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胃痛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本证多以暴饮暴食、恼怒及劳累过度、感受外邪等为常见病因,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临床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纳差、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急性胃痛多发于夏秋季节。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黏膜脱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以胃脘部经常性发生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诊断依据
1、主症上腹胃脘部发生经常性疼痛。
2、次症纳差,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大便不调等局部症状和神疲乏力,倦怠等全身性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见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
3、诱发因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和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4、好发季节冬春
5、发病年龄多发于中青年。
6、病史特征慢性胃痛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7、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常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或见出血点、溃疡。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见胃黏膜有龛影。凡具备主证,并参考其他各项即可确诊。
鉴别要点
1、真心痛
部分真心痛患者表现心下胃脘部疼痛,并迅速转向左侧胸膺部,痛彻肩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剧烈,如刺如绞,胸闷气憋,冷汗淋漓,甚则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微欲绝或结代。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波改变,病情危重者可见心律紊乱、心衰、休克等并发症。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腹痛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整个腹部发生疼痛,其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原发症状外,多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疼痛。从疼痛的部位、伴有的证候上看,胃痛与腹痛不难区别,但胃居腹中,与肠相连,故胃痛可牵连及腹,腹痛可影响及胃,临床应注意鉴别。
3、胁痛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部疼痛为主证。不典型的肝胆疾病患者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但以右侧为主,并以右上腹压痛和叩击痛为重要体征。胆囊或胰胆管造影、肝胆部B超可见异常。临床多伴有往来寒热,心烦口苦,胸闷纳呆,身黄目黄等症。
4、肠痈
肠痈初期多表现为突发性胃痛,但随病情发展而转入右下腹疼痛为主,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常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急缓:胃痛有急缓之分。急性胃痛往往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变化迅速,病程较短;慢性胃痛则起病缓慢,疼痛隐隐或反复发作,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2)辨虚实:实证胃痛表现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拒按,大便不通,脉实,多见于体质壮实者。虚证胃痛则痛势缓慢,痛处不定,喜按喜揉,脉虚,多见于久病体虚者。
(3)辨寒热:寒证胃痛则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苔白脉紧;热证胃痛则遇热痛增,得凉痛减,苔黄脉数。
(4)辨气血:胃痛一般初病在气分,久病在血分。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在血者,有血瘀、血虚之别。气滞胃痛,多与情志因素有关,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频繁,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气虚胃痛,多由中焦脾胃之气不足所致,故常伴见纳差,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症。血瘀胃痛,其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甚者可见呕血、黑便等症;血虚胃痛,常伴见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倦脉细等症。
(5)辨兼夹:胃痛一证往往常见寒凝、气滞、血瘀、饮食停滞、湿热、阴虚、气虚等证,且多相互转化和兼夹,临床应综合辨证。
2、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为主,重在疏理气机,使通则不痛。实证以祛邪为急,并视兼夹寒凝、气滞、血瘀、湿热等不同,分别采用散寒止痛,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清热化湿等治法;虚证以扶正为先,并根据虚寒和阴虚的不同,分别采用温中健脾,滋养胃阴等治法;若虚实夹杂,则应扶正祛邪兼顾。
3、应急措施对于急性胃痛患者可先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1)中成药疗法:寒邪犯胃者,用温胃舒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痛时服;饮食伤胃者,用枳实导滞丸,温开水冲服,每次2丸,每日3次;肝气犯胃者,用气滞胃痛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痛时服;湿热中阻者,用三九胃泰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每日3次;瘀阻胃络者,用元胡止痛片,凉开水送服,每次5片,每日3次。
