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灵宝苹果故事林秉厚的果缘传奇

全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761.html

编者按

为进一步助推灵宝苹果产业发展,今年8月,市文联组织实施“讲好灵宝苹果故事”主题采风创作展赛活动,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积极热情参与采风创作,带动全市文艺家踊跃投稿,这些稿件紧紧围绕“灵宝百年苹果发展”主题,聚焦全市百年苹果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大力弘扬了灵宝人民发展苹果产业勤劳坚韧、实干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

此次主题采风创作展赛,市文联专门聘请报告文学专家评委,评选出特别奖2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32篇。这些获奖作品讲述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将与灵宝果树一起,扎根弘农大地,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成为最美的风景。《中国金城传媒》陆续刊发这些获奖作品。

三等奖

林秉厚的果缘传奇

◆杭荣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寺河山深秋的清晨,寒风凛冽,在东村园艺场土坡队的坡地上,一位年轻的农民左手挥动着鞭子,右手扶着山地犁,高一脚低一脚地犁着地。只听“哦——哦——”的一声停下指令,随着他右手的下按动作,让正在均匀使劲的两头牛稳稳地站了下来。年轻人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冷馍塞在嘴里咬一口,压一压不断上涌的反胃酸水,同时把胸口顶在犁把上缓解一下胃溃疡带来的阵阵疼痛。不一会儿,“嘚儿——驾——”,牛走犁动,他们身后便卷起一道新的土浪,一股泥土的气息也随之弥漫开来……这位年轻的“农民”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名字叫林秉厚。

不错就是当年的浙大毕业生林秉厚,一位灵宝高山苹果基地开拓者和保护神,他用一生执着的追求、勤劳的汗水、无畏的探索、无私的奉献,把平凡做成了伟大,把人生写成了传奇!

雄鹰北飞追远梦

林秉厚,男,汉族,年9月生于福建宁德,青少年时代随父母迁居浙江宁波。他从小就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梦想,中国社科院现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炯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学校的足球场成了我向同学做工作的好场所。那里地域开阔空旷,只要不踢球,就几乎没有人。课余或晚自习后,我经常约些要好的同学坐在足球场中央的草坪上谈心,望着头顶的蓝天白云或闪烁着宝石般的星空,谈天说地,谈世界的广大,谈社会的不公,谈政府的腐败和黑暗,谈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亡,虽是喁喁私语,却往往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慢慢地在我的周围逐渐形成一个十多位进步同学的圈子。其中最易慷慨激昂的是林秉厚。他有只眼睛有疾,思想很激进。解放后他上了农业大学,当了河南灵宝县的农业局长(实际是灵宝县园艺局副局长),因开发这个县的苹果和大枣成了河南省的劳动模范,河南日报曾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他的事迹。”

林秉厚的哥哥姐姐先后都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唯独他却毅然选择了学习农业科学。年7月林秉厚从浙江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雄鹰,从遥远的江南水乡飞来,在豫西灵宝这片蓝天下找准了着陆点,做了一名园艺场的技术员。从此他的名字便和灵宝苹果的发展创业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初到灵宝的南方小伙子,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便是严重的水土不服。在江南吃惯了大米白饭,到灵宝全要吃红薯、啃干馍,吃不惯红薯,他吃了吐,吐完再吃;啃不动干膜,就用开水冲;有时下乡没有开水,就逼着自己喝生水。从此种下了他胃溃疡的病根。

高山开辟新天地

普通的装束,平凡的外表,掩盖不了知识青年的睿智;艰苦的生活,恶劣的条件,挡不住热血青年的激情。在年开春寺河山万亩苹果基地开发启动的伟大壮举中,林秉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大胆的建言者。林秉厚身在灵宝“苹果之父”李工生开创的焦村果园里,心却飞到了灵宝的高山岭坡,他不满足于脚下这片小小的果园,他要给灵宝苹果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他向场长李福来建议:“为什么不找出一块大面积的山坡地来发展苹果呢?”二人一拍即合,促膝长谈,一个大胆的设想和建议送到了县委、政府。不久根据中央果树不与粮棉争田的原则,县政府就做出了果树上山的决定。

