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流泉,走近王永亮

南流泉村地处沂源县张家坡镇东南约7公里,背靠帽盒顶、面朝货郎崮,村内因有一泉水南流而得名。泉水南流、一分为三,故又分为东、中、西流泉三个行政村,总计余口人,以王姓居多。

相传明末清初,王氏祖先由枣强迁徙于此,掘地为泉、泉水南流,命村流泉。王氏先人,因泉而生、繁衍生息,有村民甚至每天要赶好几里山路来此挑水,后来由于人口越来越多,遂开始修缮流泉,通过管道将泉水分流到三个行政村。

在张家坡当地、乃至沂源,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南流泉打水——紧接着。意思是说,南流泉的泉水很旺、四季不断,一个人挑满水,另一个人再接着挑,泉水也足够多,引申为做事情一件接一件不间断。

南流泉也是一个历史古村落。村里民风淳朴、泉水清冽、青石砌屋、石巷胡同、雕花石刻、石碾石臼、地主老宅、王氏宗祠、王氏族谱、康熙字典……

南流泉最动人的不仅是青石板房、百年古泉,还有京剧表演《十三锣》。曾有个“戏痴”王翠文,生于顺治年间,痴迷京剧、喜爱旦角。传说有“翠文不到,退钱十吊”的美誉。至今,每逢春节,村里还保持着京剧锣鼓民间艺术团演出。

南流泉历史上出过9个大地主、19名秀才,其中还有武秀才王汉章。村里至今还保存着练武用的、重达斤的练功石,一般人难以撼动。

由此说,南流泉是一个山清水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一点也不为过吧!

而我今天更要说的是中流泉的第一书记——王永亮。

王永亮,年出生,淄博市财政局非税局稽查科副科长,年6月,他主动申请下派来到中流泉任第一书记。近两年来,王永亮做的民生实事一件接一件,套用南流泉的那句谚语,正可谓“南流泉打水——紧接着。”

南流泉村中央原有一水池,为种藕灌溉使用,后被废弃,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污水四溢、蚊蝇肆虐、臭味熏天,成为村里的一大公害,多年来难以解决。

王永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多方争取资金,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将此处改造成了健身文化广场,紧邻建了一处养心池,养了红鲤鱼,种上了睡莲花,成了乡村街心公园,周边建了凉亭、水榭亭,村民有了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如今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针对南流泉属于典型古村落的特征,对村子实行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首先对古泉进行了保护性建设,围绕古泉整修、建亭、围护、刻碑等,将古泉历史文化记载传承;其次对王氏宗祠堂进行保护性修缮维护,把村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石碑、石刻、石雕、族谱、康熙字典及古生产、生活农具等文物收集于此,建成沂源县第一个乡村历史文化博物馆,所谓乡村记忆馆;还依托传统古村落的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吸引四方游客赏古居、体民情、搞采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面对中流泉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多方筹资硬化村内街道、小巷,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打了3眼深井,上了纯净水设备,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王永亮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譬如建希望小学、危房改造、农电水利设施配套、帮村民销售果品等。

在近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中,他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得到了上级和老百姓的认可与肯定,、两个年度,连续被评为“第一书记工作先进工作者”,并作为“淄博好人”和“时代先锋”的推荐人选上报有关部门,他的事迹多次被各级新闻媒体所报道。

作为王永亮的“粉丝”,5月7日,我走进了南流泉、走近了王永亮,想近距离地去感受一下他那内心的真实世界。

当我见到王永亮,第一感觉他是一个和善的人。

在村里,他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村里的广场、宗祠、流泉、古街、小巷、民居……边走边介绍着这里的一石一瓦、一草一木,浓浓的乡情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汗水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与认可而欣慰,他为古村历史文物在“文革”中惨遭破坏而惋惜,他为村里事业的未来而思索……

在随后与其交谈中,我更多地了解了他。他喜欢别人直呼其名王永亮,他的老家在临朐,后来在西安读了大学,毕业后分到淄博市财政局工作,一晃就干了二十多年。小时候,他吃过很多苦,像许多从农村走出的孩子一样,他了解农村、他理解农民、他热爱乡村土地,他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百姓有着天然的真挚朴素的感情。

在南流泉,他觉得自己就象回到家一样,因为这个村里的百姓以王姓为主,而他本人也姓王。他觉得,他不仅是在为百姓做事,也是在为家人做事。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

最令他铭记于心,终生难忘的是他与村里王福连老人的交往。

王福连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他的家就在村委会前面。他与老人的第一次交往,是因为“借菜”。

那天,他和老书记在村里转悠了半晌,中午吃饭时,就到老人那里摘了一把辣椒、一把韭菜、一个嫩南瓜、两个茄子、一小袋地瓜叶,给老人钱,怎么也不要。后来,就与老人有了不解之缘,村委开会或者上级来人督导检查工作,来不及烧水,就到老人家里去提水,老人家有几个大热水瓶,总是灌得满满的热乎乎的,似乎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当王永亮为治理村里的“大汪”,走访入户征求意见时,老人听了十分高兴,鼓励扎实去做,尽管老人患有胃病和肺气肿,仍然迈着蹒跚的脚步,拿着马扎,时不时地到施工现场查看,及时沟通交流,提出意见。

年5月,上级开展了“寻找走近古村落”大型采风活动,集中报道介绍了南流泉古村落。王老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石印版《康熙字典》和京剧锣鼓曲目《十三锣》,后来《十三锣》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南流泉独特的沂蒙山古村落特征和《康熙字典》、《十三锣》等佐证材料,顺利申报了沂源县的第一个省级古村落。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王永亮为什么总是那么热情和善、那么和蔼可亲,因为他深爱着脚下这块土地,他更爱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是一种对人民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这就是干好一切工作的不竭动力。

在今天,在某些人的心中,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人生的信条,但是还有许许多多象王永亮一样的人,始终把人民、把百姓放在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公仆”这一称号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正是一个个象王永亮这样的人,才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时间过得那样快,我觉得才刚刚做了一点工作,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任期就要到了,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完成正在干着,此时走我真地不放心”王永亮说。

“人家周六、周日往家赶,你往村里跑;人家任期快到了,谁还去村里,只有你还往村里跑,也不知村里有什么魅力这么吸引你。”王永亮的妻子心疼丈夫埋怨说。

“我觉得我对不起妻子,村里改造大汪时,妻子做手术,我都没能及时赶到她身边。家里老人生病,医院待几天,那时村里的工程正在关键点,不回村里,我自己都不放心。”王永亮的声音似乎有点哽咽。

“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的任期就要到了,说实在的我舍不得离开南流泉,除了工作还没有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与这里的百姓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知道第一书记的工作就象接力棒一样,需要一程程传递下去,我只希望下一棒跑得更好!就如同南流泉打水——紧接着。”

这就是我眼中的王永亮。

最后,请让我用王永亮写的那篇“南流泉记”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吧。因为泉水永恒,它也会记住每一个真正为了百姓的人。

货郎崮北,帽盒顶南。北高南低,一河横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王氏祖先,独具慧眼。迁徙于此,掘地为泉。泉水南流,命村流泉。流泉汩汩,一分为三。泉水潺潺,水质甘甜。清泉悠悠,水草连绵。红鲤相戏,金蟾守边。担水之声,紧接慢赶。户户缸满,家家炊烟。居此宝地,子孙繁衍。男耕女织,种植生产。无论旱涝,流泉未干。恩泽世人,惠民永远。流泉周边,历经修缮;凿石为壁,砌石为垣。盛世保泉,饮水思源。勒石以记,千秋万年。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zl/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