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老年人看病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病共体已经成为老年患者的普遍情况。医院看病时,很多老年人一次要挂三四个科室的号,楼上楼下跑一天,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种低效率的看病方式需要改一改了,去找老年科的医生,把各种疾病综合起来进行梳理和诊断,判断出真正的病因,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才是老年人看病的窍门所在。
很多老人习惯一次挂几个号
医院门诊大楼里看到40多岁的康女士时,她正用轮椅推着年迈的母亲在各个楼层之间不停地上上下下,她手里攥着呼吸科、心脏内科、泌尿科等三四个科室的号——72岁的母亲身患多种疾病,每隔两周,她就要带着母亲来开一次药,而且要把这几个科室全都看一遍。
康女士家住大兴区旧宫,医院有20多公里。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她们就出发了。医院,又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挂上号,结果候诊快一个小时了还没轮到她们,康女士每隔几分钟就跑到分诊台前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前面还有多少人。医院,她都得花上多半天的时间才能把事情办完。康女士的父亲同样是重病缠身,为了照顾二老,她已经辞去工作,十多年来,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推着父医院看病、开药。
在医院的挂号大厅里,正在排队挂号的老人们跟年轻人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手里都捏着好几张挂号条——没办法,年纪大了,疾病缠身,很多老年人都是身患多种疾病,医院都要去不同的科室挂号:高血压去看心血管内科,糖尿病去看内分泌科,咳嗽去看呼吸科……
医院的病人之多,工作之繁忙,那是尽人皆知的。不要说走遍这么多科室,仅仅是去看一个科室,等一两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年人拿着两三张甚至更多挂号条,在各个科室之间来回跑,一会儿去这间屋子问大夫,一会儿去那间屋子做检查,一会儿又要去排队交费,常常是这边的检查好不容易在下班前做上了,拿了检查结果回来找大夫,大夫却早已下班了,只好下次再来挂号……看病真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医院,一上午能看完就算很幸运的了,很多老年人甚医院里。
看东西模糊问题可能不在眼
还有一些病症,是根本搞不清楚该挂哪个科的,这个不用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也经常遇到。“我觉得腿疼,可是腿疼算个什么病呢?医院也没有腿科啊,我想腿算关节,那是不是应该看关节科呢?医院,人家也没有关节科这么一个科室啊!”刘阿姨的烦恼还真不是个例,老年人常会有这里或那里的不舒服,可头疼、腿疼、眼花等都是症状,在确诊之前,还真说不好该去哪个科才合适。人们只好根据自己病症发生的部位去看,结果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却发现,头痛可能跟头无关,脚痛也不是脚的毛病。
68岁的王洪祥老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发现自己看东西特别模糊,就像照相机对焦没对准一样,模模糊糊,摇摇晃晃。他怀疑是自己的肾出了问题,于是吃了朋友推荐的药。可是药吃了半年,不仅没有好转,还发生了腿发抖、不听使唤的情况。
今年8月初,医院就诊,想着既然是眼睛模糊,就挂眼科吧。可是眼科的医生说他的眼睛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一些老年人都有的轻微白内障和眼底硬化。“眼睛看东西模糊跟你眼睛没关系。”医生建议王洪祥去看别的科。
医生的话让王洪祥觉得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神经外科。因为在11年前,他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病症。那时他是右眼模糊,经过诊断,确诊是脑梗。出现脑梗的原因是向脑组织供血的颈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了严重的狭窄。医生给他做了手术,对他狭窄的血管进行了扩张,放置了一个支架,后来管腔恢复正常,血流恢复。
这次王洪祥是左眼出现了问题。他想起了11年前的病症,又想到了颈动脉的问题。所以医院神外科,果然,这次被确诊为左侧颈动脉狭窄,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手术。手术后,他感觉眼睛看东西明显清亮了,头晕也消失了,医生说,这是因为他的缺血症状得到了改善。
找不到病根先去老年科看看
而另一位患者季学全的运气就好了许多。他已经83岁高龄了。今年8月初,季学全老人量血压时,发现自己血压低,出现头晕、上肢无力、双手轻飘飘、脑子晕晕乎乎的症状。这又是哪里出毛病了?老人多病缠身,他不知道这次究竟是哪里不对劲了,更不知道该去哪个科室看病。
医院里转了一圈,他发现有个医生能综合看,那就是齐海梅所在的老年医学科。作为老年医学科的主任医师,齐海梅给老人做了全面梳理,发现这位患者现在的症状主要是颈动脉狭窄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于是介绍他去脑外科做手术,术后这位老人的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
原来,这么多的慢性疾病是可以进行综合性治疗的。而很多老年人看了几十年病了,从来不知道看病还有这个窍门。记者了解到,医院都设有老年科这样的科室,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
到了老年科这里,医生会对他们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齐海梅说:“综合分析以后才能把这些多病共体的状态,给它理清谁是主要矛盾,谁是次要矛盾,我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长期维持哪个问题,否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就像前面说的那位王洪祥老人,虽然是眼睛有了症状,但其实是颈动脉的问题。在老年科,医生们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患者做好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
在齐海梅看来,那位王洪祥老人,十几年前发生过颈动脉右侧狭窄的问题,做过支架手术后就应该有这个健康管理的意识——要避免将来左侧也会发生相同的问题。齐海梅说,如果当时他来了老年科,医生就会给他做一个正确的指导,帮他做好一级预防,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左侧颈动脉再出现狭窄的问题了。
带齐以往就诊资料有助诊断
医院看病时,自己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是哪出了毛病,就是说自己头晕,没力气,走不了路,胸口不舒服……医生一问“你有什么病啊?”患者罗列出自己的一大堆病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胃病、间歇性跛行……反正全身都不舒服,“我到底看什么?”患者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时,医生就需要根据他们的检查报告进行一个分析。
一些老人会有这个意识,将自己这些年做过的重要检查的报告都带来给医生参考,还有的老人心很细,会把这些报告分门别类整理好,甚至列个表格,医生看起来也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看病的效率。而另一些老人就不是这样了,医院时两手空空,什么资料都不带,医生对他们的既往状况一无所知,这时再让患者去挨项做检查,既浪费时间又花费巨大。
因此,齐海梅提醒老年患者,看病时要带齐自己以往的就诊资料,主要是每年的体检报告、过去的化验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复印曾经住院做过的各项检查尤其是较大的检查报告,如CT、核磁、超声等。
“老年人多种疾病缠身,要把过去的检查,不管是不是这个科做的,哪怕是五年、十年前的检查,都要带来。如果是住院,出院时把能够复印的东西都复印一下,这样以后看病时就不用再做了。然后把自己的病史梳理好,有什么病、吃过什么药、想解决什么问题,都写下来,告诉医生,医生就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取消窗口挂号可找导医帮忙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提醒老年患者的事儿。目前,医院取消了窗口挂号,对于老年人来说,挂号成了一个难题。患者看病只能用APP、电话、银行网点、院内自助机进行挂号。对于自助机和APP挂号方式,年轻患者接受很快,但却难坏了不少老年患者。有人根本不会下载APP,有人在自助机上费了半天劲,却发现还得用银行卡支付,自己又没带卡,有人赶紧现场办卡。还有人专门到自助机前学习怎么挂号,却发现字看不清,捣鼓不了这些新鲜设备……
对于习惯窗口挂号的老年人来说,可以优先考虑由儿女帮忙,通过手机APP预约挂号。无他人陪同的老年人来院,大家也无需担心,医院都安排了导医和志愿者,会手把手地帮助老年人在院内自助机上挂号、建卡。
来源:北晚微健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