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辅导员,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计算机是一门艺术
“计算机本身是人发明,那么它就一定会有人的影子,计算机语言也是一种语言,每个人都可以学会汉语、英语,那么也一定可以学会计算机语言。”王永岗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明了他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
王永岗本科就读于西安石油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因为更喜欢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所以在考研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年,王永岗跨入了长治学院的大门,选择做一名计算机系的老师,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辅导员历程,事实上做大学辅导员是个偶然,他向来不喜欢被约束的生活,大抵教书育人是那透过生活缝隙中的几缕阳光,于是他们便一拍即合。
做辅导员先要把同学们的学习“辅导”好。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难、多、杂让许多同学头疼不已,常常一道题就需要耗费好几页纸,怎样把“枯燥”变得“不枯燥”是王永岗时常研究的问题。他说:“课程虽难,但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发现其中的美,它就不像想象中那么生涩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它美好的一面,计算机也是如此,只要努力挖掘,自然就会了解、掌握这门课程。”王永岗认为,在课堂上授予的不仅仅是知识,如果仅仅是知识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看视频、找辅导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讲课呢?在知识上有广度、深度;对基本概念有自己的哲学思考,寻求本质;在形式上有艺术的体现。这三点,是王永岗实现完美课堂的毕生追求。他希望在课堂上可以有他个人的思考,哲学也好,艺术也好,结合进来,渗透其中,传播下去。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
修炼好自己,才能更好地辅导他人,王永岗就是这么做的,身为人师,他不断吸取各科精华,提升自己。王永岗虽然是一名理科老师,却是一个感性的人,对哲学、历史浓厚的兴趣。他常常“通过感性把理性的东西表达”。闲暇之余,他喜欢捧起一本书,感受笔墨的芳香,南怀瑾、林清玄、王阳明、曾国藩都是他的“挚友”。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在表面上看起来与计算机专业并没有什么关联,但王永岗却希望把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结合起来,找出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去解读计算机这门课程或其中的某个知识点。他说“哲学可以给人一种思考的习惯,自我感觉记忆力不是很好,可有时忘记也是一种能力,当具体的知识被遗忘,那么思维方式或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被留下来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就可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
作为一个教龄有十年之久的辅导员,王永岗不断摸索与同学们的相处模式,努力成为同学们的知心伙伴。王永岗是一个非常具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大概是计算机系参加迎新晚会次数最多的老师了,他会唱歌、会朗诵,还曾与17级的同学们大胆尝试了韩式舞蹈《BangBangBang》,他写过小品,写过相声,是一个“欢乐的老男孩”,不仅思想上有艺术,行为上更有艺术。这样的他,用自己独到的相处模式,在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同学们的生命。
●
复习周的时候,王老师集中全班同学在自习室复习,王老师全程陪同,哪里不会讲哪里,其他班的教室早已灯光昏暗的时候,网络班还在拧成一股力,因为有“主心骨”王老师在,全班都很振奋。元旦节王永岗组织全班一起包饺子,还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参与,他的妻子为同学们跳舞,大家其乐融融,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王老师让我们这些来自外地的同学心里感到特别暖,他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让我们特别感动。”班长孙嘉这样形容王永岗。周六日王老师会找教室,给同学们讲解习题,高数、线性代数是同学们的难点,他虽不是代课老师,却到处找资料,竭其所能给同学们最大的帮助。在假期来临之时,王永岗还送给每个宿舍一份“石头饼”。团支书胃病犯了,王永岗和同医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这个“父亲”比其他父亲都要辛苦,因为他操着全班47个同学的心。他虽温和,却总是能给人一种力量,他的爱如春风化雨,灿如夏花。
●
