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伴有食欲不振,嗳气吞酸,嘈杂痞满等。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系统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均属于中医的胃痛范畴。
病因:外感寒邪犯胃,过食生冷,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食滞不化,内生湿热,劳倦过度,饥饱失常,脾胃虚弱,水谷不化,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久痛入络,损伤络脉,则疼痛稳固难愈。
胃痛根据症状可分为实证及虚证:
一、实证:
1、症见胃脘胀满作痛,连及两肋,嗳气,大便不畅,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2、症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者为食积于胃。
3、症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热则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者为寒邪犯胃。
4、症见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兼有吐血,便血,舌质紫暗,脉细涩者为淤血阻滞,脉络损伤。
二、虚证:症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软弱或沉细,中阳不运所致。
治则:
1、实证:理气解郁,消食和胃,疏经活络。
取穴: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食滞于胃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淤血阻滞加内关。
灸法:每日施灸一次,每穴10-30壮,亦可艾条悬灸,悬灸15-30分钟每穴,10日为一疗程。
2、虚证:温中散寒,健补脾胃。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顽固性胃痛效最佳)。
配穴:便溏加天枢。
灸法:每日一次,每穴10-30壮,10日为一疗程。虚证宜长灸。
施灸期间饮食清淡,勿食生冷。注意防风避寒。
艾灸呕吐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为降。任何原因导致胃的功能发生絮乱,使胃气上逆,均可发生呕吐。
胃失和降的原因,有实有虚。实者为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及肥甘之物,致中阳被遏,食滞不化或湿热内蕴,停痰留饮,或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木旺克土,肝胃不和,均可导致脾胃气机逆乱而发病。
虚者多见身体虚弱。或久病气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以致胃腑不能承受水谷,每因食后引起的呕吐。此乃“所谓无阴则呕也”。
症状:
一、实证:发病急,病程短。
1、症见恶寒发热,突然呕吐或口渴,烦闷,苔薄白。
2、症见食滞停积,脾胃气机受阻,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腻。
3、症见痰饮停滞,饮邪上逆,呕吐痰涎清水,胸闷,苔黄腻。
4、症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则呕吐吞酸,嗳气,胸肋满痛,烦闷,苔黄腻。
二、虚证:发病较慢,病程较长。
1、呕吐时作时止,饮食稍多即吐,倦怠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温,便溏,舌淡。
2、热病之后,久为呕吐所伤,胃阴不足者,则呕吐无物,口咽干燥,舌红少津。
治则:1、实证:和胃降逆,理气化湿,消胀化滞。
取穴:中脘、关门、内关、足三里、公孙。
配穴: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食积者加下脘、腹哀。肝气不舒者加行间,太冲。痰饮者加丰隆。
灸法:每日一次,每次10-30壮,艾条悬灸10-30分钟每穴。
2、虚证:温中止呕,健脾和胃。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中脘、建里、内关、足三里。
配穴:虚寒者加天枢,体虚者加肾俞、关元。
灸法:隔日灸一次,每次10-30壮(岁数越大越是需要更多壮,悬灸亦是如此)。悬灸15-30分钟每穴。
施灸期间饮食禁忌参照胃痛。
穴位图:
1、中脘穴
取法:脐中上四寸。
功效: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呕吐、呃逆、反胃、吞酸、肠鸣、泄泻、痢疾、疳积、膨胀、黄疸、便秘、便血、虚劳吐血。
2、梁门穴
取法:中脘穴旁开3横指。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痛、消积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食少、腹胀、肠鸣、便溏、肋下胀满。
按压梁门5分钟可治胃痛、呕吐、胃下垂。
3、梁丘穴
取法:膝髌外上缘上二寸处。
作用:疏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胃痛、腹胀、乳房胀痛、乳痈、下肢痹痛、屈伸不利等。
4、足三里
取法:小腿前外侧,犊鼻直下三寸,距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
主治:胃痛、恶心、呕吐、食少、噎嗝、完谷不化、腹胀、腹痛、肠鸣、谢谢、痢疾、便秘、疳积、肠痈、乳痈、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心悸、怔忡、虚劳、赢瘦、气短、气喘、咳嗽、痰多、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膝胫酸痛。
5、太冲穴
取法: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中。
功效: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咽痛嗌干、胸肋胀痛、腹胀、呃逆、黄疸、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症、中风先兆、膝股内侧痛、下肢痿痹、足跗肿。
