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胃癌,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像胃癌这么厉害的病,究竟有什么特殊症状?胃痛、胃酸会是癌症发病时的典型的症状吗?和普通胃病到底有什么区别?
其实,胃癌在发病初期并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表现,包括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甚至是黑便等。
到了进展期以后,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等,贲门部的癌可以因为贲门狭窄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胃酸反流等症状,而胃窦部的癌可以因为幽门梗阻引起呕吐宿食。在肿瘤侵犯到了血管时,可以有出血,小量出血仅仅会引起大便潜血阳性,但不会有特别的不适,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之后,随着病情进展,肿瘤转移,会出现其他伴随的转移灶的症状等。而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甚至是恶病质。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是仅次于肺癌的一个癌种,因为早期发现率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所以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早期胃癌呢?可不可以作为常规的体检筛查项目呢?
其实,作为胃癌最准确的检查手段,胃镜筛查应该是首选,但由于胃镜检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胃镜检查有一定的痛苦,患者的接受率低,所以,在我国并没有把胃镜作为普通人群常规的体检筛查,只是对有胃癌高发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查,所以这就要求有胃癌风险的这部分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进行定期的胃镜检查,以防不测。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属于胃癌高发人群呢?
目前我国的医学指南建议是这样的:对于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要求进行定期的胃癌筛查。符合下列第1条和2~6中任何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除了胃镜以外,我国的医学指南也推荐通过查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幽门螺杆菌联合检测的方法对胃癌发病风险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分层结果决定是否做胃镜筛查和筛查频率,如下图:
胃癌能够在早期发现是非常幸运的,这也是有望治愈最有利的时机。
一般来讲,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而大部分胃癌患者因为发现较晚,内镜下切除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手术切除仍然目前是胃癌治疗最主要的手段。
可以看出,胃癌的诊治,早发现早治疗意义重大,早期患者不但手术造成的创伤小,而且远期预后好,治愈率高。这就要求有胃癌风险因素的人群到了一点年龄应注意做胃癌筛查,提早防范。