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七讲李连胤老师分享孔门智慧的

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诚邀审稿人,内容见最后。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继续《论语》的学习。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我们知道,孔子有一个哥哥叫孟皮,他这个哥哥天生跛脚。他哥哥也有一个女儿。孔子把她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了一个人,南容。那南容这个人了不起吗?是不是很有钱,是不是大官呢?也不是,是孔子一个很平常的弟子。“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为什么南容这样做事情,孔子就非常认可呢?你想想,如果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你能够出来有一番作为,就说明你这个人是有本领的。你这个人有本事,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你出来有一番作为,要么是辅佐君王,让老百姓能生活得更好;要么就是自己做一番事业,当然这个事业也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是为了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福祉。这是天下太平的时候。那天下不太平,天下大乱的时候,“免于刑戳”。什么意思呢?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就不出来挣钱谋取暴利、做官了,他只是在明哲保身。所以夫子通过这样就看出来这个南宫也是一个很有定力的人。一般很有智慧的人,有很多小聪明的人,他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有出息,他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更会趁这个时机来敛财。但是只有真正有德行的人,才会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隐藏起来。因为你这个时候,你挣再多的钱,可能与老百姓、与所有的人的利益都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们要知道原来夫子选人的标准,都是在奔着这个清净圆明体。你开显的多开显的少无所谓,你只要有这个东西,我就可以选你。何为清净圆明体,前两天还有一个老师问我,就是我们佛学里边所说的: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以后,显露出来本体的自性。那我们儒和道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也是在奔着这个层次在迈进。只要你格物,和自己的欲望做斗争,你战胜一点儿自己的欲望,你的本体的善就显露一点儿。所以修行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没有捷径可走,都是和自己做斗争,战胜自己。有的人就问了,因为讲到这的时候,总有人会说:“老师,这样一辈子太辛苦了,每天和自己的欲望做搏斗,多难过呀!”不会的,正常的情况下,三个月会有一个变化,一般笨一点的人理解力差一点的人,只要听话肯干,三年心就可定住。定住以后也就是达到了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也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你这个时候做任何事都是流露于本心了,你不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了,不会。所以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原来夫子选人从来不是看你有多少钱,你有多高的地位。不是看这些东西,他看的比我们更深一些,看的是本体。没有本体,只要你接近本体,夫子也是认可的。因为人根性不一样,你不能说你达到这个层次了,你一定也要求别人达到这个层次,这样不行的。那夫子弟子里最了不起的弟子颜回,只出现了这么一个人,释迦摩尼佛的弟子里传这个不立文字的禅宗法门,也只出现了一个迦叶尊者。每个人的根性都不一样,有的人你跟他说一句话,他就马上能明白;有的人你跟他说三天三夜,他能把你气死,他也还是不明白。所以你看他是什么样的人,你跟他说什么样的话,这叫智慧。你跟一个幼儿园的小孩来个辩论赛,你觉得有意思吗?肯定是不行的,你跟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儿你讲高等数学微积分,他可能也听不懂。所以说什么样的根性,我们给他讲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不要去怨,只要去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境界高的话,那你更不应该跟境界低的人去争吵了,你应该帮助他,让他的境界也提升一点,所以叫“因机传授”。我们后边会讲《了凡四训》,袁了凡,他的心里想的就是要做一个官,要生孩子。云谷禅师是得道高僧,没有告诉他无上的佛法,而告诉他什么呢?多做点好事情,积德累功,把福报修起来,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求到。他告诉他这个方法,他没有说,我也给你个蒲团,你在这随我出家吧,生什么孩子啊?他没有。所以说我们只要有向道之心,从根基做起就是对的,就是好的。