6、合谷穴
取法:将拇食二指合并,第一、二掌骨间背侧肌肉突起部的中央处。
功效:清泄阳明、祛风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调经活血、疏通经络。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目赤生翳、聋哑、中锋口噤、口眼歪斜、指挛,臂痛、半身不遂、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胃脘疼痛、呕吐、便秘、痢疾、痛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痄腮、瘾疹、疥疮、疟疾、丹毒、疔疮、癫狂、痫症。
7、胃俞穴
取法: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胃脘痛、胸肋痛、腹胀、肠鸣、噎嗝、反胃呕吐、不嗜食、完谷不化、泻痢。
8、内关穴
取法:如上图,在腕横纹上二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凹陷中。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心悸、怔忡、胸闷、烦躁、气短、胃痛、肋痛、呕吐、呃逆、眩晕、失眠、癫狂、痫症、热病、中暑、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肘臂挛痛、手麻。
9、脾俞穴
图片痛胃俞穴。
取法: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肋痛、胃痛、腹胀、黄疸、噎嗝、呕吐、痢疾、泄泻、便血、水肿、肩背腰痛、小儿慢惊风。
10、天枢穴
取法:肚脐旁开两寸凹陷中。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疏肝调经。
主治: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癓瘕、月经不调、带下、痛经、水肿。
11、关门穴
取法:脐中上三寸,前正中线旁开二寸处。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消胀化滞、利水止泻。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欲不振、身肿、遗溺。
12、公孙穴
取法: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化食消积、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如鼓,腹中切痛、泄泻、痢疾、肠风下血、霍乱、多饮、面肿、心烦、失眠、狂言、嗜睡、脚气。
13、大椎穴
取法:如图
功效:解表清热、疏风散寒、通调督脉、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热病、头痛、项强、寒热无汗、咳嗽、气喘、疟疾、骨蒸潮热、盗汗、癫狂、痫症、小儿惊风、角弓反张、肩背痛、腰脊强痛、中暑、呕吐、风疹、五劳虚损。
14、下脘穴
取法;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两存处。
功效: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脘腹胀痛、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15、腹哀穴
取法:脐中上三寸,前正中线旁开四寸处。
功效:调理脾胃。
主治:绕脐腹痛、胁肋胀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痢疾、便秘。
16、行间穴
取法:足背侧,第一二趾缝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调理肝肾、行气活血、清热熄风。
主治:月经过多、痛经、闭经、带下、阴中痛、小便不利、淋症、遗尿、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泄、便秘、头胀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中风先兆、癫痫、瘈疭、失眠、口眼歪斜、消渴、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17、丰隆穴
取法:犊鼻穴直下九寸,条口穴下约一横指,距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
作用:调理肠腑、清热利湿、疏经活络、健脾化痰。
主治:痰多、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闷、胸痛、眩晕、头痛、呕吐、便秘、癫狂、痫症、下肢痿痹、脚气、肢肿。
18、建里穴
取法:如图
功效:健脾和胃、消积化滞、通降腑气。
主治:胃脘胀痛、饮食不化、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胸闷、心痛、身肿。
19、肝俞穴
取法: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息风、安神定志。
主治:黄疸、肋痛、吐血、衄血、目眩、目赤、胬肉攀睛、雀目、视物不明、癫狂、痫症、脊背痛。
20、肾俞穴
取法: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聪耳通窍。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早泄、遗溺、消渴、小便浊难、溺血、泄泻、月经不调、白带、水肿、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腰脊酸痛。
21、关元穴
取法:如图
功效: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遗精、早泄、阳痿、遗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尿血、便血、脱肛、疝气、泄泻、痢疾、月经不调、不孕、崩漏、闭经、痛经、赤白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尽、中风脱证、虚劳冷惫、赢瘦无力、消渴、少腹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