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记者调查发现,萧山区不少农村都存在“黑诊所”现象,租一间小门面就开起了诊所,既没有医疗设备,也不具备消毒杀菌的行医环境,看病就靠病人“口述”。
租间屋子就能开诊所“行医”十多年什么病都看
萧山区宁围镇金一村和金二村里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村内主干道的两边,夹杂在各种门店中间是一家家小诊所,不到米的距离就有4家。这些诊所有的门口放置写有“牙科”字样的灯箱,有的在玻璃门上挂出“诊所”两个字,还有一家则在门上张贴“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胃病、皮肤科”的红色大字。
从门外看,这些诊所的内部的设施大体相同,一张桌子,一两张沙发,若干板凳。里面的“医生”均未穿白大褂,形象上和普通外来务工人员并无太大差别。
附近一家当地水果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种诊所在金一村和金二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一般只有外地人去看病,本地人从不去那里。
盒装药、散药混着卖“黑诊所”不具备相关资质
在这条街道西边的三岔路口,一个门店内的沙发上,一位中年妇女正在输液,点滴瓶就挂在后面镜子上的粘钩上。
不足20平米的空间里摆了两张破旧的沙发,一个电视机,一张油漆脱落的办公桌。屋内并无相关的医疗器械和设施。墙壁上,也没有悬挂营业许可证等相关证件。
开设这家“诊所”的“医生”自称是阜阳人,卫校毕业,出来做“医生”十多年了。他说自己什么病都看,“你知道的,农村里看病嘛,都是这样的。”
记者佯装要补牙,该诊所的“医生”告知,他这里不补牙,但补牙前一定要消炎,我应当遵“医嘱”吃消炎药。随后,“医生”到街对面一间宽度不到两米的门面,拉开卷帘门。几分钟后,他从那里拿出几盒药,并向记者收取了10元钱费用。“医生”告诉记者,放药的那个小门面也是他做饭的地方。
“医生”开出的药中,有头孢拉定、清火栀麦片以及两份用白纸包的白色药片。在此期间,“医生”并没开任何处方单。当被问及这些药来自何处、为何比药店便宜时,他只是含糊地表示,这些药是从老家熟人那里买过来的,所以便宜。而被问到是否考过相关的医师从业资格证时,“医生”没有给出回答。
随后,记者又走进同一条街上一家挂着“诊所”大字的店面,当对方听说记者胃疼时,简单询问“是否胃胀”,就拉开抽屉,从二十多个白色药瓶里找出一瓶,随后就拿出白纸,说开“一天的药量”。
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在这4家诊所内,记者并未看到相关专业证件。
学了半年就外出开诊所医药并非来自正规渠道
李红(化名)多年前曾在萧山开过一家黑诊所”,她告诉记者,萧山这样的“黑诊所”都由外地人开办,主要是以安徽人和河南人为主。“这些诊所也都没有办理过相关的证件,所谓的‘医生’最多也就是卫校毕业,并没有取得‘医师从业资格证’,至于相关的药品来源,就更说不清了。”
李红初中毕业后读过三年卫校,但没有取得毕业证就辍学了。后来,她和一个在农村医疗合作社的亲戚学习看病开药,??学了半年后就“出师”到外地开起了诊所。??
李红承认,自己只知道一些皮毛。“一般就看看感冒,大病不敢看,老人小孩不看,怕给人家看出问题。”她说连胃病都不看,只给打工的年轻人看看小毛小病。那时候,她开诊所的收入并不固定,生意好时月入0多,生意不好只有多。
这些小诊所之所以有生意,还是因为病人看病的成本低,药便宜。李红透露,自己药比较便宜,都是从老乡那儿买来的,但至于老乡从哪儿买的,她也不清楚。
据此前的新闻报道,年,萧山区一名7个月女婴丽亚在无证“黑诊所”就医时死亡,年,重庆籍务工人员杨本志找无证医生朱永达看病,挂完盐水10分钟后死亡。近几年萧山区每年都对这些黑诊所展开查处并取缔,但这些黑诊所仍然出现在萧山区的各个村庄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