我们说觉正净,并不是让你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放下,不是的。而是让你先把错误的改正,这叫正。而现在我们很多人还都犯着错,遇到事情之后,完全违背良知,明明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父母又不尊重,对兄弟朋友又不帮助,这不就是完全违背自性吗?兄弟之间应该讲义气讲道义,兄弟有了困难了,你撒腿跑了,让他自己去承受,这个就是违背道义。为什么我们中国古代出了这么多的义士,我们看春秋战国时候乱吧?天下大乱。但是依然有很多的义士。何为义士,士为知己者死。有了困难,绝对不跑。有一个故事,荀巨伯这个人很讲道义。他走了很远的时间去看望他的朋友,结果他的朋友生了重病,无法下床,他走到这个朋友村子的时候,发现他这个朋友的村子,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他这个朋友对荀巨伯说:“你快走吧,我们这个村子来了强盗了,如果你不走,会被他们抓起来杀死的。”荀巨伯说了,怎么说?“我不远千里来看你,我现在看到你了,你有了危险,我应该和你一起承担。哪怕我救不了你我也不能跑啊,这还是人干的事儿吗?”结果荀巨伯就想背着这个人走。但是这个人死活就不走。在挣扎的时候,土匪进来了,强盗进来了,看到荀巨伯,说:“别人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啊?”荀巨伯怎么说的呢?“我的朋友现在都这个样子了,我怎么能离开他呢?我如果背弃他,这不就是违反道义吗?违背道义,不是人干的事情。”这个强盗一听,马上被感化了,为什么被感化呀?我们是不义之人,不义之人怎么能伤害有义之人呢?有的人就要说李老师,你这个有点讲的可笑,这个就强盗就被感化了吗?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以前哪怕天下大乱的时候,人心也淳朴,何谓淳朴呢?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杂质,我们现在一说就说这个人老油条了,何谓“老油条”呢,就是沦于禽兽而不自知,就是我们这个心本来的善,可能被外在的欲望已经糊死了,可能都找不着了,当然难被感化了。所以当我们把德行做出来以后,他是能感动别人的。小的德行,感动的范围比较小,大的德行做出来,感动的范围就比较大。所以,我们化成天下,就是从自己的根来要求自己,让我们自己不断地去改变。当把我们的这个自性的良知开显出来,我们就能够用良知来感化很多的人。所以,我们中医讲究化解。遇到事情我们说是把它化解,而外国是讲的什么呢?遇到问题切掉。遇到问题切掉,只是症状解,要从根上解决问题,才是真的解决问题。你看一个人有了胃病,我切你一块胃,有了肝病,我切你一块肝,那为什么会有胃病,为什么会有肝病呢?中医咱们是讲什么?化解问题。有了肝病,可能是经常发怒,有了胃病,可能是经常怨恨人,怒伤肝,怨伤脾胃。这都是中医,我们讲去把不好的变成好的,这是化解问题。所以我们法家讲的是什么呢?你犯了错,我就杀了你;而儒家讲的是什么呢?孔子讲的是什么呢?“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你来打官司,谁赢、谁输,咱们放在一边,我的目的,不光是把案子审清楚,还要让你们明白,不要随便的去占别人便宜,不要随便的去伤害别人,怎么达到这个境界呀?怎么达到“使无讼乎”?让每个人的良知都开显出来。你的良知都开显出来了,对父母自然是孝,对朋友自然是义,对兄弟姐妹,自然就是悌,你天下还用法官吗?还用监狱吗?不用了,因为老百姓都不会作奸犯科了。所以老子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去彼取此”。别人都说老子是愚民政策,这个怎么是愚民政策呢?这是上等的智慧。为什么呢?他让老百姓减少欲望,因为孟子说了“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欲望小了以后智慧就生出来了。你能吃的饱,欲望又少,你出来的是良知,你每个人都有良知,那你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圣人,你都是孔子都是义士。如果你作为一个君主,你管理着一个天下的圣人,你这十三亿人,每个人都是圣人,那你这个监狱用不着了,你那法官也用不着了,所以老子的境界很高啊!所以《老子》里才说:“天下没有道以后就出现了德,没有德以后出现了仁,没有仁以后出现了义,没有义以后出现了礼”。你缺掉什么,我就用什么来补,缺掉什么我就用什么来补,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还是道。回归了道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良知彻彻底底地出现,很清明的状态。所以你看我们夫子,整部《论语》讲完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每一条《论语》环环不离自性,环环不离修身,它可不是说散乱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话我们把它翻译出来就完了,那个不是学《论语》,我们学不到它的深意。我们看后边,“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贱,这个人也是夫子的一个弟子,又叫“宓不齐”。这个“宓”,就是一个宝盖下边一个必,这个字不常用,我也是查字典之后我才知道的。“君子哉若人”,他说他是一个君子,我们这个“公冶长篇”主要介绍的就是夫子这些弟子的德行,夫子这些弟子的情况。我们说孔夫子有三千弟子,达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这一章里面就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子贱被夫子认定为什么?是君子。