桶清理了出去,从此,苍蝇、臭虫、蟑螂、蚊子少了许多。善于思考的李佃贵从中得到了启发——这个垃圾桶如同人体内浊毒,是致病之源。

李佃贵通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浊毒”理论,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和动态观的医学思想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方法,逐步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浊毒学说”其实是继承自《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并融合了现代中医科学理论,他认为,中医讲的“浊毒”,是多种病的根源,“化浊解毒”才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办法。

“浊毒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浊毒致病及机体处于浊毒状态时病理变化、演变规律、诊断治疗的独特学科。浊毒作为中医学的术语,是指由于湿浊、谷浊久蕴化热而成的、可对脏腑气血造成严重损害的黏腻秽浊之物。浊毒,既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体内而蕴积化生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浊毒致病主要表现在脾胃、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表现在心、肺、肾等多系统疾病,主要病种有脾胃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等。

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疗效显著,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能逆转的理论束缚,为数以万计的患者带了了福音,每天,在李佃贵教授的诊室,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的患者络绎不绝。目前浊毒理论越来越受到领导和同仁们的认可,《中医浊毒论》等10余部学术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路志正、王永炎等国医大师、院士为浊毒专著题名作序,目前浊毒相关的学术论文达万余篇,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多学科、40余种疾病的诊疗。现公开发表的浊毒相关论文0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多项。出版《中医浊毒论》学术专著10余部。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30余项。

李佃贵教授心系民生疾苦、造福百姓健康,除了攻坚医学难题、首创“浊毒学说”,更提出“治未病”的健康理念。脾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纤维化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前防治工作更为重要。浊毒首先在胃、在肝、在肺,因此饮食调护非常重要;还需保持一种平静安定的心态,真气才能充足,气机才能顺畅,这是精神养生的一个重要举措,做到情志调护;避免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避风寒,节劳逸,做到生活起居调护;尽早戒除烟酒,拥有健康人生。

李佃贵教授传承中医经典、振兴民族医药,不断将中医“浊毒学说”发扬光大,阻断胃癌前病变,以中医治愈脾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堪称时代先锋。

年,我国首家国家级浊毒证研究室——慢性胃炎浊毒证研究室获批成立,此后以“浊毒理论”医院脾胃病科相继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河北省浊毒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中医药肝纤维化浊毒证重点研究室、河北省中医药溃疡性结肠炎重点浊毒证研究室也相继获批成立。年,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浊毒证专业委员会成立,为全省乃至全国浊毒理论的研究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桃李芬芳:诲人不倦育英才

作为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佃贵在治学育人方面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和启发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他给学生们立了四条基本原则,“讲医德,读经典,重临床,练好字。”他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德是第一位,没有普救天下苍生的崇高品德,技术再精湛也称不上是“大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带头这么做的,由于李教授的事迹在许多国家级的媒体上连续多次报道,所以全国各地甚至一些海外的患者都医院来找李佃贵诊治,规定的25个号挂完了,他尽量满足所有患者的要求给予加号。

李佃贵还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经典著作,背诵经文,并要搞懂搞透,在精心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临床,他常说中医的重心应该在临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疗效才是中医的生命。他还要求学生练好字,说字如其人,一个人写的字往往能反应这个人素质和境界,写一手好字对中医来说其意义更加重要,这是对患者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练写正楷字,抄方必须要工整清楚。

名师出高徒,正是在李佃贵的严格要求下,成就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李佃贵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全国高徒、省内高徒及全国优秀临床人才,为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贡献突出,李佃贵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医院优秀院长,全国优秀院长,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会荣誉医学专家,中华医学发展贡献人物-华佗奖章,首届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年他荣获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年,李佃贵入选“国医大师”,是河北省唯一的入选者,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因此,被评为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从“教学名师”到“国医大师”,乃至成为全国唯一的“双师”,李佃贵是实至名归。荣誉是对过去所取得功绩的肯定和褒扬,也是对未来取得更大成就的期望。李佃贵为中医治疗脾胃、肝胆疾病开辟一条新路,推动中医事业的复兴和发展,进而为广大患者造福。他始终“不忘初心”,继续中医药振兴新征程。通过不断求索和创新,为中医振兴大业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从而造福广大人民。

成名不忘故乡张家口

年李佃贵到河北医科大学读书工作,如今已经离开故乡张家口蔚县48年了,他







































白癜风应该吃什么
白癜风患者体验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l/4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