权威的勘查者。林秉厚和王国仕、苏印生、李坤峰等人是第一拨背着行囊走进大山的人。寺河山能不能种植苹果?林秉厚为代表的技术员说了算。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在亚洲山地栽种苹果没有超过海拔米的。而寺河山的海拔高度是米。为了准确掌握寺河山的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科学数据,在缺乏仪器的情况下,林秉厚起早贪黑,每天定时在晨风里、烈日下、夜幕中,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亲身体验感受温差、湿度的变化。为了摸清土壤中的酸碱度,他甚至抓起一把土亲口品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勘查研究结论是:寺河山平均海拔高出米,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11度至12度,正好是适合苹果生长的最佳年平均温度。林秉厚万分激动,他认为这块土层厚重,土质肥沃的万亩坡岭山地,就是上天恩赐给灵宝苹果的一块宝地!由林秉厚执笔撰写的调查报告,为灵宝县委县政府在寺河山开发万亩果园基地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战前的筹备者。年腊月二十八,西安的大街小巷因大雪而显得十分宁静。林秉厚四处打听才找到买东西的地方。服务员望着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要买的东西又不是什么年货,何必这样火急火燎冒着大雪跑到西安?林秉厚完全不顾服务员疑惑的眼神,一一配全了雨量计、温度计、坡度计、最低最高温度表等等仪器设备,然后打好包直奔火车站而来。一看时间,离返程列车还有五六个小时。这才想起去一趟第四军医大的姐姐家。他和姐姐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见过面了,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年关时刻,小弟的造访令姐姐和姐夫万分惊喜。他们给弟弟做了久违的家乡饭菜,本想和弟弟一起过个年,让他也逛一逛古城西安。谁知道林秉厚狼吞虎咽之后,笑着说:“姐,我马上得回去,正月初六我们场就要开发寺河山万亩苹果基地了,还有很多准备工作等着我做,这不,车票都买好了。”姐姐只能无奈地送他出了家门。

果园的规划者。年春季后,阳光下的寺河山白雪皑皑分外妖娆,第一批会战队员如约而至。林秉厚扛着仪器和测量组的同志们从阳坡开始,翻沟越岭一一测量定点,为寺河山量身制作美丽的新装。他们住的是沟底的几眼破窑洞。白天开荒种树,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专业知识、做好测量记录、给职工讲课辅导……多株苹果树苗要栽植,每当工人们问在哪儿挖坑,挖多深,行距间距多少的时候,场长李来福都是一句话:“栽树的事情都听小林的,他是专家。”正是在林秉厚等技术员的科学测量和规划指导下,荒山野岭被插上了一根根横竖成行标杆似的苹果树苗。林秉厚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万亩果园和鲜红的大苹果,寺河山从此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栽的创新者。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而林秉厚他们就是要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他们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把焦村、西阎几十亩长了多年的苹果树移栽上山。让果树早一天在山上挂果见效,就会早一天打破亚洲高山种植苹果成功的记录!今天寺河山姚院果园里的几棵百年老树,虽然经历了多次嫁接改良,仍然枝繁叶茂,风采不减当年,向世人展示着灵宝苹果的百年风流。

五省大会扬美名

年3月,洛阳专区召开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年仅26岁的灵宝县园艺场技术员林秉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灵宝县栽培苹果树的经验》的典型发言:“大家都知道,苹果是喜欢生长在地形比较平坦,湿润,而排水良好的肥厚和疏松的沙壤土上的,它在适应气候方面是比较耐寒的;灵宝县的位置是在黄河南岸的丘陵地区,土壤大部分是疏松的沙壤土,夏季最高气温大约在摄氏30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15度左右,因此适宜于苹果的生长。早在年我们这儿就已经开始广泛种植苹果了。”当他说“我们这儿”时,明显有点语气生硬,暴露出浓浓的闽东口语。林秉厚代表灵宝第一次在国家级会议上推介灵宝苹果种植经验。从这位英俊干练的小伙子身上不难看出灵宝苹果发展的希望和未来。这篇发言稿全文发表于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人民黄河》年第四期。