君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可能没有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可能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但是已经达到什么境界了?德的境界。何为德的境界,就是虽然我平时很烦恼,也是大脑中烦恼重重,但是我遇到问题绝对不违背良知,这个就是德的境界。我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我的心里边达不到无挂碍,也达不到不动心,但是我的朋友有困难,有这个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一定不会逃走,我一定会和他共同承担,为什么呢?因为道义的心发生作用了,这个就是有德的境界。所以孔子评价他这个弟子是什么呀?“君子哉若人”,他就是一个君子,能够有德。后边说,“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鲁国没有君子了吗?那这个子贱这个君子德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当时天下大乱的时候,有的人就说,我们的这个世界社会已经乱到极处了,天下已经没有好人了。孔子站起来登高一呼:“不会的,天下永远不会没有好人。德不孤必有邻,只是我们没有遇到。”我们说天地阴阳,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你千万不要因为受到伤害了,就说所有的人都是坏人。好人有吗?当然有了,我们没有遇到罢了,而且好人是比坏人多的。为什么呢?因为天道规律是向善的,你遵循天道规律就是善,就是好人,你违背天道规律就是恶。对子女应该慈爱,对父母应该孝顺。你是又不慈爱,又不孝顺,就是一个坏人。为什么呢?违背天道规律了。因为天道规律的自性就是告诉我们:父慈子孝。你违背这个了,那就说明你有问题。那你有了问题以后你这个人我们就打了一个叉,就永远就扔到一边去,你就是个坏人,是这样吗?也不是,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都是教得好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后来有坏人有好人,为什么呢?“性相近习相远”,你接触的人,你遇到的事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来你是一个很正直善良的人,结果你有一天被骗了,被骗了以后,你就怀恨在心,你以后就出去骗人,这叫什么呀?没出息。真正有出息的人什么样子呢?被骗了以后,我就要想他为什么骗我,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然后,对的,我向他学,不对的坚决不学。而且我还要反思自己,我会不会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呢?所以这叫真正的智慧。夫子教育人是怎么教育的?所有的人都能被感化。夫子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弟子,叫闵子骞。闵子骞的亲生母亲过世了,过世了以后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母。这个后母对待他特别苛刻,特别不好,良心可能被外边的东西给覆盖住了,对别人生的孩子就不好好的疼惜。给自己的孩子在冬天的时候做棉衣棉裤,穿的很厚,给闵子骞做什么呢,棉衣棉裤里边装着芦苇絮,也是一拍很蓬松,看起来像棉花,其实里边是芦苇絮,是芦花,这个芦花根本就不保暖,只是蓬松而已。他的父亲有一天让闵子骞赶车出去,走在路上,闵子骞瑟瑟发抖,他父亲说你这么大了,赶个车都赶不好,一鞭子下去,把他的衣服抽破了,抽破了以后,飞出来的是芦苇絮、芦花。这个时候他的亲生父亲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孩子被后母虐待。而且他这个后母,还一直在他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但是闵子骞一直隐忍不发。那你说一般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隐忍不发吗?绝对不会。所以说他这个人的德行和智慧就显露在此处。这个时候他亲生的父亲抓着他的手,说:“走,孩子,回家,有父亲在,不会让别人欺负你。”马上写了休书,“你走吧,我这不要你了,你看你是怎么对待我的亲生儿子的?”。这个时候他这个媳妇就跪在地上求他,古代女人被休回家,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这个时候闵子骞马上又站出来了,请父亲不要让后母走。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呢?“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何为三子单?有母亲在,只是我一个人受冷受冻,但是母亲走了以后,我还有我两个弟弟,怎么办?因为她这个后母还给他生了两个弟弟,这个时候他的后母也被感化。所以说人是完全能教得好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坏人。所以真正的贤人君子,他不会去厌恶人,他不会去讨厌人,他只会去可惜,只会去可怜。比这个境界更高的人,他会去度化这个人,而不是去报复。所以我们中国讲化解,化解问题,化解灾难,而不是去打败。所以儒家是什么呢?是王道,以王道治天下,是用我们的仁来化解灾难。那你说如果别人欺负我们,我们只用这个仁来化解,行不行呢?当然不行。这个你要活学活用。如果别人来欺负我,那你说我感化了你,那是痴人说梦。所以真正的君子是有智慧的人,我绝对不让你能伤害到我,但是我依然会有智慧去帮助你。