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网红青年》全片
↓节目文字版↓
福建莆田乐屿
阿烽:假如你不是一个渔民的话,根本就抓不到什么海货,这些海螺跟螃蟹不单有它的各种习性,也要看潮水,比如今天是大潮、几点退潮,这个都要包括。
农历九月二十五,渔民阿烽选择在下午三点钟出门赶海。和其他渔民不同,有两百多万粉丝的阿烽每次出海,都有搭档拿着录像设备随时跟拍。
阿烽:我们这边每个月农历初十、二十五,是天刚亮满潮,跟天刚黑满潮。
对于渔民来说,生物钟是跟着潮水和风浪走的,大风大浪过后、潮涨潮落之间,蕴藏着他们行动的指南。26岁的阿烽已经做了7年的职业渔民,一年前,他意外地成了一名网红,每天分享自己赶海的小视频,短短几个月,就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了两百多万粉丝。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网友们喜欢你?
阿烽:我不知道,对我来说,我觉得我懂的东西比别人要少,真的。
阿烽:现在已经到我们昨天放网的地方。
一天前,阿烽和搭档一起在这里下了网,五张小网连接成一大组,撒在有礁石的海域等待收获。
阿烽:这个水母有毒的,上次我碰到手都起泡了,拉了好几张网都没有,第一只网只抓到一只兰花蟹,看来雄哥今天运气不大好。
第一网收获寥寥,阿烽有些尴尬,在他的视频中,他总是充实快乐的,对着镜头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网友们也跟着他一起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一小时过去了,拉上来的都是空网。阿烽坦言,虽然网友看到的视频里他大喊发财,但事实上,渔民的赶海生活充满了变数和莫测。
阿烽:经常这样。这个本来就是靠天吃饭,明天能抓到什么或者今天能抓到什么都不知道,都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这样的尴尬经常发生,对于阿烽来说,赶海不仅仅为了拍视频,这是他和家人的生计。
阿烽:看第二网能不能发财,要都这样的话今天就亏本了。
阿烽:又来了一个兰花蟹啊,小心小心,那个不错,比刚刚那个大一点点。
阿雄:又来了。
第二网的收获开始多了,阿烽又露出了他招牌的笑容。
阿烽:要不就不来,一来就连续来,这个还不错,再有兰花蟹就能发财,这个蓝色的都是公的,绿色是母的,还有看这个地方,长长的就是公的,圆圆的就是母的。
阿雄:又来了又来了。
三个小时的拉网收网,阿烽的收获还算不错,他对着镜头细数成果。
阿烽:今天收获还挺不错的,抓到好多兰花蟹,今天发财全靠兰花蟹发财了。那我们准备上岸,我们去卖螃蟹。
阿烽:平常没拉到货的话,估计刚拉完一张网就觉得特别累,有收获的情况下不管拉多少张都没什么感觉,感觉都特别兴奋。现在收海鱼的老板过来收了。
对于阿烽来说,每天卖海货的过程也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粉丝都盼着他能买个好价钱,甚至不惜给他出些没有恶意的坏主意。
记者:阿烽,我看有粉丝建议你说用绳子绑的话可能会更重。
阿烽:我们是用包装袋,比较轻。
记者:粉丝希望你多赚点钱。
阿烽:肯定的,也不能让人家吃亏,毕竟人家买的是螃蟹不是绳子,如果螃蟹绑得很重,人家划不来。
二十只螃蟹、几条鱼一共卖了块钱,阿烽和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天两个人赶海,减掉渔网和船的油费等成本,均分下来每人也就元左右的收入。但阿烽笑得依然灿烂,嘴里不时地喊着他的口头禅:发财了。
记者:其实你把发财挂在嘴边只是一个说法而已。
阿烽:这个毕竟不可能天天有,只能说心态好就可以了,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一天的视频,剪到几分钟,大家看到都是那么多的海货,那么多的精彩画面,应该说能发财的那个他们都喜欢。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粉丝为什么希望你发财?
阿烽:我以前崇拜过一个人,比如说刘德华,我是希望他越来越好,越做越好,粉丝们大概是这样。
即便笑得再灿烂,离开镜头的阿烽也是腼腆害羞的。阿烽说不清为什么会有数量庞大的陌生网友喜欢他,事实上,在同龄人纷纷涌向大城市打拼的当下,阿烽是被遗留在小渔村的留守青年,也是村里唯一的年轻渔民。关于留守,他有太多无奈的成分,关于网上走红,他至今茫然无措。
这片海域是阿峰出生、长大的地方,几个小时前,海水在这里涌动,潮退过后,留下大海未知的馈赠,童年阿烽就是在这样的海边小岛上第一次发现了宝藏。
阿烽:有石头和水坑的地方一般有青蟹,然后我就看那个石头挺好的,我就把那个石头搬开,里面有一个青蟹,我就把它抓走拿去卖,可以卖两毛钱。两毛钱我当时也可以买一个冰棍,或者5颗糖。
每天一只小青蟹,就能支撑起童年阿烽一整天的快乐时光。然而,时代在变,当人们不再愿意困守海边,过靠海吃海的辛苦生活时,渔民渐渐稀少。福建的男孩子生来要强,如果不继续读书,他们通常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闯世界、见世面、学做生意,几乎成了每一个这片土地上的男孩子共同的成人礼。阿烽也不例外,16岁那年,他跟着老乡去了东莞,学习做海货批发生意。在繁华的大城市,腼腆的阿烽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和方向。
阿烽:当时感觉不怎么喜欢,因为我们出去送货的话,问他这个今天要不要海带紫菜,他们就说够了或者说今天不需要我们就,我就不敢说第二句话就直接去别人家了。就有一点怕说出来怕大家笑话。以前从小到大就没有离开过那个岛很长时间。
虽然各种不适应,但离家闯荡的那三年对于阿烽来说受益良多,与人的沟通交流有了进步,但最终,他还是回家了,守着家乡的这片海继续钓鱼、赶海的生活,风里雨里、潮涨潮落,让他感到踏实自在。他成了渔村里最年轻的渔民。
阿烽:确实打鱼发不了大财,但是勤快的话,我们那里老渔民的一句俗话,靠海饿不死的,只要你够勤快,不可能饿死,维持生计可能是有的。
因为留在家乡,阿烽默默承受着无形的压力,尤其在休渔期,他只能靠钓鱼养活一家人,还被人误会是游手好闲。阿烽喜欢钓鱼,安静、自在又充满期待,就像他留守渔村的生活状态。
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纯属偶然,去年,一个一起钓鱼的朋友向阿烽建议,把赶海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没准还能增加收入补贴家用。阿烽动了心,刚开始,他拿着手机自拍,拍摄和剪辑都不懂,但阿烽年轻,对于新事物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科技的便利,剪辑软件的便捷,让他很快上了道。
没想到,第一个视频就让他获得了四十多万点击量,拥有了近两千粉丝。
阿烽:我没想到那么多,因为我看我朋友他发的有的几千播放,有的是几万,我看他几万感觉都非常厉害,我看我那个三四十万。
这样的结果让阿峰兴奋又紧张,从小到大,他始终是人群中的普通参与者,从来没有做过焦点,突然获得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