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发言,让林秉厚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技术名人,乃至省内外有名的林业技术骨干。这一年他也收获了自己爱情,和在焦村从事卫生工作的姑娘张翠娥结为连理。年10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按照林家族谱,他儿子应该是“常”字辈,但是为了纪念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更表达他要在灵宝这片沃土上干出一番伟业的决心,他给儿子取名“林卫星”。

风雨兼程大无畏

正当林秉厚踌躇满志,决心在灵宝寺河山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家庭出身再加上他专业上的认真态度,平时会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右派”的帽子不期而遇,用杜克斌的话说:“林秉厚一生好强要胜,坚持真理,就是被打弯了腰,都不倒架,不改口。”

面对残酷的现实,年轻的林秉厚经历了人生又一次艰难的抉择,他想过动摇,但他更舍不得挚爱的苹果事业。极度矛盾的煎熬中,他瞒着家人,独自一人登上了西去的火车,本想到西安姐姐家走一走,但是半路上改变了主意,他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的遭遇,就中途下车,独自一人登上西岳华山。站在华山东峰之巅,眼前的云海日出让他豁然开朗——浓云重重挡不住每天冉冉升起的太阳!

从此林秉厚变得和从前一样精神。妻子和家人心中的一块石头慢慢放了下来。林场的老工人也待他如亲人,重活累活不让他干,并经常安慰他;时任园艺场书记张守财等领导经常带着他到各生产队检査指导工作,故意当众说道:“你依然是咱们场里的技术总指导,技术上的事你说了算!”

妻子张翠娥也因此受到连累,被下放到农村失去了工作。但她没有怨言,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她知道丈夫得了胃病,就全家人省吃俭用,做点好吃的白面馍送到他干活的田间地头。如今88岁高龄的张翠娥说起丈夫的事业如数家珍——寺河山住的窑洞、支起几块石头做饭用的水瓢、每个月19斤定量粮票、医院大姑姐寄来的20元钱、丈夫用扁担挑回来的南瓜和豆子、下雪天深夜丈夫一进家门便栽倒在地的情景……都在老人家的心底刻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初,林秉厚的母亲实在放心不下,千里迢迢来到灵宝看望她最疼爱的小儿子。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儿子信中的花果山竟然如此荒凉,儿子信中的平安幸福竟然如此艰苦!说什么也要带他们一家回到宁波去!林秉厚坚定地说:“正是因为这里贫穷落后,才需要我们有文化的年轻人改变它,这里的苹果发展才刚刚起步,我不能走!请妈妈放心,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一座花果山的!”

硕果累累慰初心

看到年栽的几万棵果树已出现老化现象——树冠残缺不全,叶子变小变黄,产量连年下降。林秉厚心急如焚,便提出了逐步改变大冠稀植型的旧模式,代之以小冠密植型的新方法的建议,很快得到园艺场领导的支持。林秉厚带领五名工人借来推土机,苦干10天,平整了50亩实验田。主攻两大课题:一是株行距密植,二是整型和修剪改革。从此,寺河山苹果基地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斜栽45度的“折叠式”果树,光要主枝不要侧枝的“小骨架”果树,还有“圆柱形”果树,让人眼前一亮。种植密度由过去的每亩10多株增加到50多株。新法种植的苹果树不仅产量翻番,而且苹果质量更是色香味俱佳。这一实验成果的推广让寺河山苹果基地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寺河人的眼中,林秉厚是技术上的严师,更是做人上的楷模。姚院村的全国劳动模范刘天送是种植苹果的能手,也是寺河山有名的技术专家,说起师傅林秉厚,刘天送从没有忘记林老师的教导:“农业上的科学研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农民失败不起,新技术要反复论证后才能推广……”

曾经和林秉厚共事30多年的鲁石头,对林秉厚和工人一起同甘共苦,在羊肠小道用小木车推粪给果树施肥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天天坚持工作10个小时、遇到天旱,他们就靠扁担挑水浇树、背着药机子翻山越岭给果树治虫……这样超强度的劳动常常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撑下来的。

