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泪奔今天听浙江育粮人的故事,也许我们更能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施雯通讯员王夏君

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一丝凉意袭来。

诸暨枫桥镇杜黄新村,水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

村口广场人头攒动,农产品琳琅满目,如过年赶集般热闹。

几个壮汉抡着大木锤,齐力砸向老石臼里的米团子,这是村民在用自己种的稻谷打年糕。

紧挨萧山的诸暨,让杭城马大嫂们在菜市场,随手就能买到一块新鲜加工的诸暨年糕。

除了年糕,村里还有新米、土榨菜籽油、番薯等新鲜农副产品。

年糕好吃,大米饭喷香,却鲜有人问津,这种稻人是谁,育粮人又是谁?

10月16日,第40个世界粮食日。

小时新闻记者来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诸暨举办的“粮油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听到了育粮人为让农民“多收三五斗”而全力以赴的故事。

1】黑脸蛋泥裤腿,育粮人的标配

育粮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从事水稻育种工作30多年,省农科院作核所所长张小明是这么形容的:“远看像烧炭,近看像要饭,一问是农科院的;我们跟农民一样,从年头到年尾,卷起裤腿,忙碌在田间地头;黑脸蛋、泥裤腿、泥皮鞋、泥轿车这些就是我们的标配。”

右一张小明

然而这个自诩“工作不太体面”的水稻专家,却是个拥有博士学位,精通中文、英语、日语三国语言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出生在杭州一个城镇家庭,从小没干过农活,参加工作后,却因为在杭州、海南两地忘我育种,得过胃出血,由于田间日晒雨淋得过脑膜炎。

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异常艰辛。

育种大部分工作时间蹲在田间,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核产,双脚泡在水里,蚂蟥、蚊虫相伴是家常便饭,其中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

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从杂交配组开始到品种审定,最顺利也要十年,而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

2】医生让他转岗,他却背上药包去海南育种

平日里不善言语的张小明,说起自己培育的水稻品种时,却侃侃而谈。

在他看来,水稻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而他对待这个“亲养”的“儿子”比亲生儿子还好。为了赶季节,他曾经甚至把生病发烧的幼小儿子一人留在杭州家中,赶赴海南。

可以说,育种家的人生除了水稻,还是水稻,家、办公室、试验田三点一线。

盛夏时节,水稻抽穗时间很短,但这是配组杂交、孕育新品种的关键时期,而选配杂交组合成功的概率只有数千分之一,必须大量配制组合提高选育成效。

几天之内要完成成千上万个杂交配组,科研人员一大早就下田,顶着高温烈日的烘烤,一刻不歇地拼命抢时间,饿着肚子干到下午授粉结束是家常便饭。

三十刚出头的时候,张小明就得了“职业病”胃病。

胃镜检查结果,他是严重的萎缩性胃炎,胃部疼痛、返酸,消化吸收很差,身体日渐瘦弱。医生曾告诫他,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尽可能转其它部门工作。

有一次胃镜检查后,医生要求他在家休息吃流质,可他却在检查的第二天就背上袋装泡粥,踏上了南繁的旅程,行李箱、背包内还带着胃药。

3】东奔西走全年无休,每天一站十几个小时

有一年夏天,一个“关秧门”的日子,就是这一季最后插秧的那天,本来是应该庆贺“双抢”结束的,那天下午,却突降雷阵雨。

倾盆大雨加大风,刮得田野里的试验材料东倒西弯。

为了宝贵的材料不被风雨括走,张小明没顾上躲雨,淋成了落汤鸡,而这样的事,在他的工作中不止一次发生。

到了秋收时节,大田选种,每年数十亩选种田,几万份育种材料,要一个多月才能选完,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没得歇息,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

到了晚上,孤灯一盏,抓紧整理资料分析白天记载的数据,拟定明天的杂交组合,直至凌晨。

而这样夏播秋收的艰苦劳作,不仅仅在浙江,专家们还要远赴海南再去辛勤耕耘一季。

浙江,四季分明,一到冬天寒气袭人,一年最多只能种两季水稻,而祖国南端的海南岛,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数十年来,冬季的海南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专家们像候鸟听从季节的召唤,追赶温暖,义无反顾地“飞”到那儿,一待就是大半年,利用那儿的光和热,开展海南加代繁殖,从一年两季改为三季,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

4】“粒粒皆辛苦”的背后,有他们的付出

南繁旅途艰辛,特别是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火车、轮船、汽车三种交通工具都得用上,从杭州出发到海南育种基地,一般要5-7天。

有的人钱包被抢,有的人胃病发作,医院急诊室挂过点滴,有的人一路奔波,累了在海口汽车站门口的自带种子箱上露宿过。

为了赶季节,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大家常常随身携带数十件装有种子的麻袋和木箱子,人均行李重达公斤以上,一路汽车、轮船、汽车、火车,轮换转运,所有行李都是自己扛上扛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之。

即便是在冬季,海南的热也绝不亚于杭州的盛夏,在这样的环境中户外工作,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右一着白衬衫者为张小明

这么多年,育粮人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困难而退缩过。

张小明的经历,是浙江育粮人的缩影,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农业科研人员,常年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你再念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和我们一样,有了更深的感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binga.com/wbjs/11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