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文苑》总第期·
红芋
文
李木子
清冷的早晨,小区里谁家厨房弥散出甜腻腻蒸红芋的味道,让人空荡荡的胃里隐隐有些作酸,思绪便回到了儿时。红芋,是乾县一带人对红薯的叫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印象中红芋从入秋以来到次年天暖和都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红芋可以蒸、烤、炒、煮,还可以挂成粉条。诸多做法中,烤红芋是最好吃的,但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没有专门的设备,关中农村烧饭的柴火都紧张,更别说生火炉了。所以,烤红芋只能在做饭时找几个体形瘦小容易烤熟的红芋,稍大一点的一顿饭的火力不足以烤熟,再加上烤红芋焦皮不能吃浪费大,想吃个烤红芋在那个时候不是件容易的事。挂粉条就更不用想了,沉淀淀粉以后的渣人不能吃,浪费太大。再说一家一户也没有那么多红芋,只有生产队每年挂一些分给社员们过年待客用。煮红芋,没有清水煮的,都是切成小块下到玉米糁子锅里,煮成粘稠糯软的粥状,挺好吃,就是熬玉米糁子时要不停地搅动,不然红芋块块沉到锅底会把饭烧糊的。最惯常的吃法就是蒸红芋。那时候,乾县人的早餐从来都是玉米糁子,熬玉米糁子的时候顺便在锅里撘上甑芭蒸红芋,一举两得节约柴火。人光喝玉米糁子不抗饿,得有硬粮,硬粮就是蒸红芋和玉米面粑粑,蒸红芋和玉米面粑粑这两种东西吃多了都会胃涨而往外翻酸水,难受的很。母亲有胃病,可是家里没有细粮,蒸红芋使母亲的胃病几十年不能好。到如今,母亲香那一口红芋就会犯胃病。早餐就的菜还是蒸红芋叶叶,或者腌红芋杆杆,口感都不好,特别腌的红芋杆杆像牛草一样嚼不烂,我觉得恐怕只是增添一些咸和酸辣的味道,哄人的味觉容易下咽罢了。也是奇怪,那时候没有粮食怎么会有红芋呢?其实,红芋是套种在棉花或者其他作物地垄上的,不算产量,不用向国家上缴公粮,所收的红芋全部分给社员。想想不是这涨腹作酸的红芋,富庶的关中恐怕也会饿死人的。每到秋收以后分红芋,每家大约都能分三两架子车。红芋蔓也分,不过不用过秤,大家顺便往架子车上装,人吃不了可以晒干打糠用来喂猪。那时候的红芋只要产量,不要品质,远没有现在的红芋干、面、甜、香的口感,记得一般都有碎娃颡那么大,大的能有十几斤重。一窝红芋珠珠串串结很多,大人们挖地再仔细总会有遗漏。我们小孩子会在起过的红芋窝窝里继续寻找遗漏的红芋,我们叫“闹红芋”,一天下来总有不少收获。有时候怕被别人占先了,中午不回家地闹,饿了就吃生红芋。刚出土的新鲜红芋,皮很容易剥,然后嚼地满口甜甜的生淀粉味,香香的,也蛮顶饱。红芋这个粗物存储却不容易,经冻就坏了,苦的不能吃,天暖了就发芽,听说根茎类东西生芽了会有毒。所以,那时候家家都有个红芋窖,红芋窖的形制是竖井地下两三丈深处一个储物的穹窑,地下冬夏常温,最适合储存红芋。红芋窖的大小随意,据说胡淵家的红芋窖很大,他爸躲在红芋窖里搞资本主义砸铁勺,多大的动静也不为人知。如今的红芋早都退出主粮的地位,已经作为调剂人们食物营养的杂粮。红芋这东西不为吃多了而害难作酸,其实挺好吃的。作者简介:李木子,乾县梁村镇西阳坊村人,律师,现居西安。
软软的雪花还在下
柿红鸟先知
黄河一夜过山东,江山与海共听潮
安静地来到世界,不安静地活着(组诗)
两个太阳
吾之论战非好战
中秋三章
致敬打过我的老师
半个世纪以后又见肉票
权力的善与恶
人生谁不朽,总为江山愁
养蚕的少年(外一篇)
白银玉
生命,开过漫山遍野的碎花
学诗
突然不想走了
一夜开盛,第一瓣花在早上落下
隔着水晶看世界
怀念青春(组诗)
天地间,有一种花,她只在最清冷时候开放
想回家的白云(组诗)
我是风(外八首)
永远的家(组诗)
年华若能还,还酒斗诗仙
总顾问:杨争光
主编:李夏
古诗词责任编辑:袁富民崔岳
散文责任编辑:王荣君李木子陈海燕梁卫峰杨燕
现代诗责任编辑:邓智华余琳
书画责任编辑:张建党高恺
法律顾问:李木子
《乾陵文苑》投稿须知
投稿作品:散文、诗歌(最少3首)、小说、书画。所有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自己原创作品,文责自负,且授权《乾陵文苑》独家发表,其他任何公开刊物转载刊发必须经过《乾陵文苑》授权。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