“在苹果管理技术上林秉厚从来不打一点折扣,当时苹果生产技术都听他的,每一项新技术都是他推广的。”鲁石头说。

年组织上为林秉厚摘了帽,并把副场长的担子放在了他的肩上。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灵宝题写“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的题词。园艺场培育的优质果苗和积累的经验走进了千家万户,灵宝成为闻名全国的苹果大县,灵宝人民也靠苹果产业过上了富裕生活。可是林秉厚却积劳成疾,严重的胃病再也扛不住了,检查结果让医生都不敢相信:“如此严重的胃病,你是怎么撑过来的?马上手术!”那一年林秉厚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了。时值灵宝县园艺局最新成立,林秉厚被任命为园艺局副局长。年7月,追求进步大半辈子的林秉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林秉厚从事果树生产管理与研究40余年,经常下乡深入果园巡回培训,现场指导,每年培训果农多人次。各乡镇的果园都有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寺河山工作期间,每次回到焦村东常村的家中,林家总是挤满一屋子的人,都是请教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他还先后应邀到新乡、商丘、浚县、宝丰以及三门峡市各县讲课。

说起林秉厚果树技术过硬的事迹,82岁高龄的杜克斌激动地说:“老林在苹果技术方面可是真厉害,那一次我和林秉厚一起赴商丘参加苹果栽培技术推广交流活动。在果园实地考察时,林秉厚指着一棵树说道:‘这棵树不错,今年的产量可达斤’说得在场的领导、技术员和果农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时值初春,果树还没发芽,咋就会知道秋后的产量了呢?林秉厚顺手拉下一个树枝,为他们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和讲解。当地果农佩服地说‘真是一位苹果技术的神人!’”

退休后的林秉厚始终放不下终身热爱的苹果事业。不论哪个乡镇、哪个地方邀请,他都欣然前往;只要提起和苹果有关的事,他就浑身是劲。就是在膀胱切除的情况下,就是挂着导尿管也要坚持为果农讲课。

林秉厚撰写的主要技术论文有《山区建立苹果园技术要点》《苹果土窑洞加简易气调贮藏技术》和《苹果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苹果生产管理月》等等。先后共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省、部级5项。他的事迹录入《中国优秀科技人物通讯选萃》一书,成为著名的果树专家。年被国家经济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河南日报》整版刊登了长篇报告文学,专题报道了林秉厚的先进事迹。年10月,中共灵宝县委员会、灵宝县人民政府授予林秉厚“寺河山苹果基地创业者”称号,在《寺河苹果基地创业者功绩碑》的碑文中,提及姓名的仅有10人次,林秉厚的名字出现了两次。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高级农艺师。年被国务院授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成为灵宝县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年由范中胜和张赞昆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果山王国创业史》一书中把林秉厚赞誉为“寺河山苹果保护神第一人”。林秉厚曾任中国园艺学会会员、省园艺学会理事、政协河南省第五、六届委员;政协灵宝县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和县、市人大代表。

林老先生晚年受尽了病痛的折磨,但是他对灵宝苹果事业的热爱之情有增无减,每年坚持至少两上寺河山,直到病逝那一年20多年从未间断:一次是苹果花开时节,他要看一看春华的烂漫;一次是苹果成熟时节,他要分享秋实的喜悦。年的春天,林老先生自知时日不多,就把妻子和三个子女叫到身边,一字一板地说道:“我一辈子就做了苹果这一件事,寺河山就是我前生注定的缘,看来今年我是上不成寺河山了。我死后哪里都不去,还上寺河山,寺河山是我永久的家。”年4月28日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5岁。家人遵其遗愿安葬于寺河山园艺场柏村不占果园的山坡上。

一座土冢,一片果园,一阵山风,仿佛静静地讲述着林秉厚的果缘传奇。让我们永远记住林秉厚等创业者的名字,不断续写灵宝苹果新的发展篇章。

编辑:代义明

声明:中国金城传媒综合文章欢迎转载,如转载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gk/9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