所以夫子不是光整天坐在那个地方,温良恭俭让的一个书呆子,他又能打仗,又能射箭,又能驾车,什么都会,所以我们儒家学说,并不是说你要有道德,不重视科学不重视技能,不是的,也有六艺。六艺是什么呢?礼,懂礼节礼貌,礼是一种形式,懂礼节礼貌。驾车,礼乐,射,射箭,下棋,算术,写字,这些是基本的技能。以前的驾车就像现在有一个驾驶照一样,以前的射箭,我们经常打仗要会这个射箭。所以他不是不学习技能,而是你先有了德行的根以后,你会生出智慧。你这个智慧生发起来以后,你才去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技能,学习知识,是这个意思。所以《弟子规》里边怎么说的呢?“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你抓住一点努力地去学,不要说我学会这个,我学会那个,这样不行的。专注于一项,让自己的智慧开显起来,开显起来你就会学很多的东西了。我们学佛也是一样的,叫悟后起修,什么叫悟后起修呢?你先学一部经,你把这一部经悟透了以后,你再去阅藏。何谓阅藏?你把这一部经学透了以后,你再去读《大藏经》,把所有的经都读一遍,你就可以出去弘法了,你就可以出去讲课了,但是前提你一部经都没学明白呢,你学这个学点知识,学那个学点知识,你学到的都只是知识而已,知识不是智慧。所以前几天还有一个人问我,他说李老师,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告诉他,天地大学,他摸着脑袋想了半天,我怎么没听过这个学校呀?我告诉他了,天地大学的校长是乾坤,乾为天坤为地,教授是谁呢?孔子,孟子,老子,释迦摩尼,穆罕默德,庄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这是教授和讲师,你和他们学是学智慧,他们留的著作都在,孔子有《论语》,曾子有《大学》,子思有《中庸》,老子有《道德经》,庄子有《庄子》这一部书,李白,杜甫,白居易有很多的诗词,这都是开显智慧的东西,先和他们学。有人说文言文我读不懂,我学不来呀!很简单,有一个方法:你只要能熟读五十篇文言文,你就能看懂文言文。你背诵一百篇文言文,你就能写文言文。这个就拿到钥匙了,你这个是在学智慧。我们现在的学校我们都上过学,小学,中学,大学,我们学的都是知识,是技能,物理化学。我们学的是知识,是技能。知识和技能要学吗?当然要学了,但是德行不能丢啊,德行的根也要有。所以现在我们发现,我们不缺这个科技人才了,我们国力上来了,科学技术人才不少,但是发现传统文化丢了,根没有了。我们没有根的时候,我就觉得现在我们缺的是传统文化,我们要补传统文化。所以习主席自从上台以后就推行传统文化,对吧?复兴民族文化。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我们的德行现在要补回来了,德行是什么呢?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光有技能,但是没有灵魂,这只是机器而已。电脑也是这样,有很多的知识,但是电脑没有灵魂。所以我们不光有技能,还要有德行。德行和谁去学?和孔孟老庄去学,他并不是封建糟粕。很多人就说:“李老师,我们觉得这个是封建糟粕,这是迷信。”我说:“你没有学,你没有深入进去去了解,你直接说它是迷信,这个才叫真正的迷信。”所以很多东西,我们先拿过来读一下,学一下,了解一下。很多有智慧的人都学这个,你没有学你怎么能说它是迷信呢?我学了十几年,从十三岁开始,那我觉得学得很好,我觉得很多的书看下来之后没有比这个更精彩的了。有一个伟大的学者辜鸿铭,这个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学贯中西的大人物,拿了很多的博士学位,到了中国之后,被惊呆了。怎么惊呆了呢?看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后,他觉得这个理念闻所未闻,而且说的至真至正。他觉得,原来瑰宝在中国,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所以他把《大学》《中庸》《论语》这些书翻译成了外国的文字,流向全世界。全世界第一次系统地读这些书是从辜鸿铭先生开始,他和胡适是一个时代的人。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糟粕呢?我敢肯定的说他不是糟粕,有糟粕吗?可能有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怎么样?掰开揉碎了去把宝贝挑出来。美国的总统尼克松说,当中国的民众老百姓都不去相信他老祖宗文化的时候,那我们就不战而胜了。所以现在有一种文化叫什么?奶头文化,何谓奶头文化?让我们的人丧失斗志,没有民族信仰,没有道德,然后外国的侵略那就真正的是侵略了。何为侵略,现在其实就有这种势头,你看我们现在去采访中学生,最后发现班里边一共有六十个人,有二十多个人长大了想当大明星,问为什么,他们说觉得这个来钱最快。还有十几个人要做网红。我们小的时候读书的时候,我们说境界不高,也想着当个科学家,对不对?现在孩子们的梦想都是这个。《了凡四训》里边,袁凡先生他的母亲告诉他,你不要考读书了,你不要考功名,你就做一个医生吧,医生能够治病救人,还能养活自己。你看这个袁了凡的母亲是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她有这个境界。你看我们现在我们这个家长或者怎么样,你要读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挣钱挣得多,你要搞这个,你要考这个,这是个金饭碗,有哪个家长会说你要做这个,这个是为人民服务,现在很少有这样的家长。有这样的家长,大家都觉得这家长不正常。那个时候能出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古代能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民国的时候也出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华罗庚这些人都很了不起,他们为什么是大家?