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48岁
.09.10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3年
现病史: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胃脘胀痛,餐后明显,伴反酸、恶心欲呕;喜太息、易抑郁,下肢乏力,纳少,寐可,大便1-3次/日、偶不成形,小便调。舌体胖、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滑。
处方:四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生晒参6g茯苓10g炒白术6g灸甘草10g
姜半夏12g黄连3g黄芩10g干姜10g
大枣10g白扁豆6g陈皮6g生姜10g
吴茱萸6g生白芍6g
随后3次复诊,在首诊处方基础上稍做调整,28剂后症状十去其八。
分析:胃脘胀痛3年,久病多虚,气机升降失调,不荣及不通则痛;饱餐后气机壅滞更甚、中气亦耗,故胃脘胀痛更甚;中气亏虚,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故恶心、欲呕;中气下陷,脾病多湿,运化失常,则便多、不成形;是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舌苔白厚、脉弦滑皆为中气亏虚,痰湿内阻之征象。本病以中气亏虚为本,痰湿为标,气机升降失常为机,方拟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以升清降浊,条畅气机。诸方合用,使中气复健,气机升降复常。
感悟:杨叔禹老师重视中焦脾胃,推崇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结合《圆运动古中医学》中所述“中焦如轴、四维如轮,轴运则轮行,轴停则轮滞”,临证强调扶中气、调气机,复升降。而临床中胃脘胀痛多以邪实阻滞多见,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治法。本案却始终抓住中虚的本源,胀不忌补,以补中气为主、佐以调气机升降,使中气复运,脾升胃降、肝气疏泄转常,而病退。
撰稿:徐翔斌审稿:陈弼沧黄文芳
杨叔禹中医工作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