如果把大学这个时代比作是滔滔江水,那么辅导员,就是架在江水上的一座桥,怎样架好这座桥,是每一个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十多年以来,王永岗在辅导员的路上披荆斩棘,他也有他的困惑,可他总能完美解决。随着教龄的增加,与孩子们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年龄差距会产生一定的代沟,怎样减小与学生们之间的代沟,这是王永岗一直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去宿舍检查卫生,说完卫生问题、安全问题,还想坐下来聊一聊的时候,却发现不知该说些什么,毕竟教育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味的说教总是不行的。”王老师沉思中略带微笑地说道。可是,王永岗从未放弃与这些孩子们沟通,每周开一次班会,和同学们了解问题;突击检查晚自习,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如何;时不时地开一次趣味运动会或者开展一场篮球赛,无形中就培养出了师生感情。总之,王永岗总是想着多教同学们一些知识,他在不断摸索,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这些孩子们,真正的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里,更好的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需要时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王永岗记住了这三点要求,在十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他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这十三个字,真真切切地贯彻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中。
●
王永岗教会同学们的早已不仅仅是知识,他把爱、温暖、努力、善良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同学们,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着同学们成长。
听到成长的声音算起来,王永岗的辅导员生涯已有十一年之久。教学伊始,王永岗的心情是忐忑的。十一年前,王永岗第一次踏上讲台,那天他一番打扮,自信里充满着不安,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帅气男生,十一年过去了,岁月沉淀,在他脸上显出的更多是睿智。王永岗将他姨母的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的姨母坐在玉米地里,伴着微凉的夜色,姨母听到了身旁玉米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一种振奋人心的生长的声音。王永岗在十一年的辅导员岁月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们“成长的声音”。他当辅导员所带的第一届学生最让他骄傲,“那时的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都在我们班里,同学们能力很强,最后考上公务员的同学有十个左右,一些创业的同学也很成功,而今的家庭也很美满。”王永岗欣慰地说道。后来他自建了一个实验室,和同学们一起在这里做实验、做设计。从年至今,频频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拔得头筹,机器人、智能家居系统等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的。王老师常常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地与同学们做实验,曾连续两天没有回家,他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同学们的成长,听到“成长的声音”是他无畏付出的最大动力。
在实验室里,王永岗仿佛看到了读研时的自己,那时自己的导师刚回国,条件设施还不完善,他就与师弟师妹们一起动手装修实验室,粉刷墙、走线、刨木板、做实验台、制作基础的实验道具,一切都是亲力亲为。十几年前,实验室里有一位兢兢业业致力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十几年后,那位青年依旧在实验室里,只不过他已经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了。实验室,承载着王永岗太多的芳华。
大学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品格。王永岗从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对于叛逆学生,他也认真参与他们的成长。他说:“每个人在表现出来一些过激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如果出现了一些情况,不能马上做决定去处置他、惩罚他,而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与他沟通,也许他面对的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会有不安全感,我们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去感化他,去温暖他。”
成长有酸亦有甜,正因为有酸才让甜更加耐人寻味,王永岗与同学们一起品味成长的酸甜,学子成功会使他欣慰,学子失败他就加以鼓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中,同学们不断成长,那种成长的声音,正是蓬勃向上的生命态度,那是王永岗最爱听到的声音。
Theechooftime
岁月的回响说到对青年人的告诫,王永岗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的一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是就是一种幸福。”开班会时,王永岗问同学们:“对于你们来说,什么是幸福?是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挣很多的钱?”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而奋斗就是做到真正高贵的唯一方法。奋斗了、改变自己了、灵魂得到锻炼了,那么,你就幸福了。“如果你现在感到不幸福,那么请努力奋斗吧!”王老师这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此刻正在读这句话的你。
王永岗有一种让人能镇静的力量,脸上永远挂着笑意,做事总是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大抵是熬过了岁月的历练,所以他总是会温柔地注视着你,用温柔的言语劝慰你,将他在岁月中沉淀的学识,思想全数倾囊相授。他身处素与简的平淡中,并反馈于他爱的孩子们。教育的意思便是使人成为人,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END文字
李雅静
编辑
黄婉莹
审核
王文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