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医风采王胜炳

岭南名医

王胜炳

“医者仁心”。有人说,医生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十分伟大;也有人说,医生是神,能诊治疑难杂症,帮助病危的人脱离生命危险。脱下白大褂,医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平凡生活。工作、生活之中,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01

“身边好医生”

冬日傍晚18时30分,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医院门诊大楼消化内一科诊室里,主任医师王胜炳送走最后一位病人,换下白大褂,伸了个懒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脸上挂着疲劳。

早上7时出门,中午短暂休息,到傍晚下班,王胜炳忙碌了近10个小时。30年来,这样的忙碌是他的工作常态。

36年前,王胜炳凭着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6年后,他回到家乡就职于医院,又成为当年中山医科大学唯一一位选择回乡就业的梅州籍医学生。“回来,一方面是希望照顾家人,另一方面希望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做些努力。”王胜炳说。

30年来,他兢兢业业,一步步成为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努力下,医院消化内科的规模和消化内镜的诊疗总量和技术水平走在我省最前列,消化内科获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王胜炳也入选年岭南名医目录。

02

原本需要开胸的手术

他在内镜下微创就可以完成

双眼炯炯有神,脸上总带着微微的笑容,说话声音轻柔却清晰。王胜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

忙碌了一天,尽管已经很疲惫,但是在下班前,他仍然没有忘记带上桌面上的一沓材料,“这是晚上回家后需要学习的资料。”从医30年来,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王胜炳的习惯。

而在王胜炳身边的同事们眼中,他不仅是一个刻苦钻研医术的人,也是一个勇于挑战的人。就在上个月,王胜炳又一次挑战,成功完成了在以往难以完成的手术。

患者是一位26岁的小伙,刚组建了家庭有了可爱的小孩,因近期吞咽不适前来就诊。“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他的食管长了一个3.5×2cm的平滑肌瘤,必须进行手术。”王胜炳说,以往遇到这样的病情,一般都只能进行外科手术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疗效确切,这样的手术创伤大,病人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也较高。

“通过对病人情况认真分析,我们决定运用STER手术。”王胜炳说,这是全新的内镜微创技术,也是当今国际最新的微创治疗方法,病人无需开胸手术,全部手术过程均在无痛状态下通过胃镜进行操作,但这个手术是当今消化内镜领域最尖端的治疗技术之一,对内镜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每一步都要非常精确,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手术当天,王胜炳主任带领的团队和麻醉科通力协作,用胃镜在食管表层的黏膜上切开约1.5cm的小口,然后胃镜进入到食管夹层(黏膜下层),直视下打通长约10cm的“隧道”到肿瘤远端,再把平滑肌瘤剥离,从食管经过口腔取岀来,最后用金属夹把小切口缝合。近2个小时后,手术成功完成。

这是王胜炳第一次在内镜下通过微创成功剥离如此大的平滑肌瘤。“这个内镜手术避免了病人开胸,过程非常顺利,无出血,无体表伤口。”王胜炳说,更让他开心的是,病人术后第2天可进食流质饮食,术后不到一周,病人就出院了。

目前,在王胜炳的带领下,医院消化内科的内镜治疗技术已经跨入国内先进行列。但是王胜炳并没有自满,“医疗技术每天都在进步,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钻研,多交流,多进行临床实践。”王胜炳说。

03

患者来找我看病是信赖我

不能辜负每一位病人的信赖

每周一的上午是王胜炳在门诊出诊的时间。早上6时10分,他就起床洗刷,吃完早餐,7时准时出门。医院7时20分,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还没到8时,王胜炳诊室外面的候诊区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许多病人都是慕名来找王胜炳看病。“我特意从深圳过来找王医生,是梅州的朋友介绍的,老胃病,医院都没好。”在深圳上班的钟先生说,他那位梅州的朋友跟他的情况相似,是去年找王胜炳医生看好的,“刚看了王医生,他为人很真诚热情,也很有耐心,掐病准。”

医术高超,热情、细致、总是为病人着想,这些为王胜炳带来了患者的信赖。高峰期的时候,他在门诊一天要看个病人,从早上7时多到傍晚18时多,一天门诊下来近10个小时,除了喝水和去洗手间,他都一刻不停地接诊。对毎一个患者都是耐心地问诊,仔细地检查,提出最适合的处理方案。

这样一天下来,虽然已经很疲惫,但是王胜炳依然保持着热情、耐心与细致,“患者来找我看病是信赖我,不能辜负每一位病人的信赖。”。

“王医生您不要总是只为患者着想,也要为自己多着想,别太累。”这是这天他看的最后一位病人对他说的,这番体谅的话,让王胜炳很感动,“我不仅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还得到了他们的体谅,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就足够了。”

从考上中山医科大学的那一刻起,王胜炳就立志要做个好医生。那在他眼中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医生?“做个好医生,第一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医术要精湛,第二对病人要有同情心,热心细致。”他常常这样教导跟着他的年轻医生,也用行动做了最好的示范。每次面对病人,他都细心询问病史,认真检查,明确诊断,慎重合理治疗。每次手术,他也反复斟酌手术的适应症和合理性,周密进行术前准备。

医院的规定,王胜炳每周只需上班5天半,周六上半天班就可以休息了,但是周日他依然坚持到科室查房,30年来几乎没间断。

04

着力培养年轻医生毫无保留传授医术

“王主任的医术精湛,医德医风良好,在同行中认可高,也得到病人和社会的好评。”说起王胜炳,他的同事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消化内科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王胜炳擅长各种胃肠及肝胆胰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特别是消化内镜的治疗。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医以来,他平时一直保持着刻苦好学的状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引进和掌握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在省内外消化领域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其中他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序贯治疗的临床研究,先后在广州、厦门、汕头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上作专题大会发言,受到海峡两岸和粤港澳同行的好评。

近年来,王胜炳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市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省级继教项目2项,主持每年一次的粤闽赣消化病学术大会和各种学术沙龙,曾获梅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各级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同时,他还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科主任、首席专家或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获-年度梅州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年被评为梅州市第三届高层次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年被评为梅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医院的一个大科室来说,一个人优秀不算真正的优秀,一个团队都优秀那才是真正的优秀。”王胜炳说。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他重视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年轻医生的培养,“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我都会毫不保留地传授。”

比如他坚持每周的主任查房,坚持每天下午在内镜中心指导内镜医师,主持每周的消化内科中心联合查房和肝硬化MTD,使年轻医生学有所成,各有专长并能独当一面,促进了消化内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如今,在王胜炳的带领下,医院消化内科不断发展壮大,消化内科中心下设消化内一科、消化内二科、消化内三科、肝病科和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镜年诊疗量超5万人次,无痛内镜超3万人次,大量国际最前沿的内镜技术在这里得到推广应用,在省内和闽赣地区消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来源/南方日报

我的创业故事|吴育雄

柔软改变中国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简介

全科信息系统简介

基层医生全科能力过关活动

BMJ临床实践简介

U护APP平台介绍

守护APP平台介绍

年岭南名医录

关于星级家庭医生评选办法的补充通知

“善终关怀中国行”呵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广东全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商务手册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是我国发展基础医疗重要手段

“健康中国””之助力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方案

强基层,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赞赏

长按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沈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js/3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