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0公里的携手共建

一个是齐鲁大地,平原,大海,名山;一个是遥远的地方,雪山,牛羊,草地。八年前,对于很多山东人来说,海北藏族自治州,仅仅是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的地方;而八年后两个看似画风迥异的地方,因为对口支援,两地人民

有了解不开的缘。越过千山万水,越过季节变化,跨越两千公里携手共建,来自华东沿海的山东省援青干部带着责任和重托,就像一枝枝格桑花,扎根草原,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谱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生活新篇章。

截至目前,山东省累计投入援青资金13.28亿元,实施援青项目个,在国家确定的实物工作量以外,援助物资折款达1.5亿元;山东省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物资达到1.4亿元;选派61名干部、名人才到海北州挂职锻炼。

志愿者在辅导学生。

山东省聊城市投资援建的刚察县智能温室大棚。

村民在智能温室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

山东援建的海晏县绿色文化产业园。

第三批援青教师朱佩锋在海晏县祁连山中学给学生做辅导。

感恩融融援建情

自年以来,山东省开始对口支援我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干部交流、人才往来等各方面的援建力度不断增大,海北州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生态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已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解决了诸多瓶颈问题,有力促进了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本报记者尹耀增丁玉梅摄

鲁青共建一家亲对口支援助脱贫

家住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的王举红家,原本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在山东省莒南县捐赠爱心基金的帮助下,王举红脱了贫。

王举红有养殖牛羊的经验,也有发展的思路,但是手里头没有资金,什么事也干不成。在得知贫困户发展缺资金,可以到镇上申请元至2万元不等的莒南县捐赠爱心基金后,王举红赶紧填了申请表,经过镇上的考核,成功拿到了2万元的爱心基金。“我拿着基金还有自己凑的钱,一部分养了一些牛羊,还种植了1.3公顷的人参果,去年我赚了5万多元,效益非常不错。”说起自己的“脱贫经验”,王举红认为山东省爱心基金可是发挥了大作用。

为进一步巩固三角城镇脱贫攻坚成果,认真做好山东省莒南县捐赠基金的使用,有效解决贫困村、农牧户、专业合作社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三角城镇将万元的捐赠资金设立为“莒南捐赠爱心基金”,以小额借贷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目前三角城镇户贫困户中,有多户参与爱心基金的使用。

去年以来,特别是党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决策后,山东省坚决贯彻落实,制定了《山东省助推青海海北州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完善了山东支持海北脱贫攻坚的支援机制。年、年专门安排援建资金万元,扶持44个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安排援建资金万元,用于4个“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山东省今年计划投资的万元资金已全部下达,共涉及项目29个。

鲁青共建一家亲一片丹心育桃李

从“单项作战”到组合推进、从援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从“输血”到“造血”……如今,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教育支援是山东省援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了海北州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年7月,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到达青海,开始他们的援青工作。来自山东名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张西坤,到刚察县后担任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副校长一职。

上任后顶着对高原气候环境的各种不良反应,张西坤开始思考,“来到刚察,我们能为刚察的教育做些什么?”

等到张西坤熟悉了学校、了解了学生们的情况后发现,刚察县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并不比沿海城市的差,但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一般,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怎么扭转这一局面,成了张西坤来到青海克服了高原气候后的第二道难题。

把辍学的孩子找回来,和家长讲教育孩子的方法……自此到学生家里家访,成了张西坤援青工作的第一步。在日常的教学中,张西坤认为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阵地,课堂高质高效,则教育教学质量会上升,在他的教育下,学生们的发言积极了,学习主动性也变强了。

去年9月,三位来自山东省的名师到达刚察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紧抓机遇,张西坤和三位老师,以及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海容一起,成立山东省聊城市教育援青志愿服务站暨名师工作室,并推行了集体备课和师生谈话谈心、领导老师谈心谈话制度,致力于服务家庭教育和困难学生,打造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刚察县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山东省骨干教师先后走上高原、海北州教师走进山东接受专业培训、在山东省开设海北班、投资建设各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带着梦想而来,我们一定不负众望,不负嘱托。”就像是海北州祁连山中学临沂援教教师朱佩锋所说的一般,山东省用无限的爱,浇筑着海北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鲁青共建一家亲山东亲戚好“曼巴”

“我是在知天命之年,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雪域高原的。从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始,我就一直用一句话来激励和提醒自己:‘来这里就要干点事;离开时绝不留遗憾!’”医院脾胃病科的副主任、现任海北州医院副院长的郭刚恒说道。

郭刚恒来到门源后,根据当地胃肠病高发的现状,利用自身消化病专业的优势,医院建设了重点科室脾胃病科。到岗一年半多来,郭刚恒累计治疗患者一万多人次,在当地这位“山东专家”可是非常有名。

近两年来,医院的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在山东省及威海援青管理组、门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郭刚恒名医工作室”,把自己比较成熟的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以此来提高当地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为了让“传帮带”工作扎实有效,在为期一年半的援青任务结束时,郭刚恒主动提出申请留在青海,继续为当地培养医疗人才。

几年来,山东省援青工作在突破当地医疗水平滞后这一薄弱环节上,可谓硕果累累。

实医院综合楼配套设施及层流手术室、4县医院净化手术室建设等项目,配备了5台流动手术车。

为州第一、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建设了远程会诊教学系统。

组织社会力量开展“青海光明行”活动,筛查白内障患者人,为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

山东医疗援建8年来,海北州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山东卫生计生人员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来自山东的“阿克曼巴”。

如今,山东省对口支援的海北州,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为海北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b/12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