(2)针灸疗法:取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体弱者,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属寒邪犯胃者,灸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15分钟。
(3)手术疗法:剧烈胃痛并发大量胃出血或穿孔,血压下降,病情危重者,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4、分证论治
(1)寒邪犯胃
突发胃脘剧烈冷痛,遇寒痛增,温熨可减,口不渴,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苔白,脉弦紧。
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止痛。
以良附丸为主方加味。高良姜12g,制香附9g,吴茱萸3g,陈皮、苏梗、枳壳各9g,生姜6g。
(2)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或攻窜胁背,恼怒则加重,嗳气频作,善太息,吞酸嘈杂,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枳壳、醋炒白芍、香附、延胡索、郁金各9g,川芎、木香、甘草各6g。
(3)饮食伤胃
胃脘饱胀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宿食,吐后痛减,大便腐臭,苔厚腻,脉滑或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为主方。山楂、神曲、莱菔子、茯苓各15g,陈皮、枳实各12g,制半夏、厚朴、连翘各9g。
(4)湿热阻胃胃脘灼痛,或痞满疼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口黏,头重身困,肢体倦怠,纳差,大便不调,小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三仁汤合左金丸化裁。杏仁15g,白豆蔻6g,薏苡仁18g,法半夏12g,厚朴9g,滑石18g,竹叶6g,黄连6g,吴茱萸9g,通草6g。也可用连朴饮合六一散加减。
(5)瘀血停胃
胃痛剧烈,如刺如锥,痛处固定,拒按,呕血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15g,檀香6g,砂仁3g(后下),蒲黄9g,五灵脂9g,酒制大黄6g,延胡索9g。
(6)胃阴亏虚
胃脘隐痛灼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纳差食少,嘈杂似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滋阴养胃。
益胃汤化裁。北沙参15g,麦冬15g,鲜生地黄20g,白芍12g,玉竹12g,法半夏6g,天冬15g,甘草6g。
(7)脾胃虚寒
胃痛绵绵,空腹尤甚,进食痛缓,遇冷痛甚,喜温喜按,倦怠乏力,手足不温,纳差,便溏,舌质淡,脉沉细。
温中健脾,益气止痛。
黄芪建中汤化裁。黄芪15g,桂枝9g,白芍18g,吴茱萸3g,煅瓦楞子30g(先煎),生甘草6g,大枣5枚,饴糖30g(烊化)。
5、针灸疗法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配脾俞、胃俞、合谷、太冲、三阴交等穴。急性胃痛及实证患者,采用泻法,虚证患者采用补法。凡怀孕12周以上或有流产史者,不宜用针灸疗法,尤其忌用泻法。
6、外治法
(1)青黛30g,雄黄15g,密陀僧30g,共研细末,以鸭蛋清2个调匀,敷痛处,治疗胃热疼痛。
(2)仙人掌捣碎,包敷痛处,治疗热性胃痛。
(3)盐炒麸皮,装入布袋,熨痛处,治疗胃痉挛疼痛。
7、中成药香砂养胃丸,每次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气滞之胃痛;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肝郁气滞之胃痛;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胃阴亏虚之胃痛;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虚寒之胃痛;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到4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胃痛吐泻。护理虚寒胃痛特别应注意腹部防寒;气滞胃痛应加强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若有出血现象,应密切观察出血量、血压、脉搏的变化。寒性胃痛,药宜温服;热性胃痛,药宜凉服;服药呕吐者,可加服生姜汁。
预防与康复
1、预防
(1)调养情志:情志失调是气滞胃痛的主要病因,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2)注意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宜定时定量,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切忌暴饮暴食,偏嗜生冷、油腻及辛辣、炙等刺激性食物。
(3)注意起居: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犯胃。2、康复胃痛有复发率较高的特点,因此,在主症消失后,还应继续服药,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体育锻炼等,以促早日康复。
(1)药物康复:康复期可改用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逍遥丸等丸药缓治。
(2)食疗康复:宜进食松软易消化食品,忌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胃寒者,可用生姜5片,红枣10枚煎汤代茶饮;食滞者以鸡内金6g,莱菔子10g,炒黄研末,分3次温开水调服;气滞者,用陈皮9g,佛手10g,煎取ml,加入蜂蜜15ml,拌匀,分3次温服;胃阴不足者,以藕粉15g开水冲服,每日早、晚各1次;脾胃虚寒者,可常服干姜、胡椒。
(3)体育锻炼:可通过散步、体操、打太极拳或做平卧式内养气功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蠕动,调整脾胃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止复发,但不宜剧烈运动。
孙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