不光是有学识,还有人生的境界。其中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为什么了不起呢?他是钱穆先生的侄子,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师,很了不起,他考清华的时候,钱伟长先生,英语数学零分,国文满分。北京大学不要,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那他国文非常的好,直到读了清华以后,他读历史,读国文,他不学理科。直到当时出现了九一八事变,他觉得中国武器落后,处处挨打,受欺负。于是,他就找当时的主任,他说我要改学物理。班主任很好奇地问,你这文科这么好,你数学考十分,你学物理你跟得上吗?为什么呀?他说我觉得中国现在处处被欺凌,我要学做飞机大炮,我不学国文了。于是改学物理,他有一个为国为民的这个心,他有这个境界。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代的理学宗师,力学的奠基人。当时邓小平签这个任命书的时候,任命钱伟长为上海大学的校长,后边多加了一句话,什么话呢?没有时间限制。只要他活着,这个校长永远是他。所以真正的大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新中国建立之后培养不出来这种大家?培养不出来影响世界的人物了?像钱学森华罗庚这都是影响世界的人物。为什么培养不出来了?人生的境界没了。你境界没了,再有技能也不是大家。所以什么东西是根,德行是根,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不是说才不重要,德更重要。我们有了德行以后,你再有很高的技能,你这样的人真的很了不起。所以我现在坐在这儿就很惭愧,德行也没有,如果德行是一百分的话,我觉得我落实德行的这个劲头可能连十分都达不到。也想着学习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这个境界,达不到。努力要求自己每天反省,经常忘。技能也很差,也没有,所以很惭愧。我们真正了不起的先贤,很多我们应该向他们去学习。“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像他们学,所以我们现在的学国学课,我就拿这个八学课本给学生们讲课,为什么拿八学课本给孩子们讲课呢?我们这个“教”,在这个说文解字里边叫上所施下所效,又叫长善救失。就是上边的家长或者是领导或者老师在做,我们下边的孩子在看。我刚才说了一个德行做出来以后,他是能感动别人的。你把德行做出来是能感动孩子的,但是现在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传统文化断了将近一百年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都不懂传统文化,都不懂原来国学是告诉我们修心修身的,都以为是封建糟粕。那我们孩子怎么能跟他们学到东西呢?学不到。咱们跟孩子们跟老师学的,其实都是知识而已。我们小学学英语,学数学,学的都是知识,不是老师不好,不是老师不想教,是因为老师也没学过呀,断了一百年了。我们孰无怪也,我们怪不着这些老师,因为老师的父母也不会,所以我们为什么用八德课本来教呢,我们老师虽然不知道,我们老师的家长虽然不知道,我们现在学校的校长虽然不知道,谁知道?我们八德知道,很多古人把这些德行做出来了。所以现在有一个动画片叫《德育故事》,我拿这个《德育故事》给初中高中的学生去看,他们依然看的两眼泪汪汪。为什么看得两眼泪汪汪的?因为你德行只要做出来了,演出来了,就能感动别人,你跟这个人没关系,那都是动画,你为什么看了他会哭呢,你看到一个人特别守道义,一个人特别孝顺,一个人特别有原则,你会莫名的感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自性的善,是完全相通的,无二无别。怎么教育人呢?这样就教育。孩子看了之后,他会感动,他就会莫名的去效仿。我们用好的例子来激励我们的学生,而不是说你看他又考上清华大学了,工资年薪一百万,咱们少说点这个,咱们说更高一点境界的东西。你不要说让孩子把志向都定在挣钱上,你定在功名上,定在济天下上,这样你出来一个人,他是会影响世界的,他会去造福全世界的。那家长又说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影响全世界,造福全世界,我只希望他平平常常。谋乎其上得乎其中,谋乎其中得乎其下。我们把目标定到最高的时候,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也可能只达到个第二等。所以说这个时代竞争很激烈,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孩子立于不败之地呢?让他的志向定得高一点,他的未来的路才宽,他的能量才会强大。你志向定的不一样,你的能量就不一样,以后的作为也就不一样。所以,这个道理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01年孔子文化国学师资公益班开班了(讲师实战班)本篇文章是国学师资课程《论语》讲稿,义工们发心编辑而成。因才疏学浅,我们在编辑核对中有疏漏之处,望爱心人士审阅此文章指出不足之处(错别字、语句不通等),并留言。我们采取您的建议出书后,赠送您全套新版电子书籍及免费师资课程。如果您指出师资课程文章共0处以上错误,在出刊的纸质书里,将附上您审稿人名字